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让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与邮政结下了不解情缘。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成为全国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大家都想让这位孔子后人聊一聊传统文化的话题。 会议间隙,孔维克给了记者一个非常难得的专访机会。 “亲友间通过书信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一封封书信牵动着人类的情感寄托、民族大义、家训家教、社交礼仪。在我整个求学生涯,家书就是我精神的寄托。”没等记者提问,孔维克就主动说起了自己的家书情怀。 孔维克收到的最重要的家书是他16岁在浙江求学期间,母亲每个月邮寄来的粮票和信。“母亲每个月寄27斤粮票,都是她从自己口里省下来的。”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孔维克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从那时开始,孔维克对邮政,尤其对邮递员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在孔维克身上,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这个光环十分耀眼。很多人都想和他的这个身份扯上关系。但孔维克却小心谨慎,生怕这个身份被不法之徒利用。 但对于邮政,他却十分慷慨与大度。 年6月11日,全国首家孔子邮局在山东曲阜成立。孔维克不但亲笔题写局名,还担任了名誉局长。在揭牌仪式后举办的“孔子邮局文化交流座谈会”上,孔维克谈到,缘于“置邮而传命”的功能,邮政已成为文化和艺术的符号,尤其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其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他表示,孔子邮局是弘扬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切口,期待今后与邮政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这两年,孔维克一直建议中国邮政应在邮政文化的创新、创意上做文章。于是,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升级改造邮政编码、保护个人名址隐私的建议》。 孔维克说:“我一方面想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做点儿事情,另一方面想让邮政编码焕发新的生机。” 在建议中,孔维克提出升级改造当前的邮政编码,打造全国统一的邮编数字地址平台。 孔维克初步测算,如将邮政编码扩充至15位左右,即可准确定位至全国所有城市街道门牌和农村行政村。编码规则如:XX,XX,XX,XXXX,XXXXX,对应省(直辖市)、市、县(或市辖区)、街道(乡镇)、街道号(或村庄)。 孔维克说:“以后的快递单上将只显示邮政编码,而没有具体地址,此举能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不被窃取。” 孔维克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为主体,负责邮编数字地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平台建立并投入运行后,各地新建社区、街道或其他涉及地址变化的情况应提前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地址新增或变更,经批准后在数字平台中进行更新。各电商、物流企业及其他名址使用单位可申请使用平台准入接口,利用平台准入接口将用户地址进行数字邮编和汉字的相互转换,用于规模化包裹邮件处理。 孔维克最近对英国的电话亭产生了兴趣,而他的目的是研究报刊亭和邮筒的功能转型。 “现在,你漫步在伦敦街头,一个个电话亭就是一道道风景线。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已经很少有人再到电话亭打电话了,但是英国政府却没有让电话亭成为摆设,而是改造成了迷你共享办公室。此举让传统的电话亭重归大众视野,焕发了新的生机。” 孔维克说,遍布大街小巷的邮筒和报刊亭的使用率逐年在下降,邮政企业应该好好想想,怎么对它们进行改造,让它们以另一种面貌与民众见面。 “用创新驱动邮政文化的再度繁荣,时不我待啊。”孔维克说。(本报特派记者吕磊) (来源:中国邮政报) (编辑:赵柏宏) (视频编辑:王勤东) (版式设计:雷浩彬) 中国邮政报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