东明县历代沿革 唐、虞、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实既不同,名亦自异,是国家之沿革也。四岳①,列侯,三十六郡,十二州,十八道,十五路,十三布政司,十八行省,代各有制,制各有别,是地方之沿革也。而县若乡若亭之名,亦即随国家地方之沿革为沿革矣。 东明地滨大河,属介兖、豫,当营室、东壁之野,处鲁、卫、曹、宋之冲,开化最早,雄邦是称。兼以数千年来,迭受河害,昏垫弗免,遂致有时而暂废,有时而特复;有时而外县来隶,有时而县籍他;并东昏、东明名异,而实则为一;河南、河北时殊,而地复不同,参综盘错,亟费搜寻。而谈舆地者,尤当折肱折臂以详求之也。爰据旧志,采他书准之以时,酌之以理,敢望挂漏之无?或免亥豕之有!尚乞宏博者之来教也。 按:吾国史志之例,无不由简而入繁,唐虞以前尚已难详尽也。故于 沿革之叙,断自有夏,以期确核。 夏东明为兖、豫二州之域。《禹贡》兖州章首句曰:“济、河惟兖州。”盖 以济水据其东南,黄河距其西北,凡介河、济间者,皆兖州属也。东明适当 其地,然以今日之全境考之,其西南一隅当在济水之南,则属之豫州矣。故 曰为兖、豫二州之域,至于属之某岳某侯弗能详也。 周朱文公②有言:伊尹相汤,实以赞禹。以其制度相因,而无所更易也。九州 之名实未变,则东明之仍属兖、豫也可知。惟《长垣志》云:东、长、滑、 濮等县,在商乃豕韦之故封也。今滑、垣间有故韦城县,废址犹存;而垣属 东北隅,今尚有韦园村,垣志又载为豕韦故墟。乃东明旧志绝未道及,不敢 臆断为必是也,姑附志之,以俟来者。 周周因殷,殷因夏,州域依然无变也。而地则属于卫侯国,其始君康叔封为文 王第九子,而太姒生也。《书·康诰》即遣之国时之训辞。祝鮀对晋范献子 曰:“封以殷墟,赐及少昊。”少昊即金天氏,都曲阜。及周,曲阜为鲁都, 伯禽之所封也。春秋定、哀时,孔子至卫,仪之封人请见。而《仪封志》云: 仪封,古东昏地也。则东明属于卫也可知,且南距曹、宋不远,其为卫之东 偏也,亦可知。迨至春秋、战国间,县属中有名漆园者,大抵在今之县地, 左右去漆水不远,庄子周曾作吏于是。而《史记·魏世家》:“惠成王三十 年(前年),城济阳。”东明即济阳之易名也,则其始属卫而被割于魏也,更可知。 秦始皇帝迁周鼎,灭六国,统一天下;罢侯置守,划天下为三十六郡。而今之 东明,即三川郡阳武县之户牖乡也。当时户牖乡,一名为户牖亭。二十八年 (公元前年),始皇帝东游至户牖,适霾雾四塞,遂筑秦台以压之,因 名曰“东昏”。而《括地志》载,东昏故城在大梁东北之九十里。去今县城 尚百里许,其地必在今日兰、考间也。 汉高帝初年,裂土赏功,封陈平为户牖乡侯,盖以平籍本阳武人也。迄今县府 前尚有牌坊曰“户牖旧封”,曰陈平故里殆谓此耳。武帝初始改户牖乡为东 昏县,属兖州之陈留郡。《汉书·郡国志》:陈留郡属县十七,而东昏其一 也。新莽篡窃,自附周公,以制度易名为能,乃改东昏曰东明。世祖中兴, 光复旧物,复改曰东昏。而当哀帝建平之元年(公元前6年),光武帝实生 于济阳,岂意复其名者,适生其地耶?乃东明志上之一大光荣也。 魏汉既不兢,曹氏禅代。文帝才不及莽,而更张过之,重内轻外,大省天下 郡县,遂废东昏县为东昏镇。而以其地分入于外黄、济阳两县,并改属之济 阳郡,晋及元魏迄仍未之变也。 隋杨坚代周,继并齐、陈,尚简而流于疏,尚勤而近于刻,复大省郡县,将秦 汉以来之陈留郡而亦废之。于是由曹魏以迄赵宋之初,史若志几不知东昏之 为县也者,盖数百年而东昏之版图固依然在也。盖始则曹魏之省,分入于外 黄、济阳,既则以济阳之废,改隶寃句与离狐,终则复置济阳,旋又省入冤 句,得毋以八王之乱,继以五胡位闰统偏君也,弈棋政也儿戏,遂致地方之 省置靡常欤! 唐太宗佐高祖平群雄,禅隋氏而代之。及即位而后,百度维新,分天下为十 道,曰河南道,治陈留。当时东昏之县治未复,其版图之并入外黄、冤句、 离狐等县者,则外黄仍属之陈留,而冤句、离狐则属之曹州。逮至贞观之末, 废郡为州,陈留郡之名遂湮,而所属之县如外黄者,大致改属杞州或汴州矣。 是东昏一县之地不一县,且不一州矣。然迄唐之亡,仍均属于河南道也。 宋太祖受周禅之后,不数年次第戡平群雄,分天下为十五路,曰京畿路,治开 封。乾德元年(),始诏即东昏镇仍置为县,还其版图,并易名曰东明, 属京畿路开封府。《舆地考》载,宋时开封府领县十六,而东明于次为七。 既为畿内之邑,复北距大名不远,当两京之冲道,为兵家所必争。靖康元年 (),金人来寇,宋晟率众力拒之,得不陷。迨至建炎三年(), 汪、黄③主和,李纲去位,大河南北无一宋有,而东明始沦于金矣。 金金人自得志中原之后,地方郡县大概一沿宋制,东明仍属之开封府南京路。 其时金名汴京为南京,故云。旋以曹州之属县淹废者三,乃改东明隶之,而属于河南路,既而徙入河北寃句县之地,而以东明之故地废为通安堡,时金宣宗兴定二年()也。及哀宗正大九年(),复罢通安堡设县,更名仪封。今仪封已废,并入兰阳,而东昏旧城之迹尚颓然存也。更割东明、兰阳等乡六乡为兰阳县,因东明未废之前,其地方则以乡区之,兰阳其首乡也,金遂因之以名县云。而迄今东明属内,尚有乔家等庄属兰阳者,可见东明之废置靡常,于金时为甚。 元太宗初入中国,用许文正④言,凡百政令一沿宋、金。故东明仍隶之曹州, 属河南路未更也。又数年,始割之隶于大名路。世祖至元二年(),复 改属于开州。其时开州领县四,东明其一也,余为濮阳、清丰、长垣三县, 自是东明遂北属,以迄于今矣。 明洪武元年(),县治以避水患,徙治云台集,今之西东明集是也。未及 一年,复被水冲圮颓殆尽。太祖憾焉,遂废之,以其地分属开州、长垣。成 化二十二年(),县绅李耆等请抚按代奏恢复县治,诏下阁部会议。明 年,宪宗崩,孝宗立,建元弘治,至四年始允,仍以故地设县于大单集,即 今之县城也。开州割还二十四里,长垣割还十里,编户共三十四里,后增 两里为三十六里,改隶大名府,属北直布政使司。 清顺治十六年(),命将怀、彰二卫归并于东明,遂增入二十六营,迄今 将近三百年矣。虽沧桑有变,而图籍依然,莘莘者士,蚩蚩者氓,芸芸者数 万户。或仰枌榆之荫,或承箕裘⑤之业,出谱以相论,犹可执路人而兄弟之。 果伊谁之力欤?吾于是乎有感。 此东明数千年沿革之大概也。若综而错之,则可分为五时期焉。夏后,商、周相代相因,东明于州则兖、豫也,于国则始为康叔卫,既入梁魏也。此一期也。秦迄两汉,三川之属不过数十年耳。迨后无论东昏也,东明也,而复东昏也,然仍属兖州之陈留郡。此一期也。由魏迄宋,几七百年,初则以魏之省县分入于外黄、济阳,继而以济阳之废转入寃句或离狐,论地虽有所属,考名不啻湮灭。雄封茫茫,改隶帡幪⑥,运塞时晦,于斯为甚。此一期也。宋祖毅然恢其故,金人初来未曾改观,初隶京畿,维属河南,异名同实,绾毂⑦南北,故当宋金之争,罔不以东明为重。此一期也。完颜氏之将亡,河决阳武,县复废而置堡,旋又移县于河北,乃寃句之故墟也,邑而治之,而以旧籍之民改设仪封等县。未几,奇渥温氏崛起漠北,横行中原,始将东明隶于大名路,自是迄今,六百年矣。或废,或存,或改属于开州,或仍归于大名,而究之在明清属于直隶布政使司,在今日属于河北省,无非名异而实仍同也。此又最近之一期也。关心政治者,其以时期之移转,兼参今代之治术,俾损益驰张之间,利于民而便于国,是则全县人士之所望也。 历代沿革表附后 (一) 朝代 (二) 州道路行省 (三) 国郡 (四) 本县 (五) 备考 夏 属兖、豫二州之域。 未详 未详 当时不知此地属之某国所有,故略之。 商 仝 仝。垣志载为豕韦邑,未知确否。 仝 仝 周 仝 初则属卫侯国,周末为魏所并。 仪,漆园,济阳。 封人请见孔子。庄周作吏。魏城济阳。 秦 废 三川郡 阳武县之户牖乡。 始皇东游至户牖,大霾雾,筑秦台,因名东昏。 汉 兖州 陈留郡 东昏 武帝始置县,新莽改东明,光武即位仍改曰东昏。 魏 仝 济阳郡 废,以地并入外黄、济阳两县。 黄初间,省郡县,遂废县而并之外黄、济阳。 隋 仝 仝 仝 唐 河南道 曹州、杞州分属。 外黄,寃句,离狐,改名南华。 南北朝迄隋,仍分属外黄、济阳,既而济阳废,复转入寃句、离狐。离狐改名南华天宝时。 宋 京畿路 开封府 东明县 乾德初复县治,该曰东明。高宗建炎三年,没于金。 金 南京路,旋改河南路。 仝,既而改属之曹州。 仝 兴定间,徙县于河北寃句之故地,而废县地为堡,既而改为仪封、兰阳等县。 元 仝,后改隶大名路。 开州 仝 明 北平布政司,旋改曰北直隶。 仝,后改隶大名府。 废,既而复之,名则如故。 洪武初,水淹县治,遂废之。以地入开州、长垣。弘治四年,另设县治于大单集,即今治城。 清 直隶省 仝 仝 民国 仝,后改名为河北省。 废 仝 民国元年,府即裁,惟道尹尚存。十七年,亦裁,地方仅为两级制矣。 序表概如上列,惟当曹魏之后,杨隋之前。何时济阳既废,并入冤句、离狐,又何时而外黄始废,惜无书可考,只好暂尔置之。至于民国未曾列序,以建元未几,百度方兴,不便列之盛国之后,故仅于表中略述及之云。 ------------------------------------------------------------------------------- ①四岳:传说中我国尧舜时代的四方部落首领。 ②朱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儒家学说有重大发展。 ③汪黄:指宋高宗赵构时的权臣汪伯彦、黄潜善,二人同为宰相,主张迁都扬州避战,但又不作战守准备,终被金兵攻破扬州。 ④许文正: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姓许,名衡,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元宪宗四年(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十八年(年),许衡去世,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⑤箕裘:出自《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往往继承父兄之业。后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 ⑥帡幪(píngméng):本指古代帐幕之类的物品。后亦引申为覆盖。 ⑦绾毂(wǎngǔ):控扼,扼制。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