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
●有趣的地方“土”话:“馏、箅、拃、庹”,你知道怎么来的吗?●60多年后,医院总护士长肖中慧从济南捎来"大礼"●“战‘疫’家国情”征文

防“疫”一线那些事

乡音,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有依据、有渊源,有历史、有文化的。我们小时候天天说、天天用,但数十年来却一直误以为仅属于“土话”,仅存在于口语中,而事实上有些土话是有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只是我们一直不会写或不认识它。

离开家乡的人,就有机会思索家乡比较“土”的乡音,其实,我们土话中对应的很多很多的语汇、固定用法,其实早在数百年、上千年、数千年以前,就存在了。

家里的粮食实在不够吃的时候,庄户人就会去赶集,到集市上去糴(dí)粮食。

糴=入+?,许慎《说文》:“?,谷也。从米,翟声。”“?”就是谷物,就是粮食。所以“糴”的意思就是买粮食。今天,这个字已经简化成了“籴”。

有“糴”就有“糶”(tiào),“糶”是“糴”的一个同源字,反义词,它的意思是卖粮食。今天,“糶”字的简体写法是“粜”。

记忆中,庄户人家,一年四季除了吃窝窝头,偶尔也会擀饼吃,以改善生活。所谓“擀”,就是用棍棒来回地碾压,使东西延展,变平、变薄。五代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有赵雄武者,众号赵大饼,……每三斗面擀一饼,大于数间屋。”于此可见,中国人之擀饼吃,少说也有一千年的历史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记得每到过麦时,我的母亲就会在灶台前面,支上鏊子,支上面板,坐着蒲团给我们全家人擀饼吃。那时候,我也八、九岁了。母亲擀饼,就让我负责烧鏊子,我不但跟着母亲学会了烧鏊子,还学会了翻饼。当然,我这么说,也并不是谝拉(piǎnla)自己。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幸福儿童,早已连鏊子都见不到,更不必再提翻饼了。

蒲团是啥?就是一种用蒲草、麦秸、棒子皮等编成的圆形坐垫。唐许浑《送惟素上人归新安》:“寻云策藤杖,向日倚蒲团。”今天,城里人,屁股下面的一把椅子,动不动就上千块钱,数千块钱;可是,我小时候,在乡下,老百姓所坐的蒲团,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犹记得那个年代,收了棒子(玉米)后,家家户户,遍地都是棒子皮。下雨阴天时,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也闲不下来,她们便把满院子一堆一堆的棒子皮编织成为精致耐用的蒲团,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如前所述,因为粮食短缺的缘故,幼时在老家,擀饼吃,只是很偶尔的享受;为了充饥,庄户人家馇(chā)菜豆腐吃,倒是司空见惯。秋天,乡亲们把萝卜樱子、苤蓝樱子、辣疙瘩樱子、胡萝卜樱子等,收集起来,一把把地捆好,或挂在树上,或置于墙头,或扔到屋顶上,晒干,到了冬天,这各种各样的干菜叶子,用水浸泡变软之后,切碎,放上少许豆面,就可以馇菜豆腐了。馇,就是边拌边煮的意思。

如今,社会好了,老百姓一年四季不缺蔬菜。但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小时候,能够吃得到的蔬菜,主要就是萝卜和大白菜、番瓜等。到了冬天,如果熬(āo)棵大白菜,就是全家人难得的美味。所谓“熬”,就是把蔬菜放在锅里煮,如熬番瓜、熬白菜。

我们这地方自古产盐,并且据说是号称“中国盐都”。所以,半个世纪以来,我就从没听说过寿光人什么时候没盐吃了。寿光固然不缺盐,可是,盐这种东西也不可多吃。熬白菜时,盐若放多了,炒出来,咸得齁(hōu)人,也就没法吃了。所谓“齁”,就是太甜或太咸的食物使喉咙不舒服。

以上根据朱乐朋“乡音琐忆”整理。

朱乐朋,山东寿光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书法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END—

联系我们

-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