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0点,曲阜市姚村镇阜前街灯光市场人头攒动,一张张桌子密集地摆放在道路两侧,绵延数百米。来自北京、上海、济南等地数百名蟋蟀爱好者不约而同地来此寻觅“蟀哥”;头戴矿灯、身穿长裤长褂的当地村民小心翼翼地拿着自己的“战利品”,来回穿梭于市场,寻找合适的买家。讨价声、笑声、感叹唏嘘声,回荡在清凉的秋夜里,整个市场营业时间持续到凌晨四五点钟。当夜市结束时,村民们手握钞票满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蟋蟀爱好者则是怀揣着“宝贝”,回到住处睡上一整天。 每年立秋至秋分,这样热闹、疯狂的场景每天都在姚村镇重复上演,小小蟋蟀让人为之疯狂。一个虫季不到两个月,姚村镇全民出动捉蟋蟀,带来的效益则是一般家庭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多的可达数万元,比打一年工都挣钱,这在当地流传着“一只蟋蟀一头牛,将军蟋蟀换座楼”的顺口溜。蟋蟀从成虫到死亡大约天,所以也叫“百日虫”。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咋就有那么大的经济魔力?前晚,记者来到姚村镇阜前街灯光市场,探究“疯狂蟋蟀”的背后传奇。 捉蛐蛐不是个好活儿好在收入可观还算值 俗话说“立秋到、蛐蛐叫”。每年立秋过后,姚村镇老百姓的生活主题主要就是蟋蟀,老老少少、全民总动员走进田地里捉蟋蟀。当车驶进姚村镇区域时,记者注意到,一辆辆摩托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向远方望去,田野里点点灯光闪烁。据当地村民颜老汉介绍,每天晚上7点左右,村民们就从家里出发来到田间地头,钻进玉米地寻找蟋蟀。“捉蛐蛐不是个好活,玉米秸很扎人,天再热,也得穿长裤长褂。”颜老汉笑着说,他和家人每年都会捉蛐蛐,20多天能收入万把块钱,时间花得不多,收入非常可观,他感觉很值。 全镇30%以上农户扎进玉米地务工村民返乡只为找壮“蟀哥” 据姚村镇党政办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捕虫季节一到来,该镇50多个村子30%以上的农户组成浩浩荡荡的捕捉蟋蟀大军。“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不愿错过这个难得的赚钱好机会,匆忙赶回来,加入到捕捉蟋蟀的队伍中。” 晚上10点多,记者在阜前街灯光市场上看到,村民们纷纷骑着摩托车从四面八方赶过来。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位中年男子,头带矿灯、腰缠着一个包。询问得知,该男子姓李,今年42岁,平时在外打工,一到立秋节气,他就会返乡捉蟋蟀。李大哥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战利品”———小小的腰包里面装着6个大小不同的小瓷罐,每个瓷罐子里“住”着一只蟋蟀。在蟋蟀收获季,李大哥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晚上7点钻进地里捉蟋蟀,11点多到市场销售蟋蟀,销售完回到家里休息,每天的生活基本上都是昼伏夜出。 蟋蟀交易经纪人促成买卖双获利 当晚,记者在市场蹲守近三个小时。发现有一个身影来回穿梭在市场里,将手里有蟋蟀的村民领到固定摊位前。在双方交易过程中,他不时插话,帮助双方促成交易。 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这是蟋蟀交易经纪人,他们能够帮着将蟋蟀卖个高价钱,同时帮着收购者买到高品质的蟋蟀。 63岁的颜世清就是一名经纪人,20年前,他开始捉蟋蟀,随着年龄的增长,转行当起了经纪人。“让好蟋蟀卖得高价钱,让爱好蟋蟀者买到好的蟋蟀。”颜世清和记者交谈过程中,一位村民走过来告诉他捉到了一只好蟋蟀,让他帮着找个好买家看看。 小蟋蟀成农民致富虫经济效益辐射多行业 小小蟋蟀成了当地百姓的宝贝疙瘩,但是每只蟋蟀的价格各不相同,少则三五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极品蟋蟀万元以上。目前,全镇有4个蟋蟀交易市场,分早市和夜市,年交易额高达数千万元。市场的繁荣,为当地农民开辟了致富路。餐饮业、旅社、车辆维修、金融服务及出租汽车等行业也得到了发展。 姚村蟋蟀个大凶狠极善斗“北上广”趋之若鹜来抢购 记者看到,数百名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等地的蟋蟀买家的摊位上都放着电子称、圈草、网子、手电筒,这些都是检验蟋蟀的必要工具。卖蟋蟀的人有的提着编织筐,有的身缠腰包,里面有十几只或者几十只小瓷罐,每只瓷罐里都放着一只蛐蛐,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生意在喧嚣中进行着。“别小看了姚村镇蟋蟀灯光市场,在上海的玩蟋蟀圈里,大家都对这个市场非常熟悉,认为姚村蟋蟀的品质非常好。”来自上海的收购者倪先生告诉记者,从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到这里收购蟋蟀。“每个人的眼光不一样,你相中的不一定被买家看上,价格也不一样,10元、20元、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都有。”姚村镇蟋蟀爱好者协会会长柳军说,市场里的买家购买蟋蟀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爱好,有的则是为了赚钱,赚取中间的交易差价。 姚村斗蟋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6大类多个品种,载入古谱的名贵品种有大黑青牙、蟹壳青、青麻头、铁头青背、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 点击下方进行一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