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全省“尼山书院”暨“乡村儒学”骨干培训班、全省尼山书院暨乡村(社区)儒学工作会议先后在济宁召开,“乡村儒学讲堂”经验得到中宣部肯定,并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

一、创建“四个一”标准,让儒学讲堂建设可复制

坚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标准先行,创新制定《济宁市“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标准》,提出“四个一”,即“统一标牌、统一儒学形象标识、一个国学讲堂、一个儒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要求儒学讲堂配备国学书籍、视频讲座、电子图书等册(套)以上,纸质书不低于50%。年以来,市级先后投入万元,为各县市区充实国学普及读物,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达标“儒学讲堂”处,达标率超过50%。

二、探索“三种引才模式”,让儒学队伍培育可借鉴

坚持对外选聘与对内培养相结合,全力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儒学人才高地。一是探索“外请”模式,打造高级讲师团队。特聘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曲阜师范大学骆承烈教授等高校、专业研究机构的国学知名人士,组成33人的乡村儒学高级讲师团队,并将专家教授优秀讲座课程集结成辑,出版了30余万字的《济宁市乡村儒学读本》,配发每个镇村,作为儒学讲堂基础教材。二是探索“广招”模式,拓宽志愿讲师队伍。招募济宁中小学退休教师、道德模范人物、非遗传承人、驻村第一书记等,组成余人的乡村儒学志愿讲师队伍,建立“济宁市儒学民间普及推广人才信息库”,出台《儒学民间普及推广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定期对入库讲师实行授课成效、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群众反馈相结合的立体考评,支持讲师开展儒学普及推广活动,先后开展3批评选活动,共评出“儒学民间传承奖”13人、“优秀乡村儒学讲堂”29家、“优秀民间儒学社团”20家、“优秀儒学讲师”15人,累计发放奖补资金近50万元。三是探索“内育”模式,培养专职讲师团队。组织图书馆、文化馆(站)业务人员开展“学讲一堂课”等活动,建立县级、镇级儒学讲师服务队。

三、坚持“三个贴近”,让儒学普及活动可推广

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活动,不断提升乡村儒学讲堂的吸引力、增强影响力、扩大辐射力。一是贴近群众。在镇村,注重打通儒学普及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除了利用乡村儒学讲堂开展常规讲座活动外,探索将儒学讲堂搬到广场上、搬到群众家门口。特别是利用村民跳广场舞之前的15—20分钟空隙,创新开展“舞前一堂课”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活动,集中播放国学教育视频,邀请儒学讲师授课或道德模范人物进行宣讲,聚集人气、增添生气、扩大名气。二是贴近生活。开设乡村儒学讲堂“小剧场”,通过百姓编、百姓唱、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的形式,演群众看得见的生活,讲群众用得着的道理,深入浅出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贴近实际。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灵活选择晚上、假期等群众方便集合的时间,送上儒学营养大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儒学普及推广活动7万余场次、服务群众达余万人次。

四、突出“四个结合”,让儒学传承效应可延伸

整合基层现有设施、活动、品牌、人才,推进“儒学讲堂”建设,进一步放大儒学传承效应。一是与“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探索打造儒学普及品牌,形成“舞前一堂课”“广场儒学讲堂”“百姓儒学节”等一批示范品牌。二是与四德工程建设相结合。依托“儒学讲堂”,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尊老敬贤、和睦乡邻、与人为善,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好家庭”系列评选活动,加深群众对乡村儒学的认同,同时,与“和为贵”调解室有效呼应,有力化解一批基层矛盾纠纷,推动乡村善治。三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儒学讲堂”展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形成上九山、葫芦套、王家口、上磨石岭等一批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四是与干部驻村入户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乡村儒学活动,拓展驻村帮扶工作空间。

来源: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