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昭迈觅泉 狭义的燕刀(YiKnifecoinsofYannation),是指战国时期燕国政府铸行的以“易”字为面文的青铜铸币。“易”字刀币的出土范围遍及燕国全境,以及赵国、中山国、齐国、朝鲜,乃至日本。这种刀币的出土数量巨大,往往与尖足布、方足布、赵刀、齐易刀、环钱等同出,根据石永士年的不完全统计,燕刀出土量达余公斤另余枚,这个数量仅仅是已发现燕刀的一部分。 《中国刀币汇考》和《先秦货币通论》中分别列表统计了燕易刀的出土情况,其中一些大宗出土信息值得注意。单纯的三期燕刀,或称“弧折燕刀”,不夹杂“磬折燕刀”同出的情况较为特别。年石家庄市战国东垣遗址出土11千克近千枚,完整者枚,同出尖首刀1、甘单刀20、白人刀51。河北承德县双峰寺镇老西营村出土枚。年前后河北承德县上谷乡大郭丈子村窖藏出土枚。年11月河北容城县贾光乡东张楚村出土枚。年山西原平县武彦村出土枚,同出赵刀、尖足布、方足布。年12月,山东淄博市齐都镇谭家庙村出土61枚,年山东牟平市城关出土9千克约枚,年山东淄博市齐都镇河崖头村出土7枚。年河北滦平县虎什哈乡营坊村出土余,盛于陶罐,同出赵刀3、燕及三晋方足布54,一刀圜钱。年,河北平山县三汲乡灵寿故城出土一批,共余市斤,包括大量成白刀、另有赵刀,年该地又出土二期、三期燕刀枚,同出“成白”刀枚,赵刀47枚。年河北丰宁县大滩镇留子号村出土12枚,同出白人3、尖足布、三晋方足布。年北京市南韩继乡南韩继村出土5公斤多,以绳贯刀环扎五捆。年,天津市宝坻县歇马台出土枚,包括二期、三期燕刀。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吉乡刁家营子出土75枚,包括二期、三期燕刀。年,河南洛阳西新安县五头乡砖窑厂出土1枚,同出20余枚齐易刀。以上出土情况,是单纯的燕刀三期,不与磬折燕刀同出,但同出有中山国“成白”刀、赵刀、齐易刀、三晋方足等,其出土范围基本以易下都为中心,北至内蒙古赤峰、西至山西原平、南及河南洛阳、东至河北承德、山东淄博,唯不见辽东。 燕国刀币大宗出土的情况是研究燕国货币的重要资料,历年来燕刀大宗出土的情况有以下几例,年秋河北承德县八家子南台村窖藏出土燕刀约公斤,完整者10公斤,包括弧折、磬折。年-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弧折、磬折燕刀枚。年春,河北兴隆县出土五千余枚,同出尖首刀1枚。年河北灵寿县东城南村,出土弧折、磬折燕刀余公斤,同出尖足布、三晋方足布、类圆足布。年3月,北京市朝阳门外呼家楼出土弧折、磬折燕刀枚,同出赵刀枚,尖足及三晋方足枚。关于年4月,河北沧县肖家楼窖藏刀币,其中的问题还比较复杂,《考古》年第1期刊登了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撰写的《河北沧县肖家楼出土战国刀币》一文,共出土刀币完整及虽残损但面背文兼备者枚,形制基本相同,皆做弧背凹刃,刀首斜直略宽,窄把圆环。刀身及柄两面均有略为高出刀面的外郭,身长13.8-14.5cm,重12.7-25.3克。原文按照面文“易”字写法,参考刀身形制差异,将刀币分为两类,甲型者,易字圆折,又分为四式;乙型者,易字方折,又分为三式。文中甲型以及乙型一式、二式,当划入燕刀二期,乙型三式当划入齐小刀序列,故该次出土枚刀币中,除一枚尖首刀外,共出燕刀枚,齐小刀枚。 一、论“易” 燕刀正面铭文的释读,几百年来争论各异,也是东周货币文字考释中存在争议最大的一个字。目前诸钱币学家、古文字学家均未有确切依据释读出来,也从未出现一个无懈可击的释法。张弛先生曾言:虽然新说层出不穷,但数百年来始终未能识破,遂使该字成为先秦钱币铭文中久攻不破的第一大悬案。 燕刀正面铭文的释读有多种说法,清人朱枫读曰“莒”,近人丁福保读曰“召”,杨宽、陈梦家、朱活、石永士读曰“郾”。 释读影响最大者,莫过于读曰“明”,清人马昂《货布文字考》中曰: 从日月为文,即“明”字,以此为货刀之识,必地名也,说者以为汉志平明,属北平郡,列国时为燕地,窃考左国史,汉凡载邑名多用上一字,地名则全书之甚少用下一字者;《史秦纪》曰,昭襄王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盖曰新明邑者,谓新拔赵之明邑,为已有故赦罪人迁此也。事在秦惠行钱五十余年之后,按此形制知非秦物,据其文曰明,是赵之明邑,非平明也。尔来见此货之出土,属河间易州为多,考北直地志,河间属燕赵齐犬牙交错之地,易州所属亦属赵居多,因定此为赵地货刀。 清人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中曰:此种向来多而易得,近今赏鉴家俱云“莒”刀,盖因《通考》有“齐莒谓之刀”之语,故大者属之齐,小者直以莒刀目之。殊不思当时列国各有鼓铸,洪文安云:春秋之世,下迨战国以铸钱立币,各擅其利,惟齐刀见之《管子》,故暴白于后世,诸国无所稽考,遂致湮汩不传云云,今此刀明明籀文“明”字,薄志平明,属北平郡,列国时为燕地。 近人丁福保读“召”,《历代古钱图说》曰:召,国名,周封召公奭于燕,是为北燕。在今河北大兴县,今此刀皆出自燕地可证,或以为莒字或以为明字,实皆非是。面文皆有一召字,背文虽聚至万品,亦无一相同,无文者较少。 今人黄锡全又提出释之为“眼”,并认为月、眼、匽读音相近,可读为燕国之匽。国名燕,铜器铭文做匽、郾,刀铭做“明”者,与不少先秦国名出现异字属同类现象。因此,燕刀之“明”则是一个与光明之明形义类同而读音有别的字,从日,月声,读与国名“匽”同。 又有郭若愚氏读之为“邑”,认为邑音于甸切,一声之转,故称邑就是称燕。又有读“泉”、“盟”者,皆不论。无论读莒、明、召、郾、邑者,皆以地名求之,盖战国货币文字多铭地名之故。读莒显然不确,今按出土地求证显为燕刀;读明者,无论释之新明还是平明,皆显牵强附会;读郾者,查燕刀铭文无一从“女”写法。 清人胡石查在《跋王廉生藏易刀拓本》中曰:此种旧称“明”字刀,吾师释是“易”字,据日月为易,断之为是地名,此种尽出北地易水一带,其为“易”字无疑,真千古定论也。 读为“易”,今多不从之,惟汪庆正之《大系》、张弛之《汇考》从此说。张弛认为,地名之易,是燕国重要陪都之一,临易。《世本》载:桓侯徙临易。地望在今易县东南,因临近易水而得名。战国时将此城扩建为燕国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又称易下都或燕下都。燕国最早在此地铸造刀币,随着刀币需求量的增加和铸造地的扩展,即使在易地以外所铸刀币,均以“易”字为面文。就燕国而言,亦可代表国号,如战国时称魏为梁、称楚为郢、称赵为邯郸。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南临易水,东迤平原,地势险要,便于防守。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到了战国时代,燕国争霸中原,为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燕下都的营建年代,据明朝弘治年间《保定郡治》记载: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此说基本可信,对燕下都文化遗存的考察,与此记载也基本相符。由此推断,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重镇,因而延续时间很长。燕昭王时在这里筑黄金台招纳贤者,燕国很快强盛起来。 释读为“易”,从涵义上无疑问,指燕国下都临易,以地名做币文是战国时期钱币文字的惯例。唯一疑问是字形与战国文字“易”之写法尚存不同。张弛举《信阳竹简》、《古文四声韵》之例,证明刀可做“勿”形,似有不妥。故燕刀面文释读,仍需新的材料来证实,今暂释为易。 二、燕刀的渊源 1.燕刀一期 所谓“燕刀一期”,是指燕国政府控制货币铸造权之后,对原流通的刀币加以改进而铸行的一种新式刀币。这种刀币正面铭文不是“易”,而是数字符号,目前发现尚不多。黄锡全将之称为“类明刀”,认为形状类似后世出现的易刀。这个名称来源与“类圆足布”、“类方足布”。易刀产生在后,而燕刀一期出现在前,何以在前者类似在后者欤?故“类明刀”这个名称不宜使用。 这一期刀币发现极少,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仅出土8枚,《聚珍》一书将其划入“尖首刀Ⅲ式”,该类刀币“形制较小,弧背较直,近似一条直线,刀首略短,刀尖较钝,刀首呈凹首状,有的近斜坡状,刀首的外郭与刀刃的外郭交角呈圆角状,刀背背面上的外郭多与刀柄背上的外郭连成一条弧线,刀柄略宽,铸造精美。钱文书法浑圆雄健。一般通长14-15cm,重12.8-16.1克。”面文记有:六、十一、万、乙、上、刀。 年,北京延庆县城西北五里坡发现刀币二百余枚,多已残断,其中有若干枚“燕刀一期”型刀币,其中面文“上”的一件,通长16.7cm,重14克。 燕刀一期的认定较为苛刻,目前仅发现十数枚。一般通长在14-16cm之间,刀身类似燕刀二期以及弧折燕刀,但并非所有刀长较短、形制类似弧折燕刀的刀币都可称为“燕刀一期”,需要符合如下条件,刀币形制类似弧折燕刀,刀柄正背皆有外郭,并都有两条纵线,延庆出土的所谓“早期类易刀”中有刀背有一条纵线的,显然不符。刀刃正背皆有外郭,且刀背之背郭与柄郭连接成一条弧线而不中断。刀首略凹,或者呈斜坡状。这一期刀币,是燕国官方发行货币的初始阶段,从自由铸造到统一铸造的转折点。 2.燕刀二期 所谓燕刀二期,张弛先生称为“易刀甲型一式”,黄锡全先生称为“燕明刀甲型”,无论释读如何,都将此期刀币归类为早期燕刀。因为张弛先生把燕国易刀和齐国易刀一起讨论,故有甲型乙型之分。 此期刀币与一期相比,形制基本类同。刀刃外郭略高,刃部与刀脊弧度略小,刀首较鲜虞、中山刀略短,呈斜坡状或稍有内凹,刀柄略宽,刀柄两条纵线不入刀面,刀环较三四期燕刀略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通长13.5-14.7cm,刀首宽1.7-2cm,刀环径1.4-1.8cm,重12.5-22克。铭文“易”字,书体多变,外笔有圆折、方折,背文沿袭鲜虞、中山刀之特点,有数目符号,多为单字。 燕二期刀币,出土较一期刀币多,但相比三、四期刀币出土量来说,还是十分罕见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沧县肖家楼、满城县、灵寿县城南村、平山县灵寿故城、石家庄市、兴隆县沥水沟、天津市宝坻县歇马台等地皆有所见。年4月河北沧县肖家楼窖藏刀币中属于二期者枚。年河北满城县柳佐镇出土六七百枚,出土后散失,见30余枚皆为二期。年河北省兴隆县出土五千余枚,其中包括尖首刀1、一期燕刀4,出土于两组陶罐中,排列整齐,用麻绳串联。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郭家梁窖藏出土30余斤,包括二期、三期燕刀。年赤峰市敖汉旗出土75枚,见二期、三期燕刀。年,赤峰市山前乡黄安堡盆子窑村出土三四千枚,见二、三、四期燕刀,刀币叠放整齐,每层之间垫有草木灰或木炭。年春,河北容城县发现二期燕刀,装于小陶罐内,约30枚,与满城、沧县出土刀币形制类同。根据出土地综合分析,燕刀二期刀币产生于河北保定以及周边地区,满城、容城出土的刀币窖藏,仅见二期刀币一种,不与其他型刀币混杂,当属于早期窖藏。而内蒙古赤峰的几处窖藏,二期刀与三期或四期刀币混同,说明入藏时代较晚,二期刀币当为流传过去的。 3.燕刀三期 燕刀三期,即常见的“弧折易刀”。此型刀币刀首略窄,刀身上下宽度几乎一致,刀柄正背的两条纵线深入刀面,此为加强刀币强度之设计,说明燕刀形制不断完善。面文“易”字的写法较为标准,成熟而简化,是批量生产所致。此期刀币背文有单字、多字、左系列、右系列、中系列。 4.燕刀四期 燕刀四期,即所谓“磬折易刀”,这一型刀币形制特点明显,刀身与刀柄之间转折如磬,呈钝角状。刀背与刀刃失去弧度,呈直线形,刀首与刃尾宽度基本一致,有的刀首呈方形。刀柄面背的纵线伸入刀面,面文“易”字全部做扁圆形,虽然出土量巨大,但文字变化不大。背文继承燕刀三期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包括单字、多字、左系列、右系列、中系列、外炉系列、蓟系列、行系列、昌系列。 三、燕刀背文若干解释 1.释“中” 燕刀背文中,从第三期开始出现了“中”系列,但品种还不甚丰富;至燕刀四期,“中系列”背文成为一重要系列。关于“中”字的释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磬折易刀中,以左、右、中系列背文最为丰富。其确切含义虽尚不明确,但作为燕国刀币的铸造场所代号解,是没有问题的。 过去学者释此字为“货”、“郾”、“冶”等,均不能表示方位,与大量的左右系列背文无法形成对应,今已无人从之。李学勤释“易”,从者颇多。李学勤释之为易,主要依据是燕国铜印所谓“易下都加王氏”鉨。张弛又指出,磬折燕刀中有背文有做“中中”者,而且此二字字体迥然不同。 裘锡圭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中专门辟“中”字考一篇,字形常见于燕印,是战国时期“中”字燕国的特有写法。所谓“易下都加王氏”鉨,实应读为“中阳都加王氏”,其“中”的下部分,与“阳”字上部分合而为一。 2.释“内” 内,常见于燕刀三、四期背文,与左、右搭配,铭文有左内某、右内某等。磬折燕刀背文有“内左”、“内左乙”两种,因为发现数量太少,尚不能作为“内”系列铭文而独立划分。此字旧释为“下”、“大”,今已少有人从之。燕刀背文中确有“大”字,与“内”字区别明显,做大者下部从人,而做内者下部从入。燕刀背文中确有做“左大”、“右大”者,与“左内”、“右内”之写法迥异,不难分辨。 内,表示方位,与左右中外相匹配,战国时期有“内府”的职官,《周礼·天官》: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3.释“蓟” 燕刀四期背文中有蓟系列铭文,不见于其他刀币。这个字的释读是一个久而未决的问题。币文从宀从戈从肉。该字也见于燕国玺印,《战国鉩印分域编》中曾有著录。 从戈从肉得声,从宀可读为棘或戟。其含义不甚明确,但从大量的燕刀背文首字表示方位来看,该字当表示铸造场所。如通假为蓟,则表示燕国“上都”。“周封召公于燕,封尧之后于蓟”。“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水经注》: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4.释“外炉” 外炉铭文,见于磬折燕刀,虽数量不多,但与“左、右、中、内”等方位词相对应。关于炉字的释读,学者间有不同意见,该字亦见于燕国古玺“外司鑪鈢”。吴振武在《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曾解读此印,认为第三字是“圣”,从耳从口从壬。张颔《古币文编》中释“炉”,从者颇多。按币文写法,从金从虍,当理解为从金从盧,即冶炼金属之“鑪”。 燕刀面文“易”表地名下都,或指燕国,背文中能确认为地名者则罕见。蓟,若通假无疑问,则可表示燕国上都。此外,磬折燕刀背文中尚有“文、文刀”数种,非孤例,战国燕国有“文”地,在河北廊坊,距离上都不远,但“文”是否指地名,尚无明确依据。此外尚见有“非”、“壴”二字,绝非指鲜虞地,而是仿照尖首刀币文耳。 左、中、右,当为燕国政府或军队机构,主管货币铸造。其后缀数字、干支,当为制范之编号,以考察铸件质量,与货币面值和铸造年代无关系,若干无法释读的背文当属制范工人的独特编号或私名。背文“卜”,可读为“外”,左中右系列后缀中,出现上、下、中、卜、内,当属铸币机构的二级单位。见有左上、左下、左中、左卜、左内;右中、右内、右卜、右下;中上、中下、中中、中内、中卜。磬折燕刀背文还见有行系列、昌系列,当属于左中右系列之外的铸造货币机构。或认为属于吉语一类。 四、燕刀的流通年代 王纪洁女士在《燕国明刀分期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一文中说:年,在易县燕下都第10号遗址,T36清理了H灰坑,出土了两合刀币范以及其他一些陶器的残片,两合刀币范属V式明刀的范模,即第二期刀范。根据陶器的排比关系和燕下都陶器的分期,H号灰坑的时代约在战国中期,或稍早一些,这就为H号灰坑出土的刀化范提供了时间上的可靠依据。因此,将第二期明字刀化的流通时间定为战国中期偏早阶段。 王文中所说的“V式明刀”,即燕刀三期,即弧折易刀。 张弛讨论燕国易刀的铸行年代时早已提出,燕易刀的铸行年代在战国早期末年与战国中期初年之际,约在公元前年左右,相当于燕简公后期和燕桓公在位年代。燕刀二期面文固定为“易”字,说明燕国政府已经将刀币铸造统一定为“易”,并且亦能反映燕国政府已基本上控制了刀币铸造权。 从沧县肖家楼出土的刀币标本,也能反证出燕刀二期的铸造时间。齐国小刀面文为“易”者,显然是齐国地方仿铸燕国刀币的结果,其中背文为“莒冶齐刀”者,说明莒地在入齐之后,仿铸了易刀币,莒地入齐在公元前年,与燕刀二期的出现时间相去不远,可谓佳证。 但是,燕刀二期标本发现数量极少,想必其铸造持续时间不长。燕刀三期背文出现“左、右”,说明燕国政府控制刀币铸造权之后,立即大规模鼓铸,并设立了不同的造币车间,这个时间应当距离“战国早期末年或战国中期初年”不远,也就是王纪洁所说的“战国中期,或稍早一些”。 燕刀四期,即磬折易刀的出现年代,当在战国晚期。从中山国灵寿都城遗址出土的中山仿燕刀陶范来看,皆为弧折,没有出现磬折刀,这说明中山国仿铸燕国刀币之时,磬折刀尚未出现。赵灭中山在公元前年。磬折刀币的始铸年代,当在此年之后。天津歇马台遗址出土磬折燕刀,同出于同一地层的陶壶和北京怀柔县西汉早期墓中陶壶形制接近。燕下都第44号墓出土医刀67枚,其中66枚是磬折,同出的铁戟、铁剑、铜戈、带钩等皆属战国晚期形式。 燕刀四期始铸时间为战国后期偏早阶段,不超过燕惠王在位时间,一直流通到战国末期甚至汉初。在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医刀中,磬折刀数量占76.47%之多。燕国经济的发展,使货币铸行量增多,战争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此时刀币铸造开始粗糙,不排除刀币的铸造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支付军费的作用。 综上所述,燕刀一期的出现时间约在战国早期下段;燕刀二期的出现时间战国早期末年或战国中期初年,即燕简公在位期间。燕刀三期的出现时间当与二期相仿,即燕简公或燕桓公在位期间;燕刀四期的出现时间当在战国晚期早段,即燕昭王时期。 参考文献与注释: 石永士、王素芳:《燕国货币的发现与研究》,《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二辑。 《文物》年第6期。 《文物春秋》年第4期。 同上。 《文物春秋》1年第1期。 《山西金融》钱币专刊,年增刊。 《山东金融研究》年钱币专刊㈡。 《文物》年第9期。 《中国钱币》年第2期。 同上。 《中国钱币》年第3期。 邢睫:《天津宝坻县出土的燕国货币-明刀》,《经济导报》年第7期。 《中国钱币》年第4期。 《中国钱币》年第2期79页。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一辑页。 《古钱新典》又见《中国刀币汇考》第页。 《考古学集刊》第2辑。 《中国钱币》年第3期。 年沧县出土刀币之时,沧州尚属于天津市管辖。 《中国刀币汇考》第31页。 《吉金待问录》。 《古钱大辞典》。 杨宽《战国史》提出:为匽字之省,前人误释为明。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提出:所谓明字可能是匽字简写。朱活《古钱新探》提出:妟,即匽,为燕字之古字。 《先秦货币研究·燕刀“明”字新解》。 《燕币“邑”刀》 石永士、石磊:《燕下都东周货币聚珍》第45页。 《先秦货币研究》第页。 《中国钱币》年第2期。 《考古》年第2期。 《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辑年第4期。 《先秦货币研究》第页。 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年第2期。 《中国刀币汇考》第页。 本篇文章由王昭迈老师和觅泉钱币版别数据库共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