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大汶河,是负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一条河流,它孕育出了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滋育了远古时期与中原文化并立的东夷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然大汶河借地之势自东向西,形成汶水倒流的壮丽景色。对于这条闪耀着文明光芒又展现着奇特景观的河流,诸多经典文献有载,如《尚书·禹贡》“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诗经》“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李白诗“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等等。 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创作的论文集《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地形训》记载了汶水出处:“汶出弗(fú)其(jī),西流合于济。”意思是说,汶水发源于弗其(山),向西流去汇入济水。“弗其”作为一个山名具体何指,因年湮世远,地名更易,成了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一桩历史悬案。 古代汶水,乃由鲁中山区分流而出多条河流的统称。有源于莱芜、西流注于东平湖的大汶河,有源于蒙阴、西南流入沂河的东汶河,还有源于临朐经安丘入潍的汶河等等。 综考诸汶,“西流合于济”者,唯源于莱芜之大汶河。此为黄河在山东的唯一支流,也是泰安、莱芜境内最大的河流。大汶河有牟汶、柴汶、石汶、泮汶、嬴汶等五大支流,源别而流同,在泰安大汶口镇以上完成了汇合,俗称五汶汇流。 因为大汶河是“五汶汇流”,所以其源头并不唯一。“汶出弗其”之“弗其”所在颇显扑朔迷离。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胡卢堆”乃牟国故城遗址(钢城区辛庄街道赵家泉村)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山,是牟汶河一条支流的发源地,郦氏引用了东汉高诱《淮南子注》中“或斯阜矣”似是而非的观点。 《汉书·郊祀志》云:“上(汉武帝)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带图。师古曰:汶,水名也,出琅邪朱虚。作明堂於汶水之上也。”汉明堂在泰安奉高汶水之上,此汶乃源于莱芜的大汶河;朱虚为汉县,治所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六十里城头村。“汶出弗其”,颜师古因朱虚县有弗其山、山下有汶水,便将大汶河源头改到临朐,让人匪夷所思。清代赵一清《水经注释》说:“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此青州之东汶,其水东北流入潍。”他对“汶出弗其”作了进一步阐释,认为“弗其”是位于朱虚县的一座山名,源此之汶入潍。他这种解释却削足适履、自暴纰漏:因为此汶显非“西流合于济”之汶。 清代王念孙认为弗其是原山的别名,《水经注疏》予以辩驳:“(王念孙)《读书杂志》九,《淮南》汶出弗其,流合於济。《汉书·地理志》泰山郡,莱芜有原山,《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济。此《淮南》之汶也,而云出弗其者,弗其盖原山之别名。《淮南》与《地理志》似异而实同也。王说甚审。惟《地理志》甾水、汶水并出原山,而《淮南》淄水出自饴,汶出弗其,则不以为出一山。郦氏盖有见于此,故於《淄水》篇以自饴为原山之别名,而此以牟汶当《淮南》之汶,以胡卢堆当弗其乎?” 《水经注疏》纂疏者杨守敬认为:弗其者,“按(《淮南子》)《墬形训》:今莱芜县东有棋山。”言外之意,他认为弗其山与棋山有一字同音,弗其山应当是棋山。若同一山名,《淮南子》一书两称为“弗其”“棋山”,有些不可思议。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在他的《夹谷考辨》一文中说:“《淮南子》记汶水出弗其山,西流入济。此祝其(jī)乃弗其之音转,正在莱芜。”“夹谷即祝其地。”而今夹谷在莱芜西南的牛泉镇云台山,与新泰市、泰安市岱岳区相邻。 对于弗其山究竟之所在,自古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不揣梼昧,试作探讨。 在汶沂分水岭地带,有一“福吉山”村,属沂源县鲁村镇。村以附近山名而得名。至于“福吉山”是附近哪座山,人们大都说不清道不明。提及村名如何演绎而来,村民们众口一词:村名因山而得,后来人们为了图吉利,将读音相同三个字转化而为“福吉山”。 福吉山村正处于汶河、沂河的分水岭地段。西边就是莱芜境,山下多泉且流量极大。其相邻的几个村庄多以“泉”命名:西泉村、北泉村、南泉村、泉峪村。北泉村有泉名曰“汶源泉”,泉水喷涌而出,轰鸣作响。同时有其他诸泉四季不停、昼夜不息地涌流,汇流成河西去5公里,注入钢城区的第一大水库——乔店水库。 其紧邻的裴家庄村,古名“汶源庄”,冠以此名,殆为当时人们对此地带为汶水发源地的认可。 再来看汶出“弗其”的读音:弗(fú)其(jī),与“福吉”山的读音毫无二致。种种迹象表明,《淮南子》的“汶出弗其”的弗其山,当在原莱芜市东境、汶沂分水岭的“福吉山”村附近。 或许有人会问:汶河有许多源头,为什么《淮南子》独认弗其山为汶河之源?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里诸泉从山脚喷涌而出,水流量大,是牟汶河最为集中的水源地,也是大汶河最主要的源头;二是因为这里是古代一条交通要道,方便于著书者实地考察。其东、西附近有牟国故城、汶阳、姑子坪等多处古城址、古遗址,且处于海岱古道上,是连通东西城市、通衢的一个重要节点,东来西往的人流络绎不绝。据《十卷书·村庄·北泉村》记载:“由蒙阴北上,或由泰安东去,都要经过此地。早年商旅走过的青石板路,现在保存完整……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晚上,各客栈内顾客盈门。店房容纳不下,许多人干脆睡于大街小巷。”当年这里的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至于汶水之所出处,与《淮南子》成书时间相差不远的《汉书》还有一条重要记载:“汶水出莱毋,西入济。”唐代颜师古注曰:“汶音问,毋与无同。”因此有人认为“莱毋”当为“莱芜”,然该篇下文又有“莱芜,原山,甾水所出”之句,同一段文字出现两种表达方式,可以断定“莱毋”非“莱芜”。通观全篇,该志所言水之所出,皆为山名,如“临乐子山,洙水所出”“冠石山,治水所出”“原山,甾水所出”“为山,浊水所出”等等。由是观之,“莱毋”亦当为山名。 “毋”通“母”。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为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相当于莫、勿、不要。“莱毋”即“莱母”。“莱毋”山者,当为上列诸村紧邻的“寄母山”。 关于“寄母山”的来历,后人附会了《水浒传》中李逵的故事:李逵从沂州老家背其母去梁山,行至此山,其母口渴难耐,李逵将其母寄存山上下山寻水,被老虎吃掉,李逵四处寻虎并诛杀之,报得弑母之恨,此山因得“寄母山”之名。且不说小说中此章节的真实性,也不论从沂州至梁山经此地有绕远之嫌,按此处实际地形来看,也经不住推敲:山下为古代连接海岱地区的重要通道,泉水异常丰富,有路不走,偏偏要翻山越岭自找麻烦?这于事于理都讲不通。退一步说,宋代以前,此山何名?因此,“寄母山”之名,盖为流传下来的一个古地名。 至于“莱毋”之词,“莱”者,莱邑也。因此地处于当时的泰山郡、琅琊郡、济南郡交界处,冠以“莱”字,乃为说明此山之归属地。“毋”者,或为一省略词,应为“(某)毋山”或“毋(某)山”。“汶水出莱毋”,本意为汶水出莱邑之“(某)毋山”或“毋(某)山”。 毋、弗古代读音相近,表意相同,皆为莫、勿、不要之意。寄母山之“母”通“毋”通“弗”,“寄”与“其(ji)”同音,“寄母山”原本为“其弗山”。在此山名演化过程中,“弗”字被“母”字替代后,“弗其”变为了“母其”,或许人们为避讳谐音不雅之故,将两字颠倒,后人傅会李逵寄母的故事,“弗其山”便成了现在的“寄母山”。时至今日,莱芜及周边地区在表述与“毋”“弗”意义相近的“无”“没有”时,习惯以mú音表达,比如无(mú)有、没(mú)看见等等。 春秋时期,寄母山是牟国都城附近的一座大山。齐灵公灭莱后,掌握着熟稔冶炼技术的牟国人渐次外迁,所落脚生息之处,皆将故土地名冠于生存地相关山川河流,盖因表达对故土的思恋之情。比如上文所引朱虚县弗其山、汶河,即为此例。其附近还有牟山,与牟国故城遗址附近的牟(峰)山同名,亦可印证牟人东迁足迹。 此外,青岛崂山一带古有不(fú)其(jī)山、不其城,是否与牟国东迁、与弗其山有关,待考。 撰文:刘家文徐祥法 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