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的历史沿革 骆承烈 曲阜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京沪铁路东侧。地处山东丘陵西部和鲁西平原东部的边缘上。县境东邻泗水县,北靠宁阳县,西接历史上著名的战略要地兖州县,南连我国古代另一思想家孟子的故乡邹县。它不仅以孔孟桑梓之邦、邹鲁“圣地”著称于世,同时也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曲阜”一名,最早见于《尔雅》之注。《尔雅》是一部假托周公或孔子所作,实则西汉时人的作品。上记“大陆曰阜”。东汉应劭注:“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此说与今曲阜城东防山一带的丘陵地段相应。关于此地隶属的较早记载,首推《尚书·禹贡》。上记“海岱及淮惟徐州。”指此处应归“禹贡九州”中的徐州所属。《左传》载“鲁有大庭之库”,唐人孔颖达释:“大庭氏古天子之门。鲁城内有大庭氏之虚,于其上作库”。《史记》又记“神农氏都陈。迁于曲阜”。《帝王世记》载:“黄帝生于寿邱”(《曲阜县志》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等等。上述记载。多为古人假托或传闻,无从考稽,但其中有关少昊的记载,却应有些道理。按原始社会时,山东属于东夷族活动的范围,少昊即东夷族首领之一。当时尚无阶级、国家,无所谓帝王,“少昊金天氏”、“以金德王”之说皆系假托。少昊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是一个族名。近年来在山东中部的汶、泗、沂、潍河流域及泰山周围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是用科学考古学的方法发现和认定的一种我国东部的文化,它应与东夷族(或者说少昊族)有很大的关系。 《后汉书·郡国志》记“鲁有古奄国”。清修《阙里文献考》等书均记曲阜“在殷为奄”。奄是商的属国,是我国古代与中原华夏族犬牙交错的一个东方部族。汤灭夏建国后,在黄河流域活动。其后经过十几代,商王南庚时由邢(河南温县东)迁到奄,此后盘庚又由奄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至此定居下来,开始了具有灿烂文化的晚商的历史。在此前后,曾经六迁,致使“荡析离居,罔有定极”①,给人民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固然由于统治阶级内争所致,也是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可知当时此处尚开发不足,生产水平有限。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周王建都镐京后,为了建立和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政治大分封。奄为商人故地,反周势力雄厚,斗争形势复杂,位置分外重要,因此周武王将其胞弟、王国辅臣周公封到这里。周公旦因辅佐天子,不能离镐东行,遂令其长子伯禽赴鲁就国。元时立《历代沿革志碑》载:“周兴,以少昊之虚封周公子伯禽为鲁侯。”乾隆版《曲阜县志》记:“今县城及郭之东南,皆鲁城故地也。”记下了周代鲁城的大致方位,但具体范围却不详。据近年来考古钻探表明:周代鲁城呈扁长方形,城的周围长23.7公里,面积39.5平方公里。东西约3.5公里,南北约2.5公里,四角呈弧形,城墙四周呈曲线,以北墙最甚。此城比现存之明城大四、五倍。现东西墙有些部分已无痕迹,其余部分则断垣绵延如龙,依稀可见。 至于周鲁城残壁,是何时修筑的?说法历来不一:《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笼统地说周公旦在鲁地建都。而早于《史记》的《左传》却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以大路之旗……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②是说最早来曲阜的是伯禽。《括地志》记:“兖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筑也”。肯定是伯禽筑城。而《史记·鲁周公世家》当记到鲁国第三个国君、伯禽之次子煬公(熙)时,又记“焬公筑茅阙门”③。《集解》引徐广语“《世本》曰:焬公徙鲁”。则又是焬公时筑的鲁城,建的“茅阙门”了。两者孰是孰非?有人考证以焬公为是。④ 关于周鲁城的情况,一些记载各有详略,至《太平寰宇记》则记之颇详。周鲁城共有十二门:正南门曰稷门,南左曰章门,右曰雩门;正北曰圭门,正北左曰齐门,北右曰龙门;正东曰建春门,东左曰始明门,又曰上东门,东右曰鹿门;正西曰史门(亦作吏门),西右曰麦门,西左曰归德门⑤。据目前勘测结果来看,与记载大体相符。从普查探测得知:古鲁城城高墙宽,街道开阔规整,宫殿区、居民区整齐划一,制铜、冶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门类齐全。今周公庙附近即古城中的宫殿区,规模宏大,建筑水平甚高(已发现一些柱础、石基、铜器、陶器等)。可知当年的古鲁国已相当繁华。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鲁建国,历三十四个国君,经八、九百年,至公元前年(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十四年,秦庄襄王元年)被楚所灭。此地改为鲁县。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秦灭楚后,复为秦之鲁县。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鲁县隶属薛郡,郡治即设在曲阜。楚汉战争之初,楚怀王将项羽封为鲁王,此地为项羽势力所及。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冬“汉兵围项籍(羽)於垓下,籍自杀,楚地悉定,独鲁不下。王欲屠之,至城下,犹闻弦诵之声。谓其守义之国,为主死节。因持籍头示之,鲁乃降汉,以鲁公礼葬於谷城。”⑥有的书上还记载:“曲阜城东北汉下村有古冢,俗呼‘霸王头⑦’,相传为葬羽首处云。”当地更说城东古城村旁一、二大冢为霸王墓。笔者年参加的考古发掘证为汉墓,但与霸王无关。 西汉建立后,继续实行秦时的郡县制,但刘邦为了屏卫王室,也曾将少量同姓子侄封于各地,此地亦如此。先是在高祖武德七年(公元前年)此地仍名鲁国,治属豫州郡(郡治在河南),下属六个县:鲁、卞、汶阳、蕃、驺、薛。至吕后元年(公元前年)封张耳之后张偃为鲁元王,改鲁县为鲁国,属徐州。后因张偃获罪废为侯,鲁国亦废除。景帝三年(公元前年)又将淮阳王刘馀徙封于此地,为鲁恭(共)王,仍号鲁国,隶徐州(郡治在江苏),下仍辖六县。鲁恭王骄奢淫逸,好治宫室,曾毁孔子旧宅之墙(鲁壁)得古文经,又作当时极为豪华的灵光殿⑧。后经王莽之乱,此国亦废,而灵光殿则岿然独存。 古书记载未将周鲁城与汉鲁城分开,只记汉代的灵光殿在鲁城之内,可知两者相距不远。经初步考古探测:在周鲁故城内发现一座小城遗址。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2.5公里,已发现五个城门。此城在地面上已无痕迹可寻。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将此地改属任城郡。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将废太子刘强封为东海王,令其利用灵光殿之遗存,仍都于鲁。后又属豫州。以鲁县为东海国治。 魏晋时期,将鲁国废除,改为鲁郡。郡治设在曲阜。刘宋时将鲁郡郡治徙於邹县,此地名鲁县,为其属邑。北齐时改鲁为任城郡。隋文帝开皇二年(年)废任城郡,使其隶属于兖州。次年改县名汶阳。开皇十六年(年)“初定县名曲阜⑨”,自此开始出现曲阜之名。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又改兖州为鲁郡,隶徐州,下属四县。唐太宗贞观八年(年)曲阜县仍属兖州。鲁郡隶属于河南道。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改泰宁军为防御州,曲阜县为冀所属。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年)又复兖州为节度,曲阜县仍隶属兖州。宋真宗即位后,即来曲阜朝圣,对孔子倍极尊崇,对此地倍加重视。大中祥符五年(年)闰十月“帝言轩辕皇帝降於延恩殿。谕群臣曰‘……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黄帝生寿邱,寿邱在曲阜。乃改曲阜为仙源,徙治寿邱⑩’”於是便在周、汉鲁城之东建一新城,“名仙源县”。接着,又“作景灵宫、太极观於寿邱。”后加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宋仙源县即今曲阜城东六、七里的旧县村,村北有少昊陵。今此村仍有当年的石桥、河流等遗迹。宋徽宗政和元年(年)七月,升兖州为袭庆府,仙源县归其隶属。金太宗天会七年(年)又复仙源县为曲阜县。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年)改袭庆府为兖州泰定军节度使,隶於山东西路,曲阜县归其所属。金宣宗元光年间一度改为仙源县,不久又恢复曲阜之名。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年)秋,改泰定军为兖州,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总管府,曲阜县仍属兖州。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年)升兖州为府,隶山东布政使司,曲阜属兖州府。明武宗正德六年(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一度攻下阙里,大大震动了曲阜的封建统治者。于是东兖道佥事潘珍便从卫护孔庙的目的出发,上疏筑城,很快得到允准。从正德七年(年)至嘉靖元年(年)历十一年之功。花了三十五万八千两银子,在古鲁城的西南角新修成曲阜城,将孔庙、衍圣公府纳入城内。今存即明城。城有五门:东名秉礼门,西名宗鲁门,北名延恩门,南为仰圣门。但此南门正对孔庙大门,为对孔子尊崇,此门一般不用,在其东面另辟一门,名崇信门。俗称东南门。至清以来,曲阜之名沿袭未改。 注: ①《尚书·盘庚下》 ②《左传》宣公四年 ③茅即夷字,意为平东方夷人后所建之门。 ④《鲁国建都曲阜问题》(载《破与立》年第六期) ⑤乾隆版《曲阜县志》卷四十九《古迹》部份转引。 ⑥《曲阜县志》卷十八《通编》 ⑦《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九《城邑山川》 ⑧东汉人王延寿曾作《灵光殿赋》,载于《阙里文献考》等书。 ⑨《曲阜县志》卷二十一《通编》 ⑩?《曲阜县志》卷二十四《通编》 (《曲阜文史》第1辑年8月)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