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协麟与唐传猷 ——家族轶事 米龙 一、我的童年记忆 唐传猷——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我对这位老人名讳的印象,是从童年刚刚记事时开始。 我的祖爷爷米协麟是清朝进士,当过州县官员。我家在济宁南关回民中,被称作“米官家”,越河中段北岸、越河北东街1号(后改为35号)是我家老宅,被称为“米家大院”。儿时记事起,我家就住后院三间大厅、和后堂楼上下六间。楼上、楼下西头储物间放滿了高到屋顶的架架书卷、字帖、书法卷轴。有远祖米芾的画象和书法;有北宋同时代黄庭坚中堂、橫幅等真迹;书法作品中最多的就是唐传猷的中堂和对联,少说也有几十幅。 听祖母等这样说:唐传猷是进士祖爷爷要好的朋友,也是回族,他家就是"唐家公馆"。坐落于扁担街路西,距我家很近,大约也就四、五百米。唐家和米家,是表亲和世交,都是济宁回族中的旧家旺族。 后来还听说,我爷爷一辈,大排行兄弟十一人,其中行“八”的八爷爷米钰昌才学很好,(我也见过楼上有他写的毛笔小楷,很是工整清丽。)他十八岁上已经订亲,女方就是唐家小姐,堪说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但未及迎娶,我的钰昌八爷爷身染时疫,一病不起,不到二十岁辞世,使米唐两家这一代的亲事以悲剧告终,使两家代代痛惜不尽。这位唐小姐后来亦传承家学,在西大寺回民小学从教育人,是民国时期较早的知识女性。我的二姑米宝英老人(今年已经九十三岁),多次告诉我等,她自幼就在西大寺回民小学跟着没过门的“八婶”上过学,得到这位唐氏长辈深切的关怀和爱撫。 后来又听说,济宁回族墓地“西大林”各家林地之中,米家林、唐家林在葬事中都曾用过带底的“经匣套槨”。因两家都曾于清末在外居官,如有亲人在外地“无常”后,能便利回籍安葬,后因袭为常。但在讲究“入土为安”的当地回族葬俗中,是不同于一般的。因超凡脱俗,后也曾演绎出数折惊世骇人的故事,久久在家乡民间流传,曾因此事使米、唐二旧族颜面蒙羞,而使正想出人头地的兵痞教霸白绍轩者流一时蹶起........。 座落于小南门往北路西即扁担街(现任城路)上的“唐家公馆”,是一处有池台、有假山、有曲径亭院、有深宅天井的古典园林式建筑。听说是唐传猷、唐承烈父子两代设计建造而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还较完整(现已荡然无存)。我在幼年四龄左右(约年),曾跟随我的“四奶奶”去过一次。 我的四祖母(即四奶奶),是米家“新三支”第二支 传人------我四祖父的夫人。她娘家是济宁百年中药世家“天德堂”石家,她自幼曾随做官的父辈到过四川,大约是辛亥革命发生后回到济宁家乡。她可能在家塾中随兄弟们读过书,能认识不少字,但却不会写。她喜欢看书,如“杨金花夺印”、“樊梨花征西”等等线装旧书,她爱看,也常念给我们小孩听,念起书中的韵文,就象唱书歌一样。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晩,我随裹着小脚的四祖母步行来到“唐家公馆”。“四奶奶”是去看唐家主人“唐二奶奶”展挂在厅堂内外雪白墙壁上的多幅红楼梦人物画图。只记的那鲜艳逼真、活灵活现的女儿形象是那样的好看;那假山、渔池、花架、月影,房內的明桌净杌、屏红瓷白又是那样的自然般配。給四岁的我留下的印象非常美好,虽然短暂而模糊,但却深印在脑海之中。现想来,即略同于现在常见的书画展览,这民族文化艺术无穷的魅力,无限美好也当得其然。 她们相互称呼:“米四太太”,“唐二太太”。衣着打扮均是前面瓖着珠子的两片黑帽,脑后是网子发髻。青大襟便卦,打绑腿灯笼青裤,小脚裹得尖尖,青鞋白袜,清清爽爽,手拄拐棍,算来年龄均在六十往上,都是那个年代大家女子的典型做派:略显陈旧而不失传統;随遇而安而与世无争。 到十余年后的“ ”中,我的四祖母被扫地出门、逝世于一栋难遮风雨的破厨房中,年已八十余岁。“唐二太太”的暮年景况,虽未与闻,但想来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做梦也不会想到,她们也会成为“ ”要打倒的对象?! “唐家公馆”亦不知何时“人去楼空”,荡然无存。后在旧址建起了“济宁医葯公司”和“济宁百货批发站”。 至于当年所見的画图,现在知道,极有可能是唐传猷老先生惟一的孙女,清末民国 的女书法家、女画家,一代才女唐秋岩之红楼十二钗国画传世名品。 这批珍贵国宝,日本鬼子侵入中国后,曾千方百计指名索取,唐氏后代辗转隐藏至滕县魏庄表亲刘家。国宝躲过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但不知能否躲得过文革十年“ ”邪恶之毁灭?因与唐氏直系后人已无联系,亦无由可知矣!童年记忆的几个片断,模糊而美好,宛若梦境一般。 有时这样设想:"如果" 的浩劫晚来上几年,让我们成了年,有了点文化后,对满楼盈架的文字、书籍、图画等瑰宝多留点印象,多留点传承该有多好! 但历史是残酷无情的,没有什么“如果”。几千余年的民族文化、包括唐传猷老先生的多幅珍存;黄庭坚更老的老先生的“真迹”;先祖米南宫(米芾)的自画真影,俱都在光天化日中、在革命的名义下,化成了浓烟飞灰! 颠狂过后,使我们幸存下来活着的后人,想起“它们”就心中难过。这无端之举,已使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百孔而千疮,零落而凋残,实“数千年未有之大变数”。祸由自取,自攻自灭,自刨祖坟,真、真、真是作透了大孽! 但我辈大难未死,历劫犹存。而仍然觉得,既然活着,就有责任:继承传统,理乱反正。尽微绵之力,把米协麟、唐传猷们的生平、他们的功业和交谊,为后人,为后人的后人发掘整理得更为丰富一点、更为清晰一点儿,当不是自找多亊吧? 二、米、唐二公的功业和成就 他们出生于清朝中后期的风雨飘搖之年。米公名协麟、字瑞符,籍贯为济宁直隶州,民藉,生于一个回族耕读世家。生年为道光九年(); 唐公名传猷、字晋徽,原籍济宁,回族。后随部分族人迁居济宁城郊邹县乡间,亦为农耕教读家庭。唐公生于道光四年()邹县平阳寺邢家村,成名后仍居济宁州城。唐公长米公五岁。 他们的祖上都是虔诚的回族穆斯林信徒,米唐二公更是儒伊兼修的回族上层 人物。共同的文化和阅历,把他们二人的一生联系起来。 米公于二十岁中秀才,三十三岁中举人,中举前后均在家乡济宁教授塾学。四十一岁选为泗水训导,“时举立身经世之学以勗诸生,士风为之一振。”培养出王廷瓒、于相德等一批进士举人。 米公四十五岁中同治甲戌科进士,并获取礼部会试全国第二名。是清朝近三百年济宁回族惟一的进士。 他立志救国救民,积极投身洋务自強运动。受李鸿章奏派,参与创办中兴矿局,为 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被李鸿章赞誉为“朴实耐劳,兼有学问”的干济之才。 他力主和平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区域,五十五岁后就任甘粛文县、平番县知县、静宁直隶州知州,所任之处政绩卓著,载入信史:他“因地治宜,使民安其政,俗渐更新”;使盗匪敛迹,饷道畅通。他回应驻藏大臣长庚咨询,明确提出藏中大计“宜和平办理”,使之深深赞同而益加倚重。他力主御敌保国,甲午之前就提出保护朝鲜,抵御入侵。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他平生著作丰富,载入史册的即有《辽左陇右边防说》、《西藏时势说》、《辽左陇右铁路议》、《时务说》、《忧时处士问答》、《海上诌言》、《保护朝鲜论》。俱都是放眼外洋,切中时弊的忧国务实之作,堪称洋务自强的宏论檄文。 他晚年关切支持子孙接续中兴发展、创办华丰煤矿的实业救国壮举,形成米家三代爱国实业世家。并支持子孙投身教书办学实践,开启米氏五代教育世家先河。 唐公也于早年入庠,在邹西东滩店、兗州葛家店等回民聚居村庄教授塾学,桃李満桑梓。咸丰十一年()考取贡生,翌年以朝考优等,视同进士出身仕事吏部。光绪四年()受命督修慈禧太后陵墓,后以功擢候补员外郎。 唐公善书法,名震都下,号称京城第七书家。其书法作品被名公巨卿争相收藏。当朝大学士宝鋆因不能收得其意中作品而终生遗恨。唐公在京都为光绪生父醇亲王奕環赏识,入醇王府任书办十余年,为醇亲王缮写了大量章奏和书法作品。并以诗文行于世。有《松鹤堂纪亊初草》、《松鹤堂私淑杂著》流传。 民间疾苦的忧叹,国家兴衰的感触,在他著作中都有直观描述,充分显现着唐公爱国爱民的耿耿情怀。他诗作的又一显明特点是直接写到终生不渝的伊斯兰教信仰,史料较多,十分珍贵。 晚年,其子唐承烈补四川布政使,也曾任成都知府,迎养唐公于四川。后承烈官陕西,唐公复从之于省城西安。 唐公一生,爱国爱教,传承了 的民族传统,在唐氏书法世家、文学世家、教育世家的形成源头功德卓著。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清朝末年那风云飘忽的齐鲁夜空,仿佛还能看得见耿耿银河中的一对双子星座,那就是闪闪发光、并驾而驱的米、唐二公。米公以舍身投入強国富民的洋务自強运动、治疆理政的卓越政绩名垂青史;唐公以辉煌的民族文化之书法、诗文不凡成就而灼灼生辉。 三米、唐二公的交往和友谊 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在百年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记载,在我们代代后辈的记忆中流传。 唐传猷不仅是虔诚的回族穆斯林信徒,而且对伊斯兰教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留给后人对伊斯兰教文献的阐释和注解,在清真正教的传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传世之作《松鹤堂纪事初草》、《松鹤堂私淑杂著》中谈到其家族世奉伊斯兰教;诗文中多涉及回族人物及伊斯兰教历史。 为伊斯兰经典在中国更广泛传播,他早年在任职京师的岁月中,几十年耗尽心血,广征博引,并一一向全国回族高层官员、知识分子同道征求见解,集聚精萃,写成名著《清真释疑补辑》。米公协麟,即是积极参加研讨、编辑、成书的、被唐公深情称道的“同教诸君子”之一。书成后, 的回族将领、民族英雄左宝贵军门为之捐资,制版印制一百三十部。是他们,以赤诚的爱国爱教之举,使伊儒经典相依相存,融为一体。使千年信仰伊斯兰正教的回回民族有所遵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中的作用、文化传承、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得以彰显和定位;对近代当代民族团结、国家复兴的中华强国梦,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米、唐二公所处的清朝末年,统治者落后而腐败。对入侵的帝国主义列強卑恭屈膝,割地赔款,造成前所未有的亡国之灾;同时,对日益加重的人民负担毫无怜惜,并多次挑起民族矛盾,对云南、西北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欺压凌辱,激起民变。 1 唐传猷签章唐传猷签章 清政府“外战外行、內战內行”,起义回民惨遭杀戮、迫害和歧视,甚至波及到上层回族知识分子。以同治甲戌科考为例(公元年),该科仅录取三名回族进士,米公协麟以会试第二名“亚元”,殿试后只屈居三甲二十二名外放知县;另一位进士马鉴亦为较低名次外放知县;而甘粛籍的进士马中律,则因籍履“回乱”发生地之故,竟弃之“弗用”,连实职都沒安排。这样赤裸裸的民族歧视行为,竟然发生在所谓同光中兴的年代,实系“铜钟毁弃,瓦釜得鸣”。 在京城任职的唐公传猷,对这等行径义愤填膺,他奋笔疾书,为老友米协麟和其他二位教亲所受不公正待遇,鸣响不平。他在《松鹤堂私淑杂著》中记载了这宗事件:“甲戌会榜中,隔教者三,米令协麟、马令鉴即用分发。公(指马中律)以籍隶甘粛,写作俱佳,因人言系甘回,遂弃之。”并赋诗怒斥:“从来王道本无偏,文不逢时理或然。却怪君文无隙指,偏因教籍弃深渊。”表现出正直的回族知识分子的胆识和气节。米、唐二公及一代回族官员、知识阶层所走过的坎坷之路、艰辛历程,于此历历可见矣。 “疾风识劲草,板荡见忠贞。”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总有各民族忠臣烈士名垂青史。我们回族英烈从不后人,这已被中华千年文明史无数次证明。例如甲午之战壮烈牺牲于平壤城头的回族名将、与米、唐二公同是教亲、鲁南同乡、莫逆之交的左宝贵将军。 民族英雄左宝贵(-4年) 左宝贵字冠廷,生于年,是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人士,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年青投身军伍,因军功从士卒一步步擢升为方面大员。他忠勇为国,身先士卒,有为担当。他的英雄事迹已载入煌煌青史,此文无须再详加叙述。但还应有人知道,他爱国爱教的一贯初心,他与同代英杰米、唐二公的交谊,同样应该彪炳汗青,勗我后昆。 左宝贵手迹 他与米、唐二公文武相得,一样信奉清真正教,一生慈悯故乡和教亲,一样的人格人品。他们心心相印,多有交往。在他万里征战,英勇殉国前的当年春天(4年),一通丰碑在他故乡地方清真寺大殿前立起,碑文中深情颂扬左公造福民族、造福乡里的大爱义举。撰写碑文、题书碑额的就是左公知己的米、唐二公。 《左军门捐资重修清真寺碑记》唐传猷、米协麟题撰 受左公邻里、又是同族族弟的米又芾和合村回族同胞重托,出席新修竣工的地方清真寺庆典、撰写碑文的济宁进士米协麟,,两年前刚由甘粛致仕回到家乡,年已六十五岁。他秉笔凝神,思绪澎湃,万里之外,老友左冠廷军门那忠直刚毅的音容宛如就在眼前。老友虽体魄劲健,身经百战,但毕竟是近六旬的老人了。现身膺重任,转战冰天雪地的万里疆场,面对的是对邻邦朝鲜素抱侵呑野心、对中华天朝疆域不无觐觎恶念的死敌日本,怎能不令人寄挂? 更何况老友所肩负的不仅是朝廷重托,还有包括米公自己在內、保卫朝鲜、抵御侵略的耿耿素愿。下笔伊始,他仿佛又看到老友左公初读自己的《保护朝鲜论》时,那壮怀激烈的击节赞叹。 难得知己,况此多事之秋!诸般情怀,凝聚笔下,千言万语,一气呵成。 碑文如下:“从来天下事非诚好焉不欲为,非有力焉亦决不能为。当今之世诚于好义而力足为者,其惟吾左冠廷军门乎!?军门原籍本村人,由行伍起家,累迁至今职。带兵薊北独当一面,厥功甚伟,几为关外一日不可少之大员。天子所以褒荣而赐予之者,今复有加无已。遐迩知兹,亦不必缕述。惟慕其为人也,贵不忘本,富而好施。 吾村清真寺之重修,后得军门之力居多。忆昔同治年,军门防堵涿州时,即致书与族弟又芾,请其往募,愿以身为之倡。又芾即约杨公堂明冒险而往,果募百余金以归。寺水房之俢与数亩田之置皆赖乎此。后光绪八年又有信致本村,许为寺中募化多金,嘱著妥人来领。于是掌教文子敬阿衡不辞劳瘁,偕杨公建勋越数千里至其扎营处,又得资二百余金以为寺中修理大门各处之用。后有军门差官左大峰者,有事旋里,目睹寺中尚欠齐整,回营后面禀军门后,蒙捐银四百两,嘱董事等修南北讲堂,以其余资又置田十数亩,以作养膳计。军门前后共施银七百余两,非有力焉不能如是;非中心好之而乐为、虽有力恐亦不能如是! 今寺中已功成告竣,合村同感军门威德,虑其历久弗传也,爰志巅末勒石,以垂不朽云。” 米协麟为左宝贵义举所撰碑文,大气磅礴,文理兼优,诵之英风夺人,使人真感“入门下马气如虹”! 碑首是唐传猷揮墨所题碑额:“左军门捐资重修清真寺碑记”十二个榜书楷体大字,字字如天马驻足,笔笔似刀剔斧凿,于中可见唐公极赞左公爱教许国的仰慕深情,更可见唐公驾驭龙蛇风云的运笔神力,如许杰作哪里像出自七十岁高龄老者之手? 碑文的落款书为:“赐同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甘粛升用直隶州前静宁知州瑞符米协麟拜撰。” “诰封通奉大夫二品封典吏部员外郎辛酉科抜贡晋徽唐传猷敬题。”丰碑初立于清光绪二十年(4),仲春中浣之吉日。也是这一年的九月十五日,左宝贵在朝鲜平壤玄武门下壮烈殒国,时年五十七岁。 的那场祸乱中,此碑被推倒仆地,险遭毁坏。后被有心人掩入黄土中保护十年。拨乱反正后,重新矗立于左公故乡平邑地方镇清真寺中。这筒丰碑与左公雕像、左公衣冠墓冢鼎足而三,共成景观。现被作为向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物,受到千秋万世的崇敬。 此碑更是米公、唐公、左公等一代英豪交往和友谊、道德和节操的栩栩如生的见证。 米公瑞符之文章;唐公晋徽之书法;左公冠廷之德行,绝世而并存,将传留至于永远! 皇皇此碑,谓之“三绝”,何其宜焉! 四、米、唐二公绵绵无尽身后事 “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米、唐二公度过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各自成就了不凡的业绩,受到家乡和人民的尊敬,俱成为一方名宿。 到了那个世纪的 几年,三千年的封建制度、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均在内忧外患中走到末路。我们前辈的两位老者,也已七十上下了。面对如江河日下般的国家命运、仍在困苦挣扎的百姓境遇,他们业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强国富民的一生素愿,只能寄托于后世子孙了。 真主保佑!他二人均享足寿。米公逝世于年,七十五岁,唐公逝世于年,七十七岁; 真主保佑!他们的身后,并不寂寞,最能使他们欣慰有加的是:“薪火得传承,后继有贤人”。 先说唐公吧:唐公独生子唐承烈,字冕周,幼从唐公在京历练,任职于内阁誊录馆,后外放四川康定马边厅同知、泸州知州、宁远知府、陝安兵备道、陝甘按察使、布政使等要职,是清朝回族数得着的高官、亷官,他继承其父道德文章,处理政务精明干练。 首显初传肇灵光於圣祖,命先生后封宝印兮神孙。 布政使衔署陕西凤邠盐法道东鲁唐承烈熏沐敬书,悬挂于西安清真大寺 在四川泸州知州任上主持与英国领事关于长江内河航行权的谈判,慷慨陈词,力争国权,成功迫使英人就范、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后协办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事务,成绩卓著。他一生功业,后荣膺宣付国史馆而永垂青史。 唐承烈手札唐承烈有六子一女。他任职川陝时,将年高致仕的老父唐传猷迎养至身边。唐传猷的晚年可说是子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唐氏父子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专门聘请泗水优廪贡生王恩沐(字伯英)为塾师,教导诸子女学业。王恩沐也是名门之后,其父就是米协麟任训导时的弟子、泗水进士王廷赞。王恩沐学识渊博,后也曾任洵阳县知县、省高等审判厅推事等职,并参予修撰《济宁直隶州续志》。 曾在唐氏府中任教职的还有泗水举人宋玉琦(字亦韓),也是学富五车的儒学名流,曾任教齐鲁大学,著作有《春秋左传义文指掌》三十册。他们都对唐氏几代子弟的学问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唐传猷诸孙、孙女,自幼就成长在这一书香门第中。除其四、五两孙年青早逝外,其余五位(包括最小的孙女唐秋岩)均学贯中西,经通伊儒,书画俱佳,成长为清末民初崭露头角的一代英才。 唐传猷孙辈为“仰”字辈,济、邹一带,都时兴按其排行称呼他们:唐大先生名失考,字穆生,有子纪彪。 唐穆生等兄妹由川陕回济宁后即居于唐家公馆,他们继承父祖家风,注重教育,力倡办学。在邹县故籍邢村创办过唐氏私立小学;在济宁参与办起了普育回民小学,在回族子弟中普及文化知识和伊斯兰经典启蒙教育。唐穆生身任普育小学校董、名誉校长,除给该校以政治、经济大力支持,还曾果断地制止日伪济宁县教育科长陈某的破坏图谋,有效地掩护了普育回民小学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活动,保护了郑玉樵、范铁民、杨骥明等中共地下党员的安全。 唐二先生名亦失考,字莘园。回到济宁后曾任职在红万字会,进行一些社会慈善活动。他的两个女儿,长女就是在西大寺回民小学曾教过我二姑米宝英的唐纪尧女士。 唐大先生的妹妹名唐秋岩,号“古邾女史”。是民国初年有名的才女。她工书法,擅魏碑,所画人物、花鸟妙笔传神,誉满京鲁。她每天在公馆写字作画,废稿弃紙曾需得马车滿装,可见所下功力。 她的杰作“红楼梦通景图”,“七七”事变后,有个叫大川的日本人死搅蛮缠指名索要,被她设法拒绝,冒着危险保护了文物。这可证明,她骨子里是爱国的。她因三、四十年代任职于“红万字会”,而被国民政府作为“汉奸”罪名缉捕,后流亡南京。五十年代初又收监,未及甄别,即病逝于獄中。年仅五十挂零,可惜一代才女,未能在新中国尽展才华。 现在看来,“红万会”作为一个百余年来全球型的民间慈善机构,是否确为“汉奸”组织?“女史”所从事业,是否“汉奸”活动?我们是否是过于“求全责备”了?是否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相信历史自会有其公论。 在这一代唐氏兄弟中,六先生唐仰杜是个另类。也可说是唐传猷、唐承烈两代老先生的不肖子孙。他也是家学渊源深厚,文章书画无一不精的大家,但由于自命不凡,政治上有野心,认为在民国时期不得重用、屈居人下,七七事变后为了做官,竟屈身投靠日本侵略者,丧失了民族大节。他曾任日伪第二任山东省长,成为中华民族的叛逆,日本侵略者的帮凶。抗日战争胜利,以汉奸罪被缉捕,解放后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先生唐仰槐,字柯三,是有着高度民族气节,有担当、有作为、乃祖乃父事业家风的杰出继承者。他出任蒙藏委员会要职,为民族团结卓有建树。 抗战时期,他毅然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亲自安排家乡回、汉族热血青年,投考黄埔军校,奔向抗日战场。仅济宁一地就有唐纪彪、王宝第、扈恒俊等十余位回汉青年学子参军,他们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得到柯三前辈的关怀和激励。他的亲侄、唐氏长子长孙唐纪彪在云南军中病故,他強忍悲痛治丧,赞而叹息:“壮志未酬,死得太早!” 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指导委员成立纪念(右二唐柯三) 对亲弟唐仰杜的屈节事敌,为虎作伥,他痛恨交加。曾刺指亲修血书,专委长兄穆生先生携血书至济南,力促唐六反正起义,但惜未作响应。抗战胜利,据传蒋介石亲自征求对唐仰杜投敌叛国一案的处理意见,他大义凛然,答以“死有余辜”。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重家国、轻私情的严正立场。 唐柯三题《成师月刊》 年,他与马松亭阿訇等共同创办成达师范学校,亲任校长、亲订校训:“笃、诚、敏、健”。长达二十年如一日,心系成达,关怀支持,为国家民族培养大批 人才。 年,他病居南京,拒绝撤往台湾的安排,迎来解放。南京解放后,他积极支持长孙唐树章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持次孙树铭、三孙树元为新中国去京求学。并強撑病体谆谆嘱托三个爱孙,要一生做到:“爱国爱教”。表现了一位爱国老人的情怀和初衷。柯三先生于0年春逝世,安葬南京。 唐柯三著《赴康日记》书影 唐传猷老先生的直系后代,在济宁、在邹城的已无确信。估计可能在南京、济南等地传承甚众。近悉有济南书法家唐立先生,是唐公直系后代。年龄四十余岁,但不知是唐家哪一代传人了。 米协麟公的直系后人,经一百八十余年的传承,到我的孙子一代,已是整整七代人了。 根据《米协麟会试硃卷》中记载,米公有四个儿子:“汝厚、汝勤、汝宽、汝恭,俱业儒”。但到民国初年出版的《济宁直隶州续志》米公传略中,四子汝恭不见了。对此族中也有留传,汝恭(族兄弟大排行为老五)系未成年而去世。米公后半生也经历了白发送黑发的丧子之痛。 他的长子米汝厚,字献臣,是笔者的曾祖父。就是在清末民初创办实业,一心富民強国的 代民族资本家、 的宁阳华丰煤矿公司创办人。他一生事业和功绩,我已在本书《米汝厚传略》、和《一生在风雨中搏击的创业奇才》诸文中有详细记叙。总之,他一生孜孜追求的是強国富民,并为此而终生创业,与黑暗险恶的社会现状搏击,献出了几乎全部财产甚至生命。这也是一位值得怀念之人; 他对共同创业的同仁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与股东协力同心十几年如一日;他对矿上从业工友一视同仁,被老工人赞为处事公平,百年来“创业老经理”轶闻遗事在华丰民间代代传颂;他手定《招股章程》,明确申明“不招洋股,以示限制,”表现了严正的爱国情操;他面对德国公使、领事要关闭华丰的咆哮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显现出坚贞的民族精神。 他实施“师夷之长,为我所用”,建矿伊始,就亲赴天津,引进购置当时 的德国设备,把华丰打造成当时华东地区 的设备技术和股份制管理水平,部分实现了强国的壮图;他拉动起先进的实业经济飞速发展,呈献给穷山僻壤的磁窑废地繁荣的华丰车站、华丰名镇,至今造福于一方人民,可说践行了实业爱国志士的強国富民初衷。 “人人心中有杆称"。这就难怪,在华丰建矿百年的庆典中,“创业老经理”米汝厚,仍然一如既往,得到人们无限深情的怀念和称颂。 米汝厚和参加华丰创业的三弟米汝宽、堂弟米汝元、长子米寿昌(字眉生、后曾任华丰第四任经理),等等一大批米氏族人,在华丰历史的峥嵘岁月、在华丰的山山水水之间,留下了三代爱国爱民,践行实业救国之路的不朽英名。 米氏家族以三代的执着奋斗,留给中国近代历史“中兴”、“华丰”两座丰碑。这也是米协麟公一生践行洋务救国,可以含笑于九泉的身后胜事。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米家三代实业救国的功业在黑暗的旧时代只能是昙花一现,在黑恶势力的反复绞杀中只能以家败人亡的悲剧而收场。但其耿耿爱国爱民之心,已昭天日,在荆棘中开辟的前行之路,更是激励着代代后人。 “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字亦香。”这是通家之好的叶大焯名句,米公在世时常常吟诵赞赏。他就是在中了举人,成了进士后,公余 爱好也是读书、也是求学问、也是办学馆、也是教书育人。他一生践行实业救国、一生崇尚教育救世。在他引领下,米家五代从教办学者不乏其人,成为济宁 的文化教育世家。 他的次子米汝勤,自青年中秀才,就在家乡设馆教书、兼善歧黄之术,成为济宁一带名塾师、名中医。汝勤公 儿子米锡昌(大排行是我的四祖父),也子承父业,一生教书。 他的三子米汝宽,随长兄米汝厚创办经营华丰煤矿公司。后遭军阀土匪刘黑七(刘桂堂)绑架,为护矿产失去生命。他这一支一直居于老宅小闸口闸亭后街。汝宽公生前虽未赶上考取功名,但亦能传承家学。 他五个儿子,长子米晋昌字仲康,是华丰煤矿驻省城济南的代表。次子米捷昌字月三,虽未从教,但其学识亦足以理家管帐。其他三个均教书为业。 三子米震昌字位东,大排行第六、在老宅終生办学教书,弟子众多,出色地传承了教育世家的门风。四子米善昌字季元,大排行第七,他会德语,通新学。据赵玉正老先生回忆,他曾应邀义务授业于民国时期的省立中学(济宁一中前身),所讲国文大课受到峷莘学子们的倾心欢迎。五子米钰昌字毓昌,大排行是我的八祖父。才学俱佳,十几岁就能上讲堂教书,得米、唐两家老人青睐,寄予厚望。唐家以爱女相许定下良缘的就是他,但惜早逝未娶。 自米协麟老人家开启的“朴实耐劳、兼有学问”的家风,百年来超越了朝代更迭、超然于时空转换,至今仍是我们家族尊奉的祖训,这就是米氏传承七代,至今葆有的文化书香。 到我父亲这一代,已是米协麟直传第四代。这一代正逢到世事多艰。华丰基业在民国年间,被人依仗割据一方的大军阀韓复榘无理霸占,为打官司家业凋零殆尽,当家人我的祖父米寿昌(字眉生)怒气交加,一病难愈,饱含国仇家恨,逝世于一九三七年末、日寇占领济宁前十天。俗话说祸不单行,在那个时代,本来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偏偏又赶上嗣传危机。 高祖米协麟公成年三子,即汝厚、汝勤、汝宽,是为米氏新三支(以别于上代协麟、协和、协山兄弟老三支)。其中二支汝勤公仅有一子锡昌,锡昌只有一女,即我的大姑母米纯英。三支汝宽公有五子,成年的四子中,只有三子震昌有四个女儿,即我的二姑母米宝英姊妹四人(其中六姑还不幸夭亡),其他三子均未生育。 长支汝厚、即是我的老爷爷(曾祖父),他有一子两女。就是我爷爷米寿昌和两位姑奶奶。我爷爷子嗣艰难,前面早逝的两房夫人(马氏、张氏)均未生育,直到老爷爷米汝厚一九二五年逝世,都沒能见到孙子。 我的祖母文氏是第二位填房,我父亲米扬声生于一九二八年,当时爷爷已五十三岁,叔叔米援声生于一九三五年,爷爷已经近六十岁。他逝世于一九三七年底,这中间整整少了一代人烟。 就这样,在汝字辈新三支中,仅长支有第四代孙男,其他两支,男丁均出现了断层。而且这两代米家男爷们都去世较早,到抗战时期及其后,米家就剩下好几位祖母辈的老妯娣和我的父亲、叔叔、四个姑姑尚未成年,足可说是孤儿寡母。几支孤寡均无指靠,惟变卖典当,艰难度日。花团锦簇、烈火烹油似的名门旺族,煎熬到解放前夕,也已近山穷水尽了,一族孤寡,竟沒有一个成年男当家人。 我的祖母作为大嫂,只得尽起了当家的责任。尽管她是填房,比我爷爷小二十余岁,也比同门几位妯娣年青十几岁,但由于她在娘家文家、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有一位兄长、两妹一弟。文家是皮业工匠世家,家中成员都要在作坊劳作,在动乱的年代,日子过得也不宽裕。她自幼在家协助父母兄长,勤于治家打理,过穷日子是把好手,邻里街坊都称呼为“文大姑”、“文大姑奶”。 这位年青的大嫂,比起那几位妯娣,显然是鹤立鸡群了。我的那几位堂叔祖母,都是与“米官”家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像三祖母娘家,就是回族中 的鲜货买卖、东关“海菜行”;四祖母娘家是百年药业“天德堂”石家;五祖母是中西医世家马家第八位姑娘;六祖母娘家王家、两位七祖母娘家金、李两家也都是济宁南关回族中的名门旧族。比起出身于劳动家庭的年青大嫂,她们几位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差池一些。因此我祖母文氏尽管年青,却是她们妯娣们的主心骨。我小时候,还记得三祖母、五祖母(四祖母就住同院,六、七祖母已去世),经常搗着小脚、拄着拐杖由所居小闸口闸厅后到越河北家中,大事小事都来找我祖母商量。她们对我祖母,一口一个“大嫂”,恭敬有礼,非常宾服。祖母也对她们视同家人,问寒问暖。几位老妯娣和和睦睦,共同度过贫淡的日子,这使我们从小就熏陶着优良的家風。 她们一起守护着我父亲、叔叔两个孤儿(几位姑姑先后出嫁),显然共同把家族重兴的希望寄托于他们小兄弟身上。虽然各支典当殆尽,仅能维持粗茶淡饭,但各位祖母在书香传承上可赞可叹。她们各自克勤克俭、省吃俭用,为我的父亲、叔叔保证了上学读书的条件,就是几位姑母也沒有失学。从而保证了米氏家族一线文脉的传承没有中断。 其情可感、其心可悯,几位老人依然如在眼前。我的祖母过早逝世于文革结束前的一九七五年,享年六十九岁。她纯粹是为儿孙辈、为全家紧心担忧成疾,她是那样地深眀大义、倾心热爱新社会,但还是饱经迫害而去,令人痛心疾首。当时,国家也是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日子好过的人不多! 见到第四代重孙辈的只有三祖母和庶祖母,最使人不能忘记的一幕:三祖母逝世前一个多月,那是夏季一个热天,她以八十高龄,冒着灼热的太阳,踮着小脚拄着拐棍,从小闸口闸厅后住所来到越河街,接过她的堂重孙、我的儿子,十个月大的慕翔,抱在怀里,坐在老屋抱厦前半个多时辰。沒有多几句言语,顾不得擦去汗水,匆匆而去。从此,我深深体会了什么叫刻骨铭心的家族亲情! 庶祖母(妈奶)则协助祖母看大了我父、叔和我与弟、妹两代人,我的儿子也承蒙她照看到两岁半,活到了苦尽甘来的文革结束后,七十二岁方辞世。 几位难以忘怀的亲人,我们的家风由她们承先启后。使我们见过她们的后辈人禁不住永远深深地怀念。 进士之后现仍健在的第四代中,我的二姑米宝英和父亲米扬声可说是米氏教育世家的杰出代表。他们为济宁这文化圣地教育事业贡献出半个多世纪精力,现虽均九十高龄,四世同堂,仍尽责勖导着子、孙、曾孙几代后昆,为家乡和家族文化传承贡献着夕晖余热。二老桃李满桑梓,堪称德高望重。 二姑米宝英,生于一九二五年三月。是进士祖爷爷嫡曾孙女,新三支第三支长孙女。她的童年在家败人亡的境遇中度过,爷爷米汝宽,一九一八年在华丰煤矿公司被军阀土匪刘桂棠(刘黑七)绑架,掠夺走银元八万元,并私刑残害而含恨亡故; 一九二八年,刚刚记事儿,又亲身经历因奶奶去世发丧时的民族葬俗纠纷,被回族极端教派分子煽动操緃、妄图毁家灭门的巨大变故; 一九三八年前,米氏家族千辛万苦、惨淡经营的民族资本基业------华丰煤矿公司,又被依仗军阀韓复榘权势的国民党党棍谋夺。为上控、打赢这被官府偏袒一方、千方百计无理拖耗的官司,米氏家族代表利益被损害的北股股东,京省奔波,耗尽家产,处于叫天难应、呼地不灵的惨景; 一九三八年日寇入侵,霸占华丰八年,米家彻底败落,其父亲及伯叔父宁忍饥耐寒,训蒙为生,而拒任收入丰厚的伪职,穷且益坚,苦守民族气节。后叔父米善昌守节自尽,葆有了一介文人在国难面前的非凡操守。这林林总总,惨不忍述。 年青的二姑概括称之为米氏家族在旧社会永世难忘的“国仇家恨”。正是这与時代交集的阶级之仇,民族之恨,激励她自青年时代就追寻光明,追求进步。 她四十年代中叶由简易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与王清钧、孙士举等回族中有为之士,冲破国民党所派教育局长张卓如的无理阻挠,在清真西大寺兴办回民小学,向家乡青少年施以启蒙的知识教育。 一九四八年六月济宁解放 天,她就找共产党干部李子槃报名参加革命工作,分配到第四中心小学任教。淮海战役打响,曾主动捐献一月口粮支援前线(当时每月发粮食)。后投考我党为培养干部组建的、 革命家、教育家华山任院长的鲁中南建国学院,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后分配至平原省工作,当时刚解放,济宁以西湖洼区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土匪尚未粛清,她冒生命危险,积极参加配合公安人员捉拿残匪、特务、逃亡地主的战斗活动以及救助灾荒,办夜校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土地改革运动,保护土改成果;支援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催交公粮,宣传生育无痛分娩卫生;扫盲推广速成识字法、普及教育等等党的各项中心工作。由于成绩显著,先后出席过平原省、山东省模范教师会议并介绍先进亊迹等各种表彰奖励。其先进事迹曾被平原日报、大众日报、济宁日报报道。 一九五七年担任了梁宝寺中心小学校长,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在左的错误路线发生后,历经多年磨难,特别是文化革命动乱中遭受严重迫害。凭着对党的无限信任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不服输的性格与错误行为斗争,顽强生活努力工作,深深感动周围群众,得到广泛支持、帮助、保护。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重新带来光明和新的生机,一九七八年八月,恢复工作调任东关小学校长。她焕发精神,不顾年老体弱,面对一个落后的“老、大、难"有名差校,不气馁,不敷衍,对内严管理、树正气,对外抓协调,争取到上级和当地村委支持,筹集到建校资金几十万元,使学校由垫底到飞跃, 成为民族教育的 典范,被评为规范化学校,更名为东关回民小学。 一九八四年她作为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 代表,当选为济宁市政协委员、嘉祥县政协副主席。被授予省级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并出席省级表彰大会。 她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遍天下,学生中不乏 人才。如:侯长典,长春军分区司令员,大校军銜;李金良,医院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曹耀华,曾任梁山县长、济宁港航局党委书记;金岭,枣庄矿业集团新中兴公司党委书记、中兴历史研究专家,对米氏家族创办中兴、华丰的历史地位确立和宣传起到重要作用。 姑母米宝英 她离休后回到家乡济宁。现已九十三岁高龄,但仍思路清晰,谈吐条理,经常向我们后辈回忆家族史实,传续“朴实耐劳、兼有学问”的优良家风,使我们多代子孙受益非浅。作为一位 的老共产党员,她仍时时关心着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的前进和发展。 父亲米扬声比二姑小三岁,他生于一九二八年四月,今年也九十岁了。他出生那年我祖父五十三岁,他是米家新三支苦盼多年才盼来的 个男丁。 当时我曾祖父米汝厚逝世已三年,据说就是怀着没能见到孙子的无限悲情而走的。在他弥留之际,这位亲创华丰,令洋人恨之入骨的、一生创业于风口浪尖上的爱国志士,虽已神志恍惚,还掐着手指头喃喃自语:“老天哪怕能给个长果仁儿(花生仁)大的孙子,咱也好慢慢养大······”,盼孙之切,溢于言表。此情此景,百年铭记,怎不令人痛断肝肠? 父亲的出生总算是使书香门第有了传承之人,圆了进士家族能在第四、第五代中兴的梦想,这在我们家族史上是个大大的喜事。 父亲米扬声 由于家道中落,并因“华丰”被无理霸占而忧愤,父亲的父亲在他十岁即逝去。且世事多艰,他自幼随母过着典当腾挪的艰窘日子。中学毕业而无力继续深造,年十八岁就参加小学教育工作。解放后被党培养,保送进俢于山东师范学院地理专业。4年毕业后分配到曲阜师范学校任教。八十年代调入济宁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被授予先进工作者、 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 他为人忠厚,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身处逆境亦无怨无悔。即使在文革动乱时代,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初衷依旧,成为我们后代的楷模。 他事亲至孝,同族孤苦无靠的数位叔父婶母,以他们两兄弟为指望。他自年幼就以侄代子,四十、五十年代,几位叔婶故世,总是由他“把罩子头”(即执绋领丧)。解放前的年,七叔、婶于两天中逝世,他连续两天含悲忍痛引灵送葬到西大林,几成了“把罩子头的专业户”。被回族亲邻故旧深情哀叹,即为米氏家族而悲,也为孤儿寡母堕泪。 他事亲之孝,堪称大爱无疆。对亲生母亲,对岳父岳母,敬慰备至,关爱有加,就是对庶母(我爷爷的偏房夫人,我们称她为“妈奶”),同样尽到活养死葬之责。使数位长亲终生有靠。 他的事迹和为人,得到其亲自授业的一代又一代众多学生的称颂,并为新闻媒体和文化界名人争相传播。 他们的立意和文笔比我好过不知多少倍。例如,最近的年1月10日,享有胜誉的文章大家李木生先生的力作:《米氏家族的传承者与发扬光大者——米扬声》一文; 文化书法大家李一先生的文章和题词,已经作出 的阐扬,为我们的民族传承留下了稀世墨宝,让我们共同感谢他们,并向他们学习,细细拜读他们的杰作。 老人家今年已届九十高龄,现仍笔耕不辍,不断仍有传承家世文化、颂扬时代新风的力作命世,这也是我们后辈无量之福祉。 还有一位应当大书一笔的,是我的叔父米援声(又名米荣)。他生于一九三五年,两岁多丧父,真正是“幼孤”之童。由于新三支第二支孙辈无传(仅一孙女),遂过继在我的四祖母名下,算是兼祧二支。 刚刚建国后的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的 战火已逼近鸭绿江畔,国家存亡在千钧一发之间。 米援声 就学于济宁一中的叔叔刚刚十五岁,他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願军,即将赴朝参战。这在我们这个多支无传,单祧独支的家族,是要冲破点阻力的。 他的过继母亲、我的四祖母哭得以泪洗面,几位婶母无一支持。在这国情、家情、骨肉之情的难题面前,是我的深明大义的祖母,忍泪劝止其他族亲,支持了亲生幼子的无畏选择。就这样,叔叔高歌“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义无反顾地 ,赴朝参战,直至胜利。 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由于对空军现代化技术革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8年荣立二等功,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 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的亲切接见和宴请。 米援声 他自十五岁在军中二十年,养成果决刚烈、疾恶如仇的军人作风。他是一个忠于理想、宁折不弯的硬汉。 作为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亲侄彭启超同连队战友,他目睹着彭启超不仅沒因伯父位高权重而飞黄腾达,还总是被彭老总压低职銜。以解放战争入伍的资格只晋銜中尉,而叔叔等抗美援朝参军的都扛上了上尉军銜。这样不谋私、不搞群带关系的真正共产党人,9年中央全会上却因为民请命,被罢官、被批判、被说成是“伪君子”,这让正直的青年军人怎么能不顾良知而随波逐流地跟风批判? 米援声荣立二等功,参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份子代表大会,国家领导同志接见代表的合影。(后排左起第十九人为米援声) 文革中“江某人”凭什么口口声声代表伟大 ?凭什么今天打倒这个,明天打倒那个?干部都成了“走资派”,简直“洪洞县里无好人”了!他忍无可忍了,在部队组织的学习讨论会上放了“炮”! 于是乎,仗义执言的他因此而获罪,年仅三十五岁即被"复员"(改革开放后,才落实政策改办转业)。但他的一次次的真知灼见,尽管当时不合时宜,事后却总被证明是正确的。 回到地方后,多年以来各种不正之风的流行,是他这个“彭德怀式”的军人无法看惯的。这更加使他愤恨、气恼,也不断地损害着他的健康。 八十岁以后,这两年来,由于脑萎缩症状加剧,他基本丧失意识了。但是,只要看到那只在朝鲜的冰天雪地战场上用过的、刻有鲜红的“抗美援朝”四字的瓷缸,八十三岁的他总是双手反复地撫摸,眼睛难得地放射出明亮的光,仿佛定格着对美好理想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的叔叔啊,我为他悲哀,更为他骄傲! 记得我识字后,在四奶奶房中,看到过叔叔当年在济宁一中参军前的周记本,他们出发时是冬季雪天。他抄录的岳飞《満江红》:“怒发冲冠,凭欄处,瀟潇‘雪’歇·····。”一字之易,更使当时勇赴国难的悲壮凛然如見。 我深深再思,这岂不正是米公协麟百年之先,在日本侵犯朝鲜,妄图觊觎中华大好河山时为力主武力援朝,上书清廷,而写出的《保护朝鲜论》的 的继承和践行吗? “位卑未敢忘忧国”,米氏家族爱国保国的传统就是这样一脉相传,“世袭罔替”地一代传承着一代。 朝朝代代可以更更替替,官官吏吏可以你来我走,但中华大地山川依旧,我们的爱国初心、富国之情、強国之梦也就会像黄河、像长江、像贺兰山、象勅勒川那般永恒永远地存存留留。前贤的功业,激励起后人,这就是形成几千年传承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传统。 这就是我们难以忘怀、也不应该稍忘的两大家族先人米协麟、唐传猷老先生等时代先行者们赖以安身立命,始终孜孜不倦,探求践行终生的不变追求,也是他们的家风和家训。我们和他们的心是相通的,百年、千年,以至永远、永远。 这也是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谓:“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米公五世孙米龙于曲阜旧影阁年4月 视频、照片提供:米云 米协麟会试硃卷(节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