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万里行” ——行万里之曲阜 曲阜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圣地,曲阜是伟大的孔子、孟子、颜子、鲁班等历史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国内外,特别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儒家文化圈具有巨大影响,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在世界文化地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曲阜简介曲阜,古为鲁国国都,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公里。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总面积.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45万人(年)。山东省省辖县(市)之一,行政区划属济宁。 曲阜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9亿元,财政总收入33.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1亿元。 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还坐落着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年,曲阜被评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年,孔庙、孔府、孔林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年,国家旅游局又把曲阜确定为中国35个王牌旅游城市之一;年12月,被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年,被评为中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曲阜也同时进入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强及世界特色魅力城市强。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 历史沿革“曲阜”二字,始见于《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的物质文明,文物发掘中发现大量公元前--前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据古籍记载,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预注释中说:“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上作库。”.....《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淮阳),复徙鲁。” 大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帝王世纪》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晋书.地理志》又说:“黄帝生于寿丘,而都于涿鹿”。继黄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营建都城。相传少昊在位84岁,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与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并称万世享祀。 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发达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当时除周王朝首都镐京外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鲁国聚徒讲学,鲁国俨然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鲁国文化高度发达,所以,人们至今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公元前年,秦灭楚,鲁县入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统一中国,始实行郡县制,鲁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年)皇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鲁王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兴建规模庞大、雄伟豪华的鲁王宫建筑群,为在扩大王宫的面积,在拆除阙里孔子旧宅中发现孔鲋所藏《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古文经书竹简,得以使孔子思想流传推广。 隋文帝开皇四年(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年。开皇十六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作为地理名词历数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时,曲阜虽不再是鲁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为“圣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视。通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经济也空前发达。晚唐之际,仅孔家就出了六位状元和十四名进士。 宋仙源县城是曲阜有史以来继周、汉鲁城之后的第三座古城。由于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黄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学者络绎不绝,文化气氛十分醇浓。期间赐孔庙文宣王殿名为“大成殿”,于孔子墓前造立石仪。大修少昊陵,立“万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年),金兵入侵,将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县治及宫观、庙宇等建筑群及大批珍贵书籍化为灰烬,仙源县沦入金人统治之下,并恢复曲阜县旧名。 曲阜城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大的变迁。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明武宗朱厚燳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县城,即现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计10余次到曲阜“朝圣”,学者骚人竟相莅临曲阜,为曲阜留下难以胜纪的文化遗存。 民国十七年(年),直接隶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九年(年),属兖济道。民国三十四年(年),与泗水并成为曲泗县。民国三十五年(年),曲泗分治。民国三十七年(年),隶属鲁中南行政区第四专区,后改称尼山专区和滕县专区。同年,曲阜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曲阜迎来新的时代,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年,济宁专署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制,改为省辖县级市,始称“曲阜市”。 地理环境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位居北京至上海中心,北距省会济南公里。北依泰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93平方公里。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山丘与平原之比为3:7,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1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5米。 境内地下水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条,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崄河4条河流。泗、沂两条主干河流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河流总长度.9公里。 曲阜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丰沛,具有春季多旱、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境内年平均太阳辐射热量千卡/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6℃,常年降雨量.3毫米,常年无霜期天,年平均风速2.4米/秒。 自然资源全市生物资源繁多。粮食作物15种,个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绿豆、地瓜、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等。常种的蔬菜、瓜果类作物有40余种。各类花卉种,其中:兰花为“市花”。药材余种。林木有乔、灌、花木种及变种。经济树主要有苹果、桃、杏、梨、山楂等29种。观赏树有桧、柏、银杏、雪松、丁香等49种,其中:桧柏为“市树”。水生植物26种。畜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兔等。各种鸟类29种,其中:鹭鸶为“市鸟”。还有野生兽类10余种,昆虫类30余种。水生动物主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 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灰岩、耐火粘土、磷、混合花岗岩、花岗石、磷矿、耐火黏土、地热矿泉水河沙等。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为10亿吨,石灰岩储量16.6亿吨。 曲阜河流年平均径流量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4毫米,年平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万立方米。全市有水库塘坝座,总库容万立方米。其中:水库62座,主要有尼山水库、河夹店水库、梨园水库、胡二东水库、白塔水库、吴村水库、韦家庄水库等。 民俗文化曲阜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系统的中原官话区,与普通话相比较,共同的方面是主要的,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曲阜方言的语音系统比较简单,单字音系声母21个,韵母36个,声调4个,单字音节约个。方言的语音声母中没有卷舌音zh、ch、sh,故质、吃、诗分别读作痪、疵、丝,这是曲阜方言中最突出的语音特点;词汇方面,与普通话义同而形别的词汇不少,方言词缀、叠音词比普通话丰富;语法方面,方言里除与普通话相同的代词外,还有俺、恁、么儿等,方言副词数量较多。曲阜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强,但亦有所差异。按中古精系山臻两撮合口三等字声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南、北、中三个区。 主食:曲阜人民向以煎饼、面食为主食,煎饼种类较多。面食有馍馍、烧饼、油饼、包子、面条等。居民就餐一向有喝糊粥的习惯,待客以茶为主。 孔府宴 孔府宴是“衍圣公”在欢宴上起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地方官员和亲朋贵戚、礼来送往以及喜庆、祭典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宴席。孔府宴席一向沿袭着古风旧制,礼仪庄重,规格严谨,等级分明,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家宴、喜宴、寿宴、便宴、如意宴等多种。 孔府宴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过数百年不断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味的家宴。孔府宴是吸取了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而逐渐形成的。数百年来孔府宴不断翻新,留传至今。 孔府糕点 孔府糕点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的一种独具风味的糕点,分外用、内用两大类,其特点是讲究现吃现烤,求其色、香、味、形俱佳。外用糕点主要用于进贡、馈赠、恩赏,内用糕点分为应时、常年、到门、宴席、节用五类,各类皆独具特色。应时糕点,是根据各种花卉开放的季节变化而精工制作。 孔府糕点虽然历史悠久、味美色佳,但是解放前,只有皇帝、孔府主人和少数亲朋们才能享用。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为中外旅客服务,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这一技艺的发展,使来曲阜游览的中外游客都能品尝到孔府糕点。 曲阜三宝 曲阜盛产的曲阜香稻、果旦杏、矿泉水被誉为“曲阜三宝”。 曲阜香稻,色白而略露青头,米质粘细油韧,清香醇口,有“一家煮饭,十里飘香”之誉。又因它是进献皇帝的贡品而名闻遐迩。 鲁中五绝 曲阜生产的孔府家酒、楷雕如意、全毛地毯、龙头手杖和尼山石砚被誉为“鲁中五绝”。 楷雕如意 楷雕,即用楷木雕刻的工艺品。楷雕的材料是孔林中独有的楷木。相传最早的楷树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奔丧时,从他经商的海南带回孔林栽植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生在孔子冢上,“其干枝疏而不屈”,与生于河南山原县周公墓前的模树同具异质,因此而成“楷模”之典。 曲阜楷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据载它始于西汉初年,至清代工艺渐臻完美,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曲阜楷雕的传统产品是楷木手杖和如意。因楷木木质坚实而柔韧,有直性无横丝,不暴折,木纹直,色成金黄,折枝为杖,天然屈曲,状似龙蛇,稍加雕琢,就成古雅耐用的手杖。用它刻制如意,玲珑剔透,花纹如丝而不断。 碑贴 碑帖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曲阜碑帖以擦拓和扑拓见长,尤以扑拓为主要技法。碑帖约为多种,以汉、魏、六朝碑帖为主,尤以“乙瑛碑”、“孔庙碑”、“礼器碑”、“史晨碑”、“张猛龙碑”和“贾使君碑”等碑拓最为著名。目前,文物部门为保护一些珍贵的碑刻,不准在这些碑上捶拓帖片。因此,过去拓印的著名碑帖的原版,已成为稀世珍宝。 尼山砚 尼山砚,因其石料取于尼山而得名。精乾隆年间修订的《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可见尼山石制现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尼山砚的制作向以简朴大方见长。一方砚石,巧用自然,略加点缀,情趣盎然;而且发墨如锉,舔笔如油,拭不损毫。置于案头,既可实用,又可把玩。尼山砚的佼佼者为松花砚,石色褐黄,遍布青黑色松花纹,其砚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状开墨堂、墨池,砚额将松花纹剔成浮雕,雅致可爱。 风景名胜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始建于春秋,历经两千多年历朝各代近百次增修扩建,至明清时形成现在的规模。 孔庙位于曲阜明故城中心,南北长约多米,东西宽多米,占地000多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成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建筑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五座碑亭多所,共间;门坊54座,古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庙内余株古桧柏苍翠挺拔;汉以来历代碑刻0余块;明清雕刻、圣迹图等石刻艺术品数百件,是研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孔庙面积之大,时间之久,气魄之雄伟,保存之完好,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称之为世界建筑史之奇迹“唯一的孤例”。孔庙不仅是儒家文化载体,更是一座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化艺术殿堂。 孔府,亦称“圣府”、“衍圣公府”,是孔子嫡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 孔子去世后,子孙一直依庙而居。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过曲阜祭祀孔子,始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主孔子祀事及守卫孔子林庙,此后历代遂加爵秩;北宋至和二年(年)宋仁宗改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其官署仍置孔庙东路,东北隅设阙里袭封宅;明初奉敕创建衍圣公府;不久衍圣公官秩正一品,朝会班列文臣之首,孔府亦经明清数次扩建,形成现规模;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封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给予特任待遇。现存孔府除东路部分建筑坍塌外,基本完整保持了明清时期的主体格局。 孔府曾占地达12万平方米,现占地约8万平方米,有建筑余间。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功能分区明确,建筑排列有序。中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东路前为东学,是衍圣公读书、接待官员场所,中为家庙,后为一贯堂,供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使用。西路为西学,是衍圣公学诗学礼、诗文会友之处;后为花园,供衍圣公休憩消闲。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年来从未间断。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古木参天,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群。孔林自汉代起历代相继修坟植树、增拓墓园、添加建筑、设置守卫、洒扫。宋代配立石仪;元初镌刻墓碑,元至顺二年(年)“始作周垣,建重门”;明代扩至余亩;清代扩至亩,新建7公里余的围墙。现在孔林总面积达二百万平方米,有孔子及历代子孙墓葬十万余座,已延八十世,宋至民国期间墓碑及历代谒墓题记碑刻余块,石人石兽等石仪、望柱、供桌等各类石仪近千件,殿、堂、门、坊、亭各类建筑30余座,古树名木10万余株。碑刻中不乏赵孟頫、严嵩、翁方纲、何绍基、阮元、孔尚任、康有为等名人手迹。石仪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古树苍劲挺拔,植被郁郁葱葱,孔林既是研究中国历代墓葬制度、书法和石刻艺术的博物馆,也是一座物种繁多的自然植物园。 孟母林是孟子父母的合葬地。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的凫村。后人以为孟子成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孟子死后,其后世子孙亦结冢葬于此地。 孟母林占地亩,西靠马鞍山,外围石墙,林内遍植桧柏,古木苍翠、浓荫蔽地,有树木约1万3千株,元明清历代石碑数通。入林后,神道尽头为享殿院,以红色墙垣围成,享殿四檐三间,长10米,宽6米。堂后有孟母墓碑,碑与坟分离,碑西50米处为孟母墓,坡高8米,周围15米,前有供案、石鼎、石瓶。孟母墓西北为孟氏四十五代中兴祖孟宁墓,原有碑,立于元至顺四年(年),碑阴刻“世系之图”,碑今不存。 孔子六艺城以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崇尚和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引线,运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借助音乐、美术、建筑等表现形式建造的一座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历史性、趣味性及购物、美食、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城。 孔子六艺城内既有风景秀丽的园林造型,又有场面博大、气势不凡、文化涵概丰富的室内景点,还有精妙绝伦、丰富多采的游乐设施,更有古朴典雅、功能齐备的宫廷建筑和别具一格的古乐舞表演,令世人叹为观止。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出神入化演六艺,曲阜孔子六艺城正成为全人类解读孔子、启智明理、寻找东方文明的聚焦之地。 洙泗书院,原名先师讲堂,位于曲阜城东北4公里的泗河南岸,传为孔子修书讲学的地方。后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曾在此设教讲学,册诗书,定礼乐,整理古籍。汉代至宋金均名讲堂,元代改称洙泗书院。东汉时"诸弟子房舍井瓮犹存"。元初已毁。公元年(元至元三年)于讲堂旧址重建殿、堂、门、庑等,改称洙泗书院,并设山长一人奉祀。公元年(明弘治七年)重修。 洙泗书院现占地平方米,院内建筑均为明代建。清代重修。有殿、堂、门、房41间,院内古柏参天,深幽雅静。均为明代建。清代重修。有讲堂、大成殿、两庑等建筑,元、明、清各代碑刻。 明代曲阜故城始建于明正德八年(公元年),其主要功能是为护卫孔庙而建,因而城市格局的中轴线与孔庙轴线相一致,形成以孔庙、孔府为中心的独具一格的布局特征。 明故城的总体格局至今尚较完整,城区东西南北之间仍多丁字形街道。城内还有颜庙、鼓楼等建筑及仰圣门、延恩门保留完好,另有十二府、古泮池、考棚、县衙等遗址尚存。 曲阜明故城城墙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期城墙大部分被毁。为再现“东方圣城”的风貌,曲阜市从2年3月份开始对明故城进行恢复性建设。恢复后的明故城城墙全长米,高6米,使孔庙、孔府、颜庙和历史古街区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心旅游区域,使曲阜以一个完整的历史名城形象展现在海内外游客面前。 颜庙,又称复圣庙,是祭祀复圣颜回的庙宇。 颜回,字子渊,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贫而好学,为后人所景仰。据《陋巷志》记载,在陋巷颜子故址上建庙,是从汉高祖得邦东巡过鲁祭孔子同时祭祀颜子祠开始的,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屡加重修和扩建,至明万历22年,面积已达五进院落,占地85亩的建筑规模。其中殿堂亭坊等间,分东、中、西三路,主要建筑均为元代所建。颜庙现占地35亩,殿、堂、亭、库、门、坊等间,前后五进院落,分中、东、西三路。主要景观有复圣庙坊、陋巷井、复圣殿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灵宫碑位于曲阜城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宋代皇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大中祥符五年(年),因黄帝生于寿丘,宋真宗命改曲阜为仙源县,将县城迁往寿丘之西,于寿丘兴建景灵宫奉祀黄帝。景灵宫建筑群规模宏大,玉琢成像,富丽庄严,有殿、堂、亭、庑等间,占地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祭祀时用太庙礼仪,等级最高。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景灵宫后毁于元末明初的战火,现遗址仍存地下,地上仅存两幢石碑。 2年在少昊陵前修建碑院,将修复的两块巨碑置于院中碧水畔。西为“庆寿”碑,上刻“庆寿”两字,字高1米多,为元代燕山老人补刻。东“万人愁”碑,上无字,通高16.45米,为中国石碑之最。 石门山位于曲阜城东北25公里处,原名龙门山,因山有二峰对峙,状如石门,故名。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山上有孔子学《易》处,子路宿于石门处,李白、杜甫燕集处等遗址。现为国家森林公园。 石门寺在胜涵峰山腰之阴,是曲阜唯一的一座寺院。宋、元时为全真观,明景泰七年(年)归僧家所有,改称五泉寺,后依山名改为石门寺。全寺一佛殿为主体建筑,前后建有二层楼阁数座,西面建有配房数十间,均为民国时建筑,今寺已废,遗址尚存。 石门寺西北里许处为孔尚任隐居处,遗迹尚存。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三十五岁前隐居石门,结草庐三间,名“孤云草堂”,后受康熙赏识,步入官场。罢官后重回石门山,直至去世。著有戏曲名作《桃花扇》石门山附近,距市区15公里处有石门书院,为曲阜旧时四大书院之一。旧为佛、道、儒三教之堂,乾隆四十年(年)迁佛、老之像于庙东北隅,在原址建大殿,独奉至圣先师像,春秋致祭。 图、文来源:曲阜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百度百科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