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蛲虫病是蛲虫(又称蠕形驻肠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下段至直肠所致的一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尤以幼儿期多见,其临床特征表现为肛门周围、会阴部皮肤瘙痒及睡眠不安。

流行概况:

(一)分布

蛲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感染也很普遍。儿童显著高于成人。蛲虫感染还具有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分布特点。

(二)传染源

人是唯一传染源。因为其生活史简单,成虫寿命较短,儿童多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故重复感染十分普遍,但其对多数驱虫药物敏感,所以本病的特点是易治难防。

(三)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3种。

1.自身感染

由于蛲虫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体不需经过人体之外的环境发育,感染期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蛲虫卵在患者指甲内或皮肤上可活10天,在室内可存活21天,因此,吸吮手指或用不洁的手取食物,均可将蛲虫卵带入口中,造成患者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

患者通过被虫卵污染的手,再污染玩具和日常用品,或者通过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室内家具和地面上的蛲虫卵,使其他人因接触虫卵而感染,因此,接触传染是集体机构和家庭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

3.吸入感染

散布在外界的蛲虫卵因比重小,可被动飞散到空气中,或附着在飞扬的尘土中,随着人的呼吸将虫卵吸进体内,使人感染。

另外,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因温度、湿度适宜而孵化,逸出的幼虫可能再钻入肛门到达肠内发育为成虫,引起逆行感染。

临床表现:

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蛲虫病感染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肛周、会阴皮肤剧烈瘙痒,以夜间为甚,伴睡眠不安,局部皮肤可发生皮炎和继发感染。全身症状有胃肠激惹现象,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缺乏等,还可见焦虑不安、失眠、夜惊、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偶见蛲虫异位寄生和侵入邻近器官引起阑尾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治疗:

1.驱虫治疗:首选药物为恩波吡维铵(pyrviniumembonate,扑蛲灵),还可选用噻嘧啶、甲苯达唑等驱虫药。

2.局部用药:每晚睡前清洗肛周和会阴,局部涂擦蛲虫软膏杀虫止痒;或用噻嘧啶栓剂塞肛,连用3-5日。

预防:

1.要大力宣传蛲虫病的危害,感染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的意义等。

2.使家长、老师、保育员有充分认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勤换洗内裤、被褥。集体儿童单位要严重分铺,床位间有一定的距离。

3.衣服、玩具、食器定期消毒。可用0.5%磺溶液处理5分钟,或0.05%碘溶液处理1小时,虫卵可全部杀死。这种低浓度的碘对人体皮肤没有刺激性,是有效而又简便的消毒剂。

4.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应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若然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