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淮河流域一直是人类活动频繁的核心区,其兴与衰是一部浓缩的人与自然的历史。淮河和秦岭(伏牛山脉)构成了中国的地理分界线。上下古今之际,南来北往之所,灵气所钟,天造地设。利害相间,伏源千里之外。悠悠千载,淮河流域的先民们筚路蓝缕,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沧海桑田,当代建设者不忘初心,又这里挥洒汗水和青春,辟江山以新章。 年12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秘书长伊巍博士、清华大学《中国疏浚史》课题组许天成博士、黄玉玺博士、曲娜等一行拜访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中国疏浚协会郭恩泽和疏浚博物馆筹备组于经尚参加了本次活动。淮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锋、建设与运行管理处处长姬宏、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计划财务处副处长郑宝、淮河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和副总经理梁顾山、淮委办宣传信息科科长张雪洁与会。课题组一行参观了淮委治淮陈列馆和档案室,并就《中国疏浚史》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双方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进行了交流座谈。下午,课题组部分成员和疏浚博物馆筹备组代表还参观了位于蚌埠禹会区禹会村的龙山文化时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与保护中心。 课题组一行首先参观了淮委治淮陈列馆。治淮陈列馆分为两大展厅,集收藏、展陈、宣传、教育和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史料,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现了淮河流域的地理历史和淮河变迁等历史画卷,展示了治淮的丰硕成果,彰显了治淮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风采。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从河南桐柏山的山间清泉起步,由西向东,一路携川纳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共同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诞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流域内有许多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灌溉工程和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隋唐的汴渠,元明清三代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和以高家堰为代表的洪泽湖大堤等。流域内现有郑州、开封、曲阜、亳州、扬州、淮安等十余座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特定的社会人文因素和黄河夺淮的深重影响,淮河流域成为极易孕灾地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情况十分显著。同时,由于黄河夺淮造成淮河中下游河身基底高程增加并湮塞其独立入海尾闾,除了过程性洪水以外,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往往表现为背河洼地长时间潴留积水涝灾、在河流干流之外借地行洪和过洪造成的成片水灾等。然而,淮河流域又是人口密集且土地生产力情况较好、农业复种指数很高的平原、丘陵区。它以全国3%的水资源,承载了1.78亿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6%。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人每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流域耕地面积约1.9亿亩,约占全国的11%,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由于其气候模式和水文地质等基础条件、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紧迫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决定性影响等,都使得淮河的治理工作,具有显著的独特性、系统性和复杂性。 座谈会上,杨锋副主任首先概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委在党和国家及其相关部门领导下,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实践“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的光辉历程。他着重谈了至年“蓄泄兼筹”、至年治淮19项工程、年至今38项工程等3次治淮高潮。 治淮70年,“蓄泄兼筹”成就斐然 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新中国的治淮史可以分为5个阶段。70年来,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掀起了3次大规模治淮高潮。 第一阶段-年。年淮河发生严重水灾。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确立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翻开了淮河治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干百万治水大军从全国各地奔赴治淮线,艰苦奋斗,团结治水,一大批水库、堤防、闸坝等治淮工程拔地而起,淮河流域水利面貌得到初步改善。自年冬至年春,淮河流域每年一个大战役,疏浚了干支流河道,修建了淮河大堤,治淮初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掀起了第一次治淮高潮。 第二阶段-年。年7月治淮委员会撤销,治淮工作由豫、皖、苏、鲁四省分别负责。后为加强统一规划领导,年成立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年设立治准规划小组办公室。这一时期,国务院先后2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治淮方案及规划,流域各省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第三阶段-年。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治准委员会,要求遵照“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和团结治水原则,加快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年,治淮委员会更名为准河水利委员会。这一时期,国务院两次召开治准会议,对治准作出战略部署,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一批治淮工程开工建设。 第四阶段-年。年江淮发生大水,淮河流域受灾严重,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同年8月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决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这19项骨干工程使用了疏浚技术,完善了淮河干流防洪体系,中游修建了防洪控制工程,下游河道整治。总体上这一阶段淮河的防洪除涝骨干工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完成,形成第二次治淮高潮。但反映出28处行蓄洪区的标准较低,洼地和排涝困难,洪泽湖入海出口不够通畅等问题。 第五阶段年至今。年,国务院再次召开治淮会议,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部署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等7大类38项工程。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减少干流行蓄洪区数量,提高标准。根本措施是河道疏浚,解放行蓄洪区,同时河道拓宽达到设计的泄洪能力。当遇到中小洪水的时候,水位降低,为平原地区排涝创造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保护治理工作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加快安心淮河、清澈淮河、生态淮河、富庶淮河、共享淮河、智慧淮河建设。这一时期,出山店水库、淮干蚌浮段等一批进步治淮和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全面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开始实施,引江济淮工程全力推进,淮河流域河湖长制全面建成。杨主任认为,未来疏浚技术还将作用于河湖水库清淤扩容、洪泽湖调蓄能力挖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建设等多个方面,疏浚技术的进步与提升对淮河治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军民团结抗洪,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先后战胜了年流域性特大洪水,年、年、年流域性大洪水和年流域性较大洪水(正阳关以上区域性大洪水)。在防御历次洪水中,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夺取了防汛抗洪工作的全面胜利。在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指导下,治淮工作必将取得新的成就,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安康作出新的贡献。 经过7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已经建成多座水库,规模以上机电井约万眼。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总投入共计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亿元,投入产出比1:5.2。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包括极大提高淮河防洪标准和独立出水能力的淮河水道二期工程、荣获鲁班奖的淮河运河渡槽立交工程、预计将要进行的洪泽湖疏浚整治工程等。 水利疏浚,淮水东流应到海 年恰逢新中国治淮70年。是年8月,习总书记首站视察淮河治理,充分肯定了治淮成就。杨锋主任感慨道,作为治淮人,还须不断总结经验,谋划下一步的治淮方案。 杨主任认为,从水利的角度,疏浚承担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仅体现在海洋港口的治理中,其在大江大河的治理方面亦发挥重要作用。水利工程本身承担着河道整治、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的功能。黄河、中下游形成能力不足,河道断面不足。在没有先进疏浚技术之前,疏浚是用人力、肩挑手扛,类似导流围堰工程量非常大。近些年,尤其是未来10年,在进一步治淮过程中的河道整治是采用先进技术,疏浚河道,导淮入海,达到最终治淮的目的。设想如果没有先进的疏浚技术,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局面。随着疏浚船舶和技术的发展,对疏浚工程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目前仍有河道需要常年持续疏浚来保证河道畅通。 杨主任还指出,历史发展是一个过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治淮工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疏浚依然是主要手段。然而,不同历史阶段疏浚的作用和问题不同。目前,疏浚排泥问题与泥水分离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疏浚需要提升效率,环保对疏浚土,尤其是被污染的疏浚土处理手段与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课题组还就疏浚的设备工程、存在问题、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姬宏处长、梁顾山副总经理从疏浚工程实践和其所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角度,谈了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调整行蓄洪区规划和提高行蓄洪区启用标准、河流入海口闸门的启闭和日常维护疏浚、淮河多路入海入江工程建设、上世纪五十年代自主研发制造三艘绞吸式挖泥船“皖绞吸01、02、03”等方面的情况。他们认为,疏浚技术应结合水利史、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梳理,为中国疏浚史写作提供了综合性、全局性的宝贵意见。 张勇总经理从企业运营管理和疏浚工程技术的角度,谈了治淮疏浚工程项目的波峰波谷周期性变化,对疏浚产业发展和相关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他特别指出,在新环保标准要求下,河湖疏浚排泥排距远、排泥场规划选址和疏浚土堆放处置和后续利用难、相关工程招投标准入资质门槛高、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认定标准复杂等现实情况。他还介绍了从“百船工程”项目办接收两条绞吸挖泥船的情况。结合疏浚船舶维护、利用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详细谈了本行业忙时需要从社会各方面借调人员、租用船舶,闲时船舶驾驶操作人员、技术队伍维持不易,成本压力大的问题。对于洪泽湖疏浚将来可能遇到的淤泥排距长、泥水分离慢、大型海洋挖泥船由于型宽和吃水深度所限难以进入内河等相关问题,他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参观淮委档案室时,负责人向课题组介绍了淮委到年、到年档案文件移交安徽省档案馆,本地自存年以来档案的基本情况。工作人员还向课题组赠送了珍贵的资料和书籍。此行课题组收获颇丰。 下午,课题组部分成员和疏浚博物馆筹备组代表一道参观了现场发掘和筹建阶段的禹会村龙山文化时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与保护中心。 禹会村遗址在年全国文物大普查中被首次发现。年,被纳入“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是淮河流域唯一一处龙山文化遗址点。年初,蚌埠市文物局会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开始对禹会村遗址进行抢救性勘探发掘,遗址位于涂山南麓淮河、天河之间,紧邻G国道干线;遗址在双墩、大汶口、龙山时期各有核心区。根据最新发掘情况,禹会村遗址总面积大约在万平方米左右,遗迹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分为北、中、南三个不连续的部分,北区面积约9.26万平方米,属双墩文化;中区面积约2.27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南区总面积约9.46万平方米,属龙山文化,分布有禹会村遗址最核心的祭祀遗存。禹会村遗址在地望、年代、文化特征等方面与“禹会诸侯”这一传说中的吻合程度超出想象,对确定大禹事迹,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对禹会村地层土样测试,反映了在龙山晚期,遗址环境确实经历了一次可能由洪水引起的气候波动事件。其次从遗址祭祀遗迹来看,禹会村遗址中现存龙山时期大型祭祀台基,台基中轴线上附加了一系列相关设施,证明了这里曾经进行过繁杂的具有宗教意义的礼仪性活动。从遗址出土器物特征来看,出土陶器兼有各个地区的特征,说明这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共同参加一次大型盟会期间所制作并使用的。 许天成、曲娜、伊巍供稿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机构简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是水利部在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区域内(以下简称流域内)的派出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内的水行政主管职责,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淮委是淮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治理开发、统一调度和工程管理的专职机构,机构规格为正厅局级,总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 治淮委员会于年成立,曾山任主任。年沂、沭、泗、运各河的治理开发工作划归治淮委员会统一管理。年治淮委员会撤销。年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领导小组,在蚌埠市设立治淮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年改称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年国务院成立治淮领导小组,治淮委员会兼作其办事机构。年更名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编制淮河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规划,调解处理省际和部门间水事纠纷,负责主要河段的防汛调度和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主要河流和枢纽工程,负责水质监测工作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