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9-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听同事讲一则笑话。笑话说的是,有一个爸爸非常喜欢读书,家里最显眼的就是一个个书架。孩子三岁的时候,这个爸爸就开始教他认字,给他讲读书的故事,还讲有关读书的名言。有一天,他给孩子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不解而问诗书是怎么装进肚子里面的。

笑话归笑话,孩子的问题却是一个好问题。人之腹,需要食物。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很难熬的。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人曾问古人为何不说“仓廪实而知温饱”。有人回答,吃饭才能活着,可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人生还需要文化滋养,需要读书。

看到一则报道,报道说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的事情。报道称,为重现诗词的魅力,学员们在专家的指导下,把古诗改编成歌曲,并吟唱一首叫《苔》的小诗。由此想到诗书是怎么装进肚子里面的问题。

《苔》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20个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着意刻画了毫不起眼的青苔形象,赋予它生命的精神光彩,写出了平凡人生该有的胸怀。

古诗新唱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一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曾为《苔》谱曲,并带着孩子们参加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演唱。演出效果出人意料,感动了无数观众。据说,梁老师在2年的支教生活中,挑选了50首古诗词谱曲,教孩子们演唱。

我国有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文化历史,耕读文化相对发达。我们传统家庭普遍重视对耕读文化品位的追求,并以耕读之家、耕读传家、明礼义廉耻的形态表现这种境界。耕田种地用来养活性命,读书写字用来涵养文化和人品,顺带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唐代承袭隋代的科举制,而科举制给唐代带来读书的社会风气。唐代人普遍重视读书,自己读书,也教育子弟读书。例如,颜真卿在《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家庭是文化涵养人生的起点。

宋代重文轻武,朝廷之中,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这样一个时代塑造了读书的社会风气,以至于文人之盛莫若有宋,读书促进了包括图书业、人的综合能力在内的社会文化的繁荣。苏轼有一首诗《和董传留别》,很多人没记住诗题,但知道其中的名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把诗书装进肚子里的重要意义。

明代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说,他自己打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借来别人家的书用手抄写来,抄录完,就按照借书时约定好的时间,就跑着给人家还回去。宋濂好学,借书守信用,一时成为佳话。兴趣会带着一个人自觉走向文化追求之路。

清代的袁枚,即袁子才,小时候也非常喜欢读书,只是家里也很穷,也买不起书。可是他没有宋濂的好运气。袁枚也常去别人家借书,人家就是不借。这是袁枚《黄生借书说》文中提到的事情。不过,就在这篇文中,袁枚留下一句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读书要戒掉懒惰。

要让诗书装进肚子里,首先得有诗书可读,我们不缺这样的条件。还得有家庭文化熏陶,得有人教我们读。但学校教的诗书主要目的是功利性考试。为了竞争,补课成风,以至于很多孩子没有时间读诗书。社会太功利难以涵养诗书文化,功利满怀的人也不会气自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