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六点。阳光,蓝天,都很应景的配合着我们的研学活动。 操场上,按班级排列整齐的队伍,对于第一次的研学,每个人都充满期待,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与兴奋。 第一站:美丽的山东建筑大学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山东建筑大学。 建大的师生们拉起横幅,表示对我们的欢迎。 正值毕业季,学校的喷水池喷出美丽的水花,阳光下闪着无数的晶莹璀璨。 好多毕业生们或穿着学士服或穿民国服装在水池边,戏水,拍照。 这些美丽的景象,让我们的学生顿感新奇向往。 礼堂内,我们的学生,按秩序入座,建大的吴斌院长致欢迎词,简单介绍建大的办学理念,更对同学们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为表达对吴院长的感激之情,同学们报以最最热烈的掌声。 杨斌主席致辞,在表达对建大感谢的同时,表示我们会进一步给建大输送优秀的学生。 认真听讲话的童鞋们 观看了建大的宣传片,对大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好奇,想进一步了解建大。 行程继续,学生们参观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般的民居——海草房。 海草房,是我们山东省渔民特有的建筑,在胶东半岛近海区域,曾经有着大量这样的民居。屋体由海边的五彩礁石砌成,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被拆除,代之以现代住宅,由于海草房民居少有兴建,这一营造技艺频临失传。 而研究建筑历史,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建筑文化与营造智慧是至今的山东建筑大学几代学人不懈努力的方向之一,“海草房营造技艺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承这一技艺,真实再现胶东海草房建筑艺术,邀请了胶东老匠师张起财老先生等人主持建造。建造过程中,全程录像,每一工艺环节均进行了记录与拍照,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学生观摩体悟、动手实践的结合,客观而言,建筑大学海草房再现了胶东民居特色风貌,其建造过程实践并传承了海草房营造技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高宜生如是说。 看到这里的海草房,让我们看到了山东建筑大学的办学情怀,以及他们为了保护传统建筑而进行的努力。他们将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真实地定格在校园内,让一代代的学生观摩,体悟,传承技艺,展现智慧。 “建筑大学博物馆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本身就是建筑遗产。” 最令同学们高兴的要属山东建筑大学的火车餐厅。据该校老师介绍,“火车餐厅”是山东建筑大学“铁路文化”展示基地的组成部分。年,山东建筑大学建成以“铁路文化”为主题的展示基地,包含德式车站建筑、蒸汽机车车头、车厢和站台,浓缩工业文明发展历史。 将建筑融为学校特色,这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智慧的展现。 那日阳光温暖,明亮,火车餐厅下,正有一对新人拍摄婚纱照,新郎俊朗,新娘娇美,我们同学驻足片刻,观赏美景,分享喜悦。 餐车下,两个外国教授正在长椅上休息,我们同学热情地上前交流,并且合影留念。 美哉,山东建筑大学! 学生餐厅有序整齐就餐。 山东建筑大学同学们的集体合影 感悟: 大学真的就是年轻人的世界,虽然我们来去匆匆,无法感知梅贻琦校长所说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的深邃,但是建大的确带给我们新奇与激动。这里不仅仅有自然美景,更有人文美景,每个建筑都如此和谐,都如此恰如其分地站在那里。它们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的故事,静默着,却又如此深刻地冲击着人的内心。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都是年轻人固有的模样,都是最美年华里的最自然最本真的表现。青春,多少人曾赞颂过你不朽的容颜,多少人曾澎湃着你豪迈的激情。在这里,我们的同学们也释放着自己的激情与活力,感受着知识带来的冲击,一次次赞叹,一次次惊呼,一次次心悦诚服。 这就是大学的魅力,是我们研学的精髓所在吧。 真是神奇,今天我们不仅去探索科学之美,还要去回顾历史的沧桑。 第二站科技馆 山东省科技馆是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科普教育场所。科技馆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学生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知识,都形象地得以立体展示。 美丽奇幻的云图 能发出悦耳声音的乐器。 镜中人。 同自己握手。 果子树。 彩虹墙。 迷幻通道 蒸汽机 科学家 海底世界 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自己感悟到的生活现象,其实只要用眼睛,用真心去观察这个世界,世界定不会负你。 走出去,看外面世界的广阔,才会让自己的心开阔起来,才会让自己的格局变大。 感悟: 科技馆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我们每一个成人的乐园。科技之光开启着人类智慧之旅,科技之美沉淀着人类执着探索的精神。课本上平面静止的图像,忽然之间立体起来,生动起来,还能亲自去感受、去模拟那种状态,其兴奋与惊奇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馆这个展示宇宙的微小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在海边捡拾贝壳的孩子,宇宙的秘密,科学的密码,需要的是勇士的奋进与果敢,能者的才华与钻研,智者的思维与逻辑。而谁又能说,这些勇者、能者、智者,不在我们这些孩子们其中呢? 世上再微小的生活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知识给予解释说明,这是科学的伟大与魅力所在,也是人的伟大之处。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正因为有思想,人才伟大,也正因为有思想,人才会开启探索宇宙之门,去寻求宇宙的秘密。 相信自己,启发自己蕴藏于内心的潜力与能量,去发现,去探索,去遨游! 第三站省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历史悠久,因而展品多,物件多,故事多,学问多。 钻燧取火 皇帝出行仪仗 非洲动物大迁徙 梁山漕船 各色人俑 临清贡砖(在省博物馆里,见到临清的贡砖,同学们真是太激动啦) 博物馆门前,临清一中研学同学合影留念。 感悟: 博物馆里故事多,除了上面学生们镜头里的故事,还有,齐长城与孟姜女的故事,一带尊师孔子馆里的无数故事,《孙子兵法》的竹简,商代的亚丑钺,先秦时期的蛋壳黑陶杯,甲骨文,汉墓壁画,等等。流连在历史故事里,流连在一幕幕虚幻又真实的古代器物中,来感受中国文化的深远与厚重。走出展厅,看到装潢一新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博物馆,恍然有穿越之感,惊觉几千年历史,只有一门之隔,门里是千年前,门外是现实。这也是历史要告诉我们的,时光之河里,唯有一段段的生活,生生不息的生命,才会构成一长串源源不断的历史吧。这是不是也告诉我们,精致且用心地过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个日子,形成我们的故事,有一天也会成为历史,供后人研读。 每一个静止的图片,器物,背后都有着一段他人难以知晓、难以理解的故事,也都曾经以生动鲜活的生命而存在,时间流逝,岁月沧桑,这些生命,这些器物,就都成了故事,或凄惨,或快乐,或缠绵,或惊心,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与回味,以及更多的经验与教训。化用乔治·奥威尔的一句话,记住历史,就是拥有未来。穿梭在历史的殿堂里,感受来自时光深处的震撼,体味历史的美,沉思未来的路。 第四站孔府孔庙拜孔子 5月25日,曲阜。 曾经读过那么多写孔子的文章,还背过《论语》中那么多的语句,知道君子与小人,知道他的“忠恕”之道,更知道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今天,我们终于来到孔子的家乡,来到孔府,拜祭孔子。 早晨7:30分,我们来到万仞宫墙之下,等待开城门仪式。其间,导游给同学们讲解了万仞宫墙的来历,以及宫墙的形状。像古代的瓮,俗话有“瓮中捉鳖”,即指两边城门一关,即使插翅也难飞逃。 万仞宫墙下同学们的合影。 仪式开始前83岁的老爷爷,用曲阜方言,带着快板,赞扬我们伟大的祖国。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不像83岁,倒像63岁。 8点,开城门仪式开始,整个仪式庄严而隆重,有歌有舞,古色古香。开城门仪式并不复杂,有歌舞表演,骑马征战等内容。仪式完毕,城门官大喊开城门,城门大开,仪式完毕。 城门大开,同学们有秩序地走进城门。抬头,先看到的牌坊上书写“金声玉振”四个大字,而玉字的点在中间一横上,导游介绍说这正体现着孔子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再先前走,就是“棂星门”,寓意是孔子乃天上星宿下凡,字体颜色为黄色,代表着皇家权威。 棂星门为孔庙第一进院落。院中有两座石雕牌坊,前为“太和元气石雕牌坊”。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的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一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平高平尚的境地。 走过去,抬头,就会看到“至圣庙”三个红色大字,一路走来,这几个牌坊,由红、黄、绿、红几个颜色构成,应该不会是为了色彩匀称,好看。同学们问了导游,导游告诉同学们说黄色(金色)代表皇权,绿色代表道家法则,而红色代表儒家。 过了“至圣庙”坊,就是孔庙第二进的院门——圣时门。 过圣时门,则是一个古树参天的院落,向前走不多远,一条小溪横穿而过,上面立着三座石拱桥,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得名,称“壁水桥”。 跨过壁水桥,就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弘道门。 穿过弘道门往前走,进入孔庙第四道大门——大中门,大中门原名“中和门”。“大中”意为“至大中正”,称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 大中门后就是同文门。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是为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据导游介绍,本来叫“逵文”,因为不吉利,就改成了如今的“奎文”了,并且此阁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能抗击8级地震。 十三御碑亭北面,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从大成门向前,便是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的。孔子当初曾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我们就在杏坛之下,带领学生们背诵《论语》,一是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二是契合杏坛教学的用意。 杏坛诵《论语》 视频资料 龙凤呈祥的树木。 五柏抱槐的奇观 孩子们认真听导游讲解。 当然,我们还一同参观了好多地方,共同研读了碑刻,了解有关孔子的更多事迹,更详细的了解了孔子在历代君主心中的地位,知道了孔庙是按照皇宫的规格来设置的。整个景区柏树森森,阴凉略带些潮湿,厚重中又有着灵动之气。看那满墙的蔷薇花,开得正盛,看那米兰,星星点点,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还有那妖娆的绣球,繁花似锦,一片生机盎然。 孔林很大,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是祭拜了孔子、孔子儿子以及孔子孙子的墓地,了解到携子抱孙的墓地寓意,也了解了子贡的仁义礼制,子贡手植楷,如今已经成为一节木桩,但是自贡尊师的思想却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心里。 研学,走出去,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走进高校,走进名胜古迹,领略不一样的生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我们没有行万里路,但两天的集体出行,却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会伴随参加者一生。这些经验不仅仅是见识的增长,更是同行路上师生的感情,同学间的友谊,这也是在获得知识之外,研学的一种重要收获。 边走边学,这两天的时间的确很短,但是,研学路上的累,又何尝不是一种经历?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到的景象自是和他人不同,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更是游学的收获,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