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城 卫庙之城 曲阜明故城位于曲阜市鲁故城的西南隅,即现在我们可看到的市内城墙部分,略呈方形。东城墙长1.2公里,西城墙长0.7公里,北城墙长1.5公里,南城墙长1.4公里,周长4.8公里。城墙高7米,厚3.5米。始建于明正德八年(年),落成于嘉靖元年(年),历时十年,耗银3.58万两。 曲阜明城的设立,是明代为保护孔庙孔府而建,与历史上的动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没有此城以前的宋元时期,曲阜城位于古鲁城的东部,名“仙源县城”,即今旧县所在地。明正德五年(年)十月,河北文安人刘六、刘七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据嘉靖四年《城阙里记》碑记载:“阙里与曲阜相去十里,故皆无城,而阙里尤为孤旷,守望无所持焉。明正德辛未(年),盗入兖,以二月二十七日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是夕移营犯阙里,秣马于庭,污书于池。”这对阙里孔庙孔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同时也对孔氏族人造成了伤害。当时,虽然官府派兵四百余人前来护卫,但寡不敌众,落败而逃。时任按察使潘君珍以佥事巡察当地,看到此状况,指出了县城必须设立在孔庙的位置,移仙源县城于阙里才能确保孔府孔庙的安全。于是,上奏朝廷,得到了恩准。命“司空”准备动工条件,于正德八年开始动工。经过详细规划,“其基周八里三十六步,而益以负郭之田。其版筑用丁夫万人,而取诸务农之隙。”所有经费大多出自“罚锾”,即赎罪的罚金,另外也有义士的捐赠。经过十年的城建,以孔府孔庙为中心的新城终于落成。新城时有五门,东门名“秉礼门”,东南门名“崇信门”,正南门名“仰圣门”,西门名“宗鲁门”,北门名“延恩门”。各门都筑有深阔的瓮城。城门上建有歇山重檐式的城楼。 明城是继曲阜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周鲁故城、汉故城、宋仙源县城之后第四座故城,也是第一座砖砌城郭。它借助于鲁故城的西南一角,南城墙的大部分便筑建于原鲁城墙之上,占鲁故城的约七分之一。年的军阀混战,炮轰东、西、北三城门楼及东北城墙,遭到严重破坏。后经修缮,但未恢复原状。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将城墙大部分拆除,仅存正南门、北门和东北、西北部分城墙。 明故城作为圣城曲阜的标志性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是年按原址复建的城郭。为了方便现代交通,在明城的原址基础上,新开辟城门七座,另外,城墙外还建成一条长达6公里的环城水系公园,在城墙内修复石板马道,使整个明故城形成一个和孔庙、孔府等古建筑风格一致、协调一体的历史文化景区,成为特色突出、风貌古朴的文物城、文化城、旅游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