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仁龙(OsvaldSirén,—)为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年起,他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的诸多名校讲学。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国雕塑》()、《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中国早期艺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园林》()等。《5—14世纪中国雕塑》初版于年,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这本书对梁思成影响至深。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曾说:外国各大美术馆,对于我国雕塑多搜罗完备,按时分类,条理井然,便于研究。著名学者,如日本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之伯希和、沙畹,瑞典之喜仁龙等,俱有著述,供我南车。在本书的序言中,叶公平老师提到:“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讲义大量参考甚至直接翻译自喜仁龙的著作,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中也不奇怪,而且梁思成本人就是把它当作教学材料,从来未打算出版。虽然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大量篇幅直接翻译自喜仁龙的著作,但是梁思成对于喜仁龙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有严厉的批评,称喜仁龙不懂中国建筑的规律。不过李军指出,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叙述方面也曾经受到喜仁龙的影响。”该书文字部分主要介绍了5—14世纪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图录部分近千张图片按照时间和省份编排,既集中展示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艺术特征,又呈现了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风格演变。这些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珍藏的中国文物,相当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物珍藏屡遭劫难,今已绝迹世间,足见本书之珍贵。在该书中,喜仁龙对山东地区的雕塑做了系统整理。他将中国雕塑的发展史划分为古拙时期、过渡时期、成熟时期、衰微以及复兴时期四个阶段。在本书中他分别介绍了这四个时期的山东雕塑,如古拙时期提及了山东武氏墓入口的两尊石狮子、六张山东造像碑的图片;过渡时期展示了山东莲花洞、神通寺四门塔的雕塑,还对隋朝时期的山东雕塑进行了细致研究;成熟时期提到的唐朝初年的山东作品;衰微以及复兴时期的碧霞元君雕塑、龙洞寺石窟中的一组群像(包括佛及其弟子、菩萨和力士)及开元寺大佛首等。喜仁龙认为武氏墓的两尊石狮是目前所知(年)中国北部和中部所有陵墓石兽的祖先,它们呈现出了最本质的风格特点,是整体演变的关键。山东嘉祥县武氏墓入口处的两尊石狮之一。该墓建于公元年。这两尊狮子卧于基座上,下面的大池子里通常盛满了水。他对神通寺的石窟造像也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山东神通寺的石窟造像很可能也始于北齐时期。隋唐时期的山东雕塑是喜仁龙着墨较多的部分。年春季和秋季,喜仁龙参观了山东的几座石窟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山东雕塑最为丰富多样的时期是隋朝时期:隋朝时,中国最重要且数量最多的石窟造像位于山东。山东中部和东部可能存在过许多雕塑活动中心,距离大量汉末陵墓浮雕的出土地不远。隋朝造像大多位于重要寺庙附近的山坡上,这里无疑生活着一些雕塑家。他们留下的这些作品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最好的作品无疑代表了隋朝时中国雕塑的最高水平。总的来说,这里的石材比山西的石材质地更坚硬、更耐用,作品也比其他省份的石窟造像保存得更完好。……山东最精美、保存最好的石刻作品位于青州府附近的驼山、云门山,济南府以南十英里处的玉函山、龙洞寺,还有一些石刻(主要是唐朝的作品)位于距离济南府一日车程的神通寺和九塔寺,济南府附近的佛峪寺和千佛山也存有一些次要的小石窟。此外,著名的灵岩寺中,至少有一个洞窟保留了一些早期的造像。再往南,肥城的莲花洞也有一些北齐时期的造像。他在书中分别介绍、陈列了隋唐时期山东驼山、玉函山、云门山、龙洞寺、神通寺、九塔寺以及济南府附近的佛峪寺和千佛山等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石窟雕像,陈列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和珍贵影像。尽管为当时摄影技术所限,有些照片不是那么清晰,但仍具有非凡意义。在《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中,山东地区的雕塑图片近百幅,限于篇幅我们节选了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通过这些照片和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雕像一部分珍藏于海内外博物馆或私人收藏,有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有些甚至屡遭劫难,绝迹世间,所以书中呈现出的这些雕像和遗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下文让我们沿着喜仁龙的足迹和镜头,回顾这些已经遗失或难以一见的历史遗迹吧! 北魏·北朝公元年—年 图造像碑正面。一佛二菩萨。主佛右手破损,头部是新塑的。头光中央有一大莲花,边缘装饰着缠枝花纹,两侧各有一飞天,上方有一狮子面具。背光边缘刻有火焰纹。石碑基座上装饰着浅浮雕童子,托起一香炉,两侧各有一跪姿供养人和一护法狮。(拍摄自拓片)。神龟元年(公元年)。灰色石灰石。高5英尺。山东济南府图书馆收藏,山东济南府。图造像碑正面。中间是一立佛,双手施无畏印和与愿印,两侧各有一菩萨,立于莲座上。主像头光内有四对小佛,立于莲座上,顶端有两飞天,托举一坐佛,极有可能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叶形背光边缘有六飞天,顶端有两那伽,托举一莲座,莲座上有一小佛。神龟元年(公元年)。灰色石灰石。高3英尺3英寸。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波士顿。图造像碑正面。释迦牟尼佛立像,立于莲座上。右手举起,已残损,左手垂下,结与愿印。右侧是弥勒,左侧是观音,均立于莲座上。佛和菩萨中间有两人,世俗装扮,手持莲花,可能是供养人。主佛的头光和背光均装饰着缠枝花纹。背光外部刻有火焰纹和九尊小佛,顶部是龙形那伽。背光外有十一个飞天。造像碑背面和两侧面都有众多浅浮雕小坐佛。底座宽大,根据上面的题记可知,这座石碑由贾智渊的妻子张宝珠捐赠。正光六年四月十九日(公元年5月26日)。灰色石灰石。高6英尺11英寸。山东青州府县文庙收藏,山东青州府。图造像碑正面。释迦牟尼佛立像,右手举起,施无畏印。两侧各有一菩萨,立于莲座上,下方各有一小狮子。主佛的背光上有一高浮雕莲花,四周围绕着卷须。这座石碑明显修补过,背景变得更深,装饰也发生了改变,造像头部和狮子曾被后人随意修改。灰色石灰石。高5英尺11英寸。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波士顿。图造像碑正面。释迦牟尼立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与愿印。两侧各有一菩萨,立于莲座上。主佛的头光中有一朵莲花,四周饰带中是弯曲的棕叶。灰色石灰石。高3英尺3英寸。范德海德收藏,海牙。北朝·东魏公元年—年 图造像碑正面。释迦牟尼立像,右手(部分已毁坏)举起,施无畏印,左手放低,结与愿印。他的旁边有两个浅浮雕比丘,可能是佛的弟子。上方还有两个拜倒在地上的比丘,再往上是两尊坐在莲座上的佛,顶部有两个飞起的那伽。背光装饰着缠枝花纹。天平四年(公元年)。灰色硬质石灰岩。高17.5英寸。帝国大学文学院收藏,东京。这座石碑来自山东曲阜,材质是一种硬质灰色石料,在其他的山东雕塑中也可以见到。该造像可能已在年毁于地震。图A.造像碑正面。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在高台座上,施无畏印,两边各有一尊站在莲座上的菩萨。菩萨和主佛之间的两个小比丘很可能是阿难和迦叶。菩萨下面有两个力士。上面一侧是普贤菩萨(?),坐在有六颗牙的大象上;另一侧是一个骑着龙的人。顶部是两个飞天和一大朵花。灰色石灰石。高2英尺10英寸。罗德岛设计学院收藏,普罗维登斯。图B.同一石碑背面。下部有八个供养人,上部题记中有日期:武定六年九月五日(公元年10月22日)。可能是为山东的张昙宝制作。北朝·北齐和北周公元年—年 图神通寺四门塔。位于济南府东南约30英里处。这座寺庙确切的修建年代不详,但是塔内最初的造像风格属于北齐时期,因此这座塔的年代不会晚于北齐。显然,门框和造像也属于同一时期。塔身为方形,宽约27英尺。墙体由砂岩石板砌成,石板上刻着常见于汉砖的简单线条。塔身四面各有一拱门,门内顶端石板上刻着饰有帷幔的华盖。五层石砌叠涩出檐,顶上有一小塔。整体比例绝佳。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座塔坐落在开阔的平台上,可以俯瞰下方的小峡谷。这是我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石质建筑。图坐佛。四门塔正中有一巨大的方柱,边长约5英尺9英寸。塔心柱前有四个祭台样式的底座,底座上方各有一大佛,坐于基座上,坐佛两侧各有一胁侍像。这些佛像都被粗暴地修补过,涂上了泥衣。但从泥衣剥落处,仍然可以看出最初的风格。这一点在图中面向北方的这尊佛像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佛像头部、双手、膝盖以及垂至基座的长袍上完全没有泥衣,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理石作品的原本样貌。造像稍大于真人,看起来十分健硕。两个胁侍像是后来用石膏仿制的。透过塔身北门,不仅能看到这一组造像,还能看到门洞上方起装饰作用的部分石刻华盖。图A.塔心柱北面坐佛。身体覆盖泥衣,但是头部、双手、膝盖,以及垂至基座的长袍完全没有泥衣。白色大理石。高5英尺多。图B.塔心柱东面坐佛。现在只有部分身体覆盖泥衣,头部、双肩和双腿上的泥衣均已剥落,然而,这尊佛像比上一尊损坏更严重。白色大理石。高5英尺多。图A和B.五峰山莲花洞。位于山东肥城县北约23英里处,洞内造像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洞窟入口旁有一块部分磨损的题记,关野贞教授认为题记上的日期应该是:大齐河清元年(公元年)。参见《国华》,年,原文为日语。入口是拱门,洞内大小适中,深约11.5英尺,宽约9英尺。两侧壁和入口内壁上有许多小龛,龛内是坐佛。后壁略弯,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祭台样式的底座上,结禅定印。身穿常见的右袒式袈裟。头光中刻有菱形花瓣,巨大的身光上装饰着火焰纹。两侧各有一比丘一菩萨,比丘双手合十,神情恭敬,菩萨稍高于比丘。部分造像面部受到破坏。从衣纹的轮廓可以看出,造像整体风格非常刻板生硬。这个洞窟之所以被称为莲花洞,可能是因为窟顶中央装饰着一朵大莲花,单独的隔间内还有大量小莲花。隋朝公元年—年 图驼山2号窟后壁。南面的山坡上共有六个洞窟,1号窟中只有唐代造像,我们留到下一章再讲,首先从2号窟开始。窟门为正方形,原本有木制的门廊或门框。窟门内侧两壁各有一浅浮雕的小力士。窟内近似正方形,宽约9.5英尺,高约13英尺。内壁上布满了小坐佛和立佛。除了这些浮雕造像,还有一些很大的、几乎与内壁截然分开的立像。后壁主像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圆形基座上,基座正面刻着三尊小佛像。右手举起,施无畏印,左手放在膝盖上。衣袍贴体,垂到底座上,衣纹稀疏。头部很大,微微前倾,表情仁慈而又庄严。材质为类似大理石的浅黄色石灰石,泛着金色光泽,衣袍上有彩绘痕迹。造像高约10英尺。图号窟东壁局部。图中的观音菩萨立像位于主佛左侧,身后的东壁上有许多浅浮雕小像。菩萨头戴宝冠,宝冠上装饰着阿弥陀佛,衣袍飘逸,衣纹绵长。左手举起,施无畏印,右手抓住帔巾边缘。图号窟后壁。3号窟是驼山所有洞窟中最大的一个,形状不太规则。窟门宽约10英尺8英寸,窟内最宽约17.5英尺,从窟门到后壁最深约22.5英尺。窟顶基本毁坏。同2号窟一样,壁上刻有大量小坐佛,此外,还有一些稍大的圆雕造像。后壁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基座正面装饰着许多小坐像。造像右手举起,施无畏印,左手放在膝盖上。衣袍紧贴着壮硕的身体,垂到基座上,衣纹稀疏。造像高达15英尺。石灰石稍微着色,呈金色光泽,衣袍上有彩绘痕迹。基座正面的坐像可能是供养人,坐像之间有几块题记,上面写着供养人(多是僧人)的名字,其中还有青州总管平桑公(即韦操——译者注)。遗憾的是这些题记都没有标明年代。图号窟。正方形小窟,内室约5英尺见方,保存相对较好。后壁主像是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方台座上,衣裙下垂,衣褶窄小。右手举起,施无畏印,现已缺损。两侧内壁各有一菩萨,立于莲座上,头部均已残损。后壁主像两侧有四小龛,龛内各有一坐佛,姿势各不相同。窟内多数造像头部保存不佳,不过,造像的衣褶风格和2号窟、3号窟中的一样精致纯粹。表面同样呈金色。云门山和驼山仅隔了一条狭窄的山谷。寺庙坐落在崎岖的山坡上,沿着山路前往寺庙,需要穿过一座石门,云门山的名字便源于这座石门。与驼山相比,云门山更容易攀登,游人也更多。现在,这里正在重建,逐步占用了部分旧有的石窟。比起驼山上的石窟,这里的石窟保存不佳,没有一个洞窟是最初的样子。不过,一些十分重要的造像依然保存良好。图号窟大佛(另一角度)。双手缺失,右手原本举起,施无畏印。衣着像菩萨,袈裟搭在左肩,前胸部分裸露。佛像整体高约12英尺。材质为浅色砂质石灰石,涂成了漂亮的金色。图大佛右侧胁侍菩萨。长袍下垂,浅浮雕衣褶呈直线。帔巾和珠串垂至左臂,形成弧线。双手缺失,面部部分受损。高约8英尺。另一侧的胁侍菩萨保存较差。图号窟右侧菩萨立像。立于莲座上,长袍自腰际垂下,衣褶纵向平行,胸口裸露,双肩搭着长帔巾和串珠,头戴高宝冠。两侧的小龛内有一些坐佛。图玉函山。玉函山位于济南府以南10英里处,山势陡峭。近年来,西方企业修建了一条阶梯式的山间小路,如今沿着这条小路,很容易就能登上山顶。著名的寺庙便掩映在山顶郁郁葱葱的密林中。行至半山腰,可以在西南方看到一处平地。平地上方有一处伸出的山岩,山岩下刻有三层浅龛,龛内有大量石像。山岩前的平地上建有一座小寺院,寺院下方的山势顿时变得陡峭起来。这些造像都位于毫无遮掩的山腰,饱受风雨侵蚀,并被拙劣地修补了泥层和彩绘。然而,透过那些剥落的泥层,依然可辨识出隋朝造像那优美而独特的样式。造像数目众多,而且都是坐佛(一些有胁侍菩萨,一些没有)。因此,没有必要逐一进行介绍,我们只需知道某一组或者某一排造像的年代就足够了。图最下面一层中间的两个壁龛。龛内各有一坐佛,今人修补了泥层,重新彩绘,多少有点损坏。两侧各一尊胁侍菩萨。两个壁龛题记上的年代分别为开皇四年(公元年)、开皇五年(公元年)。龙洞石窟位于济南府东南约12英里处的峡谷中,峡谷两侧高山险峻,风景秀美。这里的岩石都是砂岩,质地松软,山上植被茂盛,因此雕塑保存不佳。洞窟的形状很不规则,有些地方满是泥土和瓦砾,看不清石窟底部的样子。图龙洞石窟1号窟。长约24英尺,宽5.5~8英尺,更像隧道,而非窟室。北壁有一组坐佛,共10尊,结跏趺坐或倚坐于台座上。对应的南壁受水侵蚀严重,只剩两三具造像残躯。这些造像高3~4英尺,尽管保存不佳,但其中一些仍极具艺术价值。图佛峪寺。佛峪寺距离济南府约8英里,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山坡上有大量不同年代的题记,还有一些隋朝造像的残片。山腰高处有一长方形壁龛,龛内造像保存完好,但很难拍到好照片。龛内共有五尊佛像,四尊结跏趺坐、结禅定印,一尊倚坐。这些造像都经后人重新彩塑,但从其样式和衣褶仍能清楚地看出最初的风格。旁边题记中的年代为开皇七年(公元年)。图灵岩寺。著名的灵岩寺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谷中,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群山。它位于铁路线附近,济南府以南,离济南府只有两小时的车程。南山坡高处有一石窟,窟内坐佛高达18英尺,两侧各侍立一比丘一菩萨。窟内空间狭小,无法拍摄到佛像的照片。此外,佛像后期经过多次粗率的修补,破坏严重。在此,我们只能提供一张胁侍菩萨的照片。菩萨头戴宝冠,双手合十,神态虔敬。尽管今人重新进行了彩绘,但隋朝造像的特征依然清晰可辨,不过,我们在此并没有找到题记。原本这里至少还应有另外两尊大造像,大约18世纪时,洞窟前修建了一些小房子,它们便被毁掉了。图造像碑正面。释迦牟尼直身站立,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说法印。旁边的菩萨站在由盘着的那伽支撑起的莲座上。他们都举起一只手,施无畏印,另一只手持观音的叶形标志物。上方叶形背屏的边缘有六个飞天,其中四个演奏乐器,另外两个托起宝塔。背景可能绘有装饰,但现在多已脱落。灰色石灰石,有涂色痕迹。高1英尺11.5英寸。方大维收藏,巴黎。唐朝公元年—年 山东介绍隋朝时的山东雕塑时,我们已经提到了神通寺的石窟,它位于济南府东南约30英里处。我们还研究了该地的四门塔。然而,神通寺内最多,同时也最有趣的雕塑造于唐朝。神通寺西南方的山坡上有一处千佛崖,这里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小洞窟和壁龛,那些唐朝雕塑便藏身于其中。寺庙修建在青翠的山谷中,周围长满树木,风景十分秀丽。大部分洞窟和壁龛都比较小,没有一尊造像超过7英尺,大多数要小得多。总体艺术价值不是很高,但是有一些作品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材质为一种较软的黄砂岩,因而无法雕出精致的细节或装饰,很多作品做工粗糙,如大型造像的手部十分简陋,不成形。最好的作品位于山坡高处,因此避免了人们打扰,但同时也无法拍照。关野贞教授在年1月至3月的《国华》杂志中,曾简要介绍过神通寺造像,但是由于图片出了点小问题,因而说明中没有附图。洞窟和佛龛不规则地散落在山坡上,我们难以连续完整地介绍这些造像。因此,我们会大致按照从东南至西北拍照时的顺序介绍。图佛塔。位于第一个佛龛旁。塔身为方形,塔顶为金字塔形,形如四门塔,可能是仿照四门塔而建。塔前有一佛龛,龛内一佛坐于莲座上,施无畏印,两侧各有一小狮子。塔旁岩壁上有一浅佛龛,内有一坐佛。图摩崖宽佛龛。位于图中左下角,龛内有二佛坐于莲座上,结禅定印。二佛中间有一独立小佛龛。题记显示,这些造像由明德和尚建于贞观十八年(公元年)。佛龛上方散落着大量小造像和一个大佛龛,龛内有一大佛,结禅定印,雕刻精美。右下角可见一尊大造像和许多小造像。图坐佛像。位于上图下排,坐在方形基座上,结禅定印,袈裟垂至基座,衣纹疏阔,此种样式在北朝时很流行。该造像相较于此地其他造像,整体风格更为精美内敛。高约6英尺。图一组小佛龛。共32个,位于西部山坡高处,分为四排,内部均有小坐佛,施无畏印。其中一些为唐朝造像的杰出代表。图菩萨坐像。半跏趺倚坐于大莲座上,结禅定印,莲座突出于山腰间。高约4英尺。图两个大壁龛。位于千佛崖西北角,近乎洞窟。其中一个内有一坐佛,真人大小,两侧各有一菩萨一比丘。另外一个是双佛龛(见本图),中间由柱子隔开,左右两部分各有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结禅定印,造像身后的浅龛内有小佛。这两尊大佛几乎与后壁彻底分开。据左侧壁龛中的题记可知,阿弥陀佛像是显庆三年(公元年)青州刺史赵王李福为唐太宗敬造的,并写道:“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图衰败的宝塔。位于济南东南约32英里,距离神通寺不远的九塔寺中。塔形奇特,建于八角台上,边缘略微弯曲,塔顶有九座小塔。塔身下部已埋入土中,塔顶的几座小塔也已损毁,但原貌依然可见。塔由泥和砖建成,如今高度不足50英尺。这是现存最原始的唐朝宝塔之一,但若不采取保护措施,任由其衰败下去,很快便会彻底损毁。图驼山佛窟。位于济南府附近。上文提到,窟内主要为隋朝造像,但至少有一个小石窟建于唐朝。这个洞窟虽然不如之前的佛窟重要,但作为这一时期的样本,有必要放张照片。窟内深约12英尺,宽约7英尺。后壁有一尊佛坐于高基座上,结禅定印。两侧各站一比丘,侧壁各有一菩萨,窟门两侧各有二护法。有两块供养人题记,年代分别为长安二年和三年(公元年和年)。图云门山唐朝石窟。除上一章介绍的隋朝造像外,云门山至少还有两个唐朝的小佛窟。其中一窟较为重要,窟内长约10英尺,宽约9英尺。后壁上有一倚坐弥勒佛,两侧各有一比丘,所有造像头部均已残损。背后的窟壁上为千佛像。下方基座上有两组高浮雕供养人。五代和北宋公元年—年 图大佛首。位于济南府附近的开元寺。高约15英尺,为高浮雕,刻于陡峭的石灰岩崖壁上。佛首艺术价值不高,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它位于高处,且塑造得十分立体。可能雕刻于宋朝,不会更早。图A.碧霞元君头像。美丽的女性头像,高发饰,周围有三只鸽子,衔着珍珠链。灰色石灰石。高2英尺。山中商会收藏,纽约。图B.碧霞元君头像。头戴宝冠,冠上有三只鸽子,衔着珍珠链。灰色石灰石。高1英尺3英寸。拉加德收藏,巴黎。图C.观音菩萨头像。戴宝冠,上有一阿弥陀佛坐于莲座上。灰色石灰石。高1英尺2英寸。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纽约。图D.碧霞元君头像。高发饰,周围有三只鸽子。灰色石灰石。高1英尺8英寸。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芝加哥。图A和B.二菩萨像。半跪于莲座上,一膝向下,一膝向上,手持有象征意义的小贡品。菩萨外形饱满,使人想起上一页中碧霞元君头像,两者材质也相同。几件造像可能来自山东,原本可能位于某尊主像两侧。灰色石灰石,有彩绘痕迹。高3英尺4英寸。通运公司收藏,纽约。元朝公元年—年 图龙洞寺石窟造像。位于山东济南府附近,上一章已经介绍过。这里还要补充介绍一下几尊造像,它们位于主要洞窟窟口一侧的佛龛内。佛龛上部饰有云纹,内有七尊造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中间,结禅定印。两侧各一比丘,双手合十,恭敬侍立。侧壁内部各一菩萨,外部靠前分别为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菩萨。延祐五年(公元年)。材质为易碎的砂岩,造像保存不佳。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