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网站商务合作热线及 曲阜:厚植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孔子学堂里的儒学讲师,将传统道德要求传达给每一位村民,乡风民风日渐美起来;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非遗展览室的普及,留住了乡村情怀,文化生活也美起来;建设美丽乡村、整治村居环境的推进,村子里干净了,人居环境更美了···在当下的曲阜,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让沉寂已久的乡村有了更多精气神。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和积累,曲阜市将乡风文明建设搬到了田间地头和农家院里,用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乡风文明,努力走好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打造乡村“内在美”,乡风民风美起来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是说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你们平时好好学习是孝敬父母,写完作业之后,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也是孝敬父母。”在曲阜市尼山镇圣源村的孔子讲堂,儒学讲师郭清向前来听课的孩子和大人讲述《论语》中与孝道有关的句子。 自年起,曲阜唤醒乡村的传统文化记忆、保留淳朴民风的乡村儒学普及工作相继展开。几个月的时间里,个村居都设立了孔子学堂,至今已累计培训余场,受众人数达多万人次。 孔子学堂建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成为当地多项乡村治理创新举措的有效载体。曲阜在乡村推行“乐和家园”模式,在最先建立的20个示范村推行耕读居养礼乐“新六艺”,把礼运大同编成舞蹈,把交通、留守儿童、婆媳关系等题材排成剧目,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群众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道德意识。村村建立“和为贵”调解室,调解平息余起村居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随着新风气的传承弘扬,广大村民也逐渐形成了“崇德尚简”、“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曲阜在市级层面制定了喜事新办、白事简办指导标准,12个镇街出台了操作标准。息陬镇东陬村村民颜廷顺刚刚办完老母亲的丧事,原本27桌的宴席缩减到了不到10桌,标准降低了,程序压缩了,整个下来费用节约了1万多元。目前,全市村居都建立完善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等自治组织。 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生活美起来 在息陬镇北元疃村农家书屋,村民蒋德香用了小半个月的时间查阅大棚种植的专业书籍,想要加入村里引进的百誉农业和虹美小镇两个大项目。“我得好好看看这方面的书,说不定还能当上个村里‘蔬菜大王’哩。”蒋德香说。 这间农家书屋是北元疃村的志愿者服务站和尼山书屋,平时村民可以来这里免费借阅,借助于“尼山书屋”这个平台,读书成了村民下田干活之余的主要活动,来此借书“充电”的村民络绎不绝。而类似这种农家书屋,分布于曲阜各个乡村,成为村民精神食粮“补给站”。 随着“万场演出惠民生”、“千场大戏进农村”、“人人唱村村演”、“庄户剧团调演”、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等活动的开展,曲阜在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场次,庄户剧团巡演场次,辅导培训文艺队伍支;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打造镇村历史文化展馆,设立“非遗展厅”12处,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非遗进农村”等各类非遗活动30多场,参与群众达1.6万余人次。 建设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美起来 如今,走在曲阜乡村,迎面而来的多是以论语名句、核心价值观、传统警句等为内容的休闲文化长廊,上面悬挂了刻有传统文化内容的名牌,并在每个词句下边配上了相关释义,方便老百姓看清楚、弄明白,传统文化在群众心里逐步生根发芽。 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让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不可缺少。在曲阜市,每个村子的善行义举四德榜,让孝老爱亲的模范村民登上荣誉榜,引导人们自觉践行善行义举,推动形成“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良好氛围。 在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曲阜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理念,宜居环境让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随着环境设施进一步完善提高,当地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年完成农村改厕户,全面完成气代煤改造工程和清洁煤推广任务,完成20个村庄和城区16个片区的仿古改造,小雪街道武家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试点行列,5个镇街创成省级卫生乡镇,39个行政村创成省级卫生村,80%的行政村成为济宁市及以上生态村。 来源:曲阜头条 梅花于惠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