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曲阜三孔孔庙 山东,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片伟大的土地不仅仅有名山大川、碧波万顷,而且在漫长的礼貌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十分灿烂的礼貌。山东的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举不胜举。曲阜是山东济宁的一个县级市,城市虽小,却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面积有平方千米。是中华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发祥地,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以及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名城,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 三孔分别是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的孔庙,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府,还有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孔林。年,孔府、孔庙、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曲阜地处鲁中小区和鲁西南平原交界处。大诗人李白曾描述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 此刻我们先参观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们为了纪念孔子生前伟大思想宽阔精神品质所建一座韵味十足建筑。前后九进院落,占地。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间,54座门坊;加之庙内余株古树,一个个直冲云天,听说当时谁敢砍倒一棵,就会以杀头处理。每一棵树,每一个门名字都内含孔子“仁”思想。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构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透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持续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构成了廊庑院落。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到达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个性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构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以前对大夫们说:“子贡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学问好比宫墙,我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东西,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建筑,可找到门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石额换下,自我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此刻看到“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那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到达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必须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之后,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那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年),弘治十二年(公元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忙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之后,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透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那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清代雍正八年(公元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年移入孔庙。 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年)重修。“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构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年)。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年)改为同文门。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奎文阁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公元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公元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持续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公元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状况。清代奎文阁中的藏书又有增添,清晚期将藏书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迹图绘画,二是明代雕刻圣迹图木板,三是明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那里陈列的系明木板圣迹图印本。圣迹图全套幅,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南排中间两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年)建的;次外两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年)所建,其它均为清代建筑。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我,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见于《阿房宫赋》,至于其建筑结构是什么样貌,已无法确知。 十三碑亭内碑文的资料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一样,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透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大成门 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宋崇宁三年(公元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原门三间,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此门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此处并五门,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院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门并立,东西各有掖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中路为祭祀孔子夫妇及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 此树最早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手植桧树原有三株,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年)枯死。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年)复生,唐乾封二年(公元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年)再生,金贞佑二年(公元年)毁于兵火。到此,相传原孔子手植桧树绝迹。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年)由三氏学堂教授张将原东庑废墟上发出的桧树苗移栽于此地,即为第四代手植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年)孔庙着火,此树被烧死,仅存树身;清雍正二年(公元年)再次着火,烧毁树身,仅存下约半米高的树桩。树桩一向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锯掉树桩,现石栏内尚保留有第四代树的树根。此刻挺挺高耸的桧树是清雍正十年(公元年)复生的再生桧。因此,如果算孔子亲植,那么正好是第五代树。现手植桧高大劲拨,围有二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十五、六米,树头向南倾斜,不知为什么,清代复生的手植桧树的形状竟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上原手植桧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有人认为这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系,不知能否解释清了。仔细想来,似乎有些道理。 先师手植树历来受到重视,“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将它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将手植桧与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诗为证:“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树东立有一碑《先师手植桧》,此碑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年),字体酣畅,浑厚有力,是明代杨光训手书。 杏坛 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扩建,位置后移。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植杏树,名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年)重建。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至于原先没有杏坛,或者说有杏坛在什么地方已无法考证了。一般来说《庄子》上方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但《庄子》下篇一般认为是伪作,而《渔父篇》出自《庄子》下篇。因此,对于原杏坛的记载真伪难辨,尚不得考证。 杏坛内现有石碑两幢,背东面西一碑为金承安三年(公元年)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石于亭内的,面南一碑为清高宗乾隆手书的《杏坛赞》,写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礼貌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公元年)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年)。此刻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火后重建的。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 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35米,南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双层石栏设计规整古雅,有复道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以前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子两侧神龛内为四配,东位面西的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东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执躬圭,如古代上公礼制。其后还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内除17座塑像外,还有10方巨匾(有的还未复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两侧是咸丰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立极”等,门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书。 寝殿 大成殿后是寝殿。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是春秋末期宋国人,复姓亓官,十九岁嫁给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关于亓官氏的状况典籍中记载较少,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年),真宗赵恒追封孔子夫人“郓国夫人”,元代至顺三年(公元年),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年)孔子改称为“至圣先师”,她也改称为“至圣先师夫人”。最初鲁哀公立庙时,亓官氏即同孔子一齐被祭祀,唐代开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过亓官氏的塑像,后改为画像,清雍正年间火后重建时,改为木制牌位,上写“至圣先师夫人神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有供桌。寝殿的建筑年代与大成殿同。周围石柱上的雕刻图案是凤凰牡丹。 东西两庑玉虹楼法帖 东西两庑北部现陈列玉虹楼法帖。玉虹楼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孔继涑整理刻成的。孔继涑(公元——公元),字体实,一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是当时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的女婿。求学于张照,一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名重当时,与梁同书齐名,并称南梁北孔。玉虹楼是他的书房号,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称为“玉虹楼法帖”。玉虹楼石刻共块,拓印装裱成册,故又称“百一帖”。整个玉虹楼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继涑独家刻成,是我国珍贵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圣迹殿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故宅门 故宅门里是当年孔子的故居原址。虽不引人注目,但却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庙就在那里。里面御赞碑亭一间,据说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孔子家住阙里,故宅门所对的街道即是阙里街,阙指石阙。汉代在此街南首建有石阙两个,元代扩修孔庙时移入孔庙,“里”是指乡里即村庄或街道,因石阙得名阙里。 游客朋友们,孔庙的游览到此结束了,感谢各位在讲解中对我的支持和帮忙,如果讲解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孔庙,再次光临曲阜,多谢大家! 孔府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三孔中的孔府,朋友们,跟随我的脚步,小心脚下,让我们一起感受孔府,参观孔府吧!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亩。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孔府大门 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座府第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孙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共有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主体建筑在中路,仿皇宫之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朝后寝。前面是官衙,后面是内宅,共有建筑间,占地16万平方米。 内宅门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道门叫内宅门,把孔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官衙后面是内宅。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光绪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锟三对兵器,有专人把守擅自闯入者打死勿论。那么里外是怎么联络的呢?过去有没有手机,也许有的游客已经看出来了。大家抬头往上看,大门两边的耳房,房门上都写有名字,这些人就是负责在内宅门传事的。 石流 过去啊,孔府用水都要从外面运进来,挑水夫都是男性,不得进入内宅。那么水是怎么运进去的呢?也许细心的游客已经看到了。大家请随我到这边看一看,西面墙上有一个水槽,叫石流,只把水倒入石流,就会淌入内宅,里面有女佣接水,用以供应内宅。 “贪”壁 您请注意脚下请随我到这边来。进入内宅门,大家请回头看,迎面墙壁上有一幅彩色图画,谁能说说看画中的动物是什么?对这位游客回答的特别棒!她的名字叫贪,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能吞下金银财宝,你看它连八仙的宝物都吃掉了,还不满足,还要去吃太阳,最后掉进大海里淹死了。据说当时衍圣公出门时都要驻足观看此画,并有人喊:“过贪门”,以告诫自己,为官要清正廉洁,不要贪赃枉法。 前堂楼 各位你请注意脚下,请随我到这边来,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院落就是前堂楼。是衍圣公孔令贻和夫人子女居住过的地方,为七间二层楼阁,富丽堂皇,室内陈设布置,全为当年原貌。中间放置的铜制暖炉是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为多宝阁,保存着凤冠、珊瑚、玛瑙、如意的古代书画、名人墨迹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里套间就是二太太陶氏的卧室,西一间就是四太太王氏的卧室,西套间是三太太丰氏的卧室,东配楼室内管家的住室,西配楼是内勤老人家的住宿,真是一主在院,百人听唤。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他有一个有名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历代子孙居住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典型建筑。孔子死后,他子孙后代一向居住在他旁边孔庙中。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向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升迁和爵位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到达现在的规模。此刻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孔府档案和超多文物。 看!这气魄雄伟门就是孔府大门,坐北朝南。左右两侧,两米多高圆雕雌雄石狮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那两个柱子上悬挂对联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显赫地位。“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看!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场所。为了持续与外界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此刻我们来到了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脚石。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戏班子,主人一声令下,立刻开锣唱戏。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寿”字。 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圣旨原件。还有色彩鲜艳、花纹古朴明代“景泰蓝”。梢间中间桌上摆设着一大套满汉餐具,共同件。器皿上分别雕有鹿、鸭、鱼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多达道。长期以来,孔府构成了一种精细独特菜肴———孔府菜。各种菜制做讲究,取名典雅,如绣球鱼翅、珍珠海参、神仙鸭子、诗礼银杏、玉笔虾仁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西里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架上还陈列着儒家经书和孔氏家谱。前上房院东西两侧各有五间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礼器内库房和管帐室。大家能够去看看 看,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恬静雅致,大有步移景迁之感,这就是前堂楼。室内陈设布置仍持续着当年原貌。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用具。东间“多宝阁”内,摆设着凤冠、人参、珊瑚、灵芝、玉雕、牙雕等。里套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卧室。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14岁时写“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条幅,原封不动地挂在壁上。 那里是后堂楼,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7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二层前出廊配楼各3间。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住宅。 那里是孔府后花园,孔府花园在孔府内宅后院,又名铁山园。其实铁山园内并无铁山,只在花园西北隅有几块形似山峰铁矿石。此石系孔庆容在清嘉庆年间重修花园时移入,称天降神三环路助他修园,他自我从此也以“铁山园主人”自称。 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14.5华里。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壮观。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历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精品文档石碑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过去墓地的水”,被孔子的后代视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绪三十年,勘测津浦铁路时,原计划经过曲阜,离孔林西墙很近。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连递几件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结果铁路到曲阜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现在人们坐火车到曲阜游览,就不用先到兖州下车,然后改乘汽车了。 大门 孔林大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进入孔林大门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此门原是古鲁国城北门。大门到二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孔尚任墓位于孔林东北隅,墓碑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我国清初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书香门弟,因屡试不第,中年隐居曲阜石门山。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河,通过吊古迹,访隐士,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年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一时轰动京城。该剧以名士候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次年孔尚任却被罢官回乡,死后葬于此。 另有一墓位于孔林北侧,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那么为什么改姓于又嫁到孔府的呢?这里还有段小故事。据说乾隆的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于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将女儿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这样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孔林二门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洙水本是古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古洙水早已湮没。河上有桥三座,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桥”。孔子墓甬道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过此门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又称“望柱”,是进门的标志。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孔子墓享殿之后红色的墙院内就是孔子及其儿、孙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孔子于公元前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到元帝于大德十一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但因系”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子贡庐墓处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孔子的孙子孔伋,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曾子,姓曾,名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 曾子著有《大学》等书.据记载《论语》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孔伋的学生又把孔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孔伋是 儒家思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历史进入到当代,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并未与时俱去。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跃,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股“儒学研究热”,以探讨和重新评价孔子和儒学的当代社会价值。由此我们相信,它必定推动曲阜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空前的繁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