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严格起来不仅仅讲蛔虫药,主要是对抗肠蠕虫药系统分析,蛔虫药只是其中一种。 肠蠕虫主要包括: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哌嗪:主要用于蛔虫和蛲虫——不良反应小,尤其适用于儿童。 哌嗪是啥?估计你一听迷糊,看看下图你就恍然大悟了,宝塔糖,是不是有点想起童年了。 机制——改变虫体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使肌细胞超极化,减少自发电位发生,使蛔虫肌肉松弛,虫体不能在肠壁附着——随粪便排出体外。 记住:只是使蛔虫肌肉松弛,并没有杀死蛔虫 2.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和鞭虫病的首选药。 (1)甲苯咪唑 选择性使蠕虫的体被和脑细胞中的微管消失;直接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糖原量,减少ATP生成,使其无法生长、繁殖,最终导致虫体死亡。 口服难吸收(对宿主影响较小),在肠道内浓度较高(对杀灭肠道寄生虫有利)。 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杀灭作用,甚至对丝虫和囊虫也有一定疗效;尚有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因而能控制传播。 缺点:显效缓慢,给药数日后才能将虫体排出。 (2)阿苯达唑 机制——与甲苯咪唑相似,高效、广谱、低毒。 但与甲苯咪唑不同的是: 口服后吸收迅速,血浆药物浓度比甲苯咪唑高倍,体内分布广泛,肝、肾、肺等组织中均有较高浓度——因此对肠道外寄生虫病有效,如:棘球蚴病、囊虫病、旋毛虫病,以及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脑囊虫病等。 3.噻嘧啶——蛔虫、蛲虫和钩虫。 机制:抑制虫体胆碱酯酶,造成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堆积,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肌张力增强,使虫体肌肉麻痹,排出体外。 4.吡喹酮——广谱:各种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肝片吸虫、姜片虫、囊虫和绦虫、眼囊虫。 机制: (1)促使血吸虫虫体肌细胞膜外的钙内流,引起虫体肌肉强直性挛缩与瘫痪。在宿主体内服用后数分钟即发生虫体肝移,同时引起代谢障碍、免疫系统吞噬,最后消灭虫体。 (2)损伤虫体表皮层——空泡变,表皮抗原暴露,而易遭受宿主的免疫系统攻击,促使虫体死亡。 (二)禁忌证 1.哌嗪类——肝肾功能不全、有神经系统疾病者。 2.咪唑类 (1)左旋咪唑——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妇女早期、原有血吸虫病者。 (2)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妊娠及哺乳期、2岁以下、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及活动性溃疡(阿苯达唑)。 3.嘧啶类——1岁以下、妊娠期、肝功能不全者。 二、用药监护 1.咪唑类(如甲苯咪唑)——治疗蛔虫病时,会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解释:它们的机制是直接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也就是说“饿死”虫体,所以虫体在“饿死”的过程中就会乱窜,数量多时,当然会发生口吐蛔虫喽! 2.注意:阿苯达唑在治疗囊虫病特别是脑囊虫病时,服药后2~7日出现头痛、发热、皮疹、肌肉酸痛、视力障碍、癫痫发作。 原因——囊虫死亡释出异性蛋白。 处理——糖皮质激素、降颅压、抗癫痫。 3.哌嗪对人体(尤其是儿童)具有潜在的神经肌肉毒性,应避免长期或反复过量使用。 4.阿苯达唑 蛲虫病易自身重复感染——治疗2周后应重复治疗1次。 5.吡喹酮 虫体被杀死后释放出大量抗原物质,会引起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皮疹,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因摄入感染性虫卵所致,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产出的幼虫钻入小肠壁,然后经血循环移行至心和肺,由肺沿支气管上行至口咽部被吞下回到小肠,在小肠发育为成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蛔虫药什么时候吃、蛔虫药一般吃几次吧! 蛔虫药什么时候吃? 蛔虫药一般是在吃饭之前半小时到15分钟吃,因为这时候吃的话肚子里面基本是空的,药能直接作用到蛔虫身上,避免了和饭的混合而效果减弱。另外,还有一个时间点就是晚上睡觉之前,也就是晚上十点钟左右,此时晚饭早就吃过了且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吃正赶上蛔虫最活跃的时候,药效容易起作用。 蛔虫药一般吃几次? 小孩子的蛔虫药的用量建议是三四个月吃一次,每次不要吃一次就完事了,还要接着吃一两天,把肚子里面的虫子彻底去除干净,如不愿意吃的话可以磨碎或者糖水吃。大人建议还是一年到一年半吃一次,每次的用量就吃一次就可以。 常见蛔虫药有哪些?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使用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驱钩蛔)、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等药物驱虫效果都u虾茫腋弊饔蒙佟/p 但如果同时存在别的肠道蠕虫,则应先驱蛔虫以防成虫异位移行。如果为缓解梗阻并发症,必要时可作手术或内镜处理。 蛔虫药的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岁以下小儿禁用。 2、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及活动性溃疡病患者禁用。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用驱蛔药后应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