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编者按年5月23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35次会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当下的中小学生面对着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的世界,常常产生道德和价值困惑,中小学德育也时常陷入困境。近年来,山东省针对青少年德育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依托特色教材,以“孝德、诚德、爱德”为篇章主题,探寻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知识讲授的有效切入点,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探索出一条“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德育新路径,为中小学德育与现代化生活相互律动增添了新动能。

从总体上看,各地中小学德育的现代化之路还有很多待啃的“硬骨头”。比如,一些学校的德育水平仍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初级阶段,一些地方的德育探索偏向以纯粹的“背诵”知识点为主,“空泛死板”成为不少学校德育难以走出的困境。

管中窥豹,山东省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现状和一些破题之举,是全国德育现状的一个缩影。对于这个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来说,深入探查其德育的现代化之路,对全国的德育现代化和“德育脱困”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也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小学德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荆山路小学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亲近国学”活动,学校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余篇经典古诗文编入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小学生亲近国学精粹,传承中华美德。

“记得住大道理,解不开人生题”

——三问中小学德育之困

半月谈记者丁锡国刘宝森魏圣曜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很多学生对数理化知识、各类公式原理烂熟于心,但面对一些基本的“人生题”却经常感觉困惑。对于我国德育的现代化之困境,不妨从三个方面去追问:德育的“两张皮”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德育改革面临哪些障碍?德育改革的现代化之路何在?

学得了数理化,答不出父母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就连穿衣服、背书包这些简单的事情,都由老人代劳。”山东淄博一所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周琳说,自己的女儿也是如此,时间久了对长辈的付出不仅熟视无睹,还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爷爷奶奶有时不帮忙做,孩子还冲老人发火”。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林建宁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对大量学生做过多次测试,结果令人吃惊:许多人不知道吃过多少妈妈的乳汁,许多人答不出撒谎的危害;近一半的受访学生不知道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姓名,超过一半的受访大学生记不准或记不全父母的生日;许多学生回答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认为空洞无味……

“一个对长辈、父母关心不够的人,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吗?一个对诚实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人,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吗?一个对自然生活规律缺少常识的人,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吗?”林建宁认为,让道德教育扎根现实生活,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亟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反思、实践、总结。

曲阜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张昭领认为,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只教知识、不重实践”的“两张皮”问题,空讲道理、空泛说教导致一些中小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不紧、扣不实。

基层教育工作者还指出,一些中小学德育课不仅流于枯燥空洞的说教,在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设定也不够科学准确,课程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在测试学生的品德水平时,完全照搬文化课出考卷的方法,以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导致品德测试简单化、形式化,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品德状况。部分学生“学得了数理化,答不出父母恩”。

“一好”顶“三好”,德育为智育让路

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有明显提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和家长更看重升学率与分数,学校德育改革的动力不足、步伐缓慢,面临着德育教师短缺、教材呆板等困境。

德育改革首先面临的一大掣肘是具备德育专长的师资人才短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曲阜市实验中学德育处主任周长忠说,之所以“传道”被放在最前面,是因为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独立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道其实就是推进德育的过程”。

曲阜市实验小学校长王利民说,一方面,德育老师人手严重不足,学校有多名学生,在职在岗的思想品德老师仅仅四五个人,其他要靠文化课老师兼任;另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文化课老师培训经常是“一锅饭”,没有把德育培训单列出来。

另一大掣肘是教材呆板。从教27年的曲阜市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班主任孔为峰说,他听过山东省内外多所学校的德育课,基本都是按照《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几本统一教材照本宣科,缺少因材施教的校本教材。

“道德教育关乎学生的品性涵养,低年级或许要背诵一些道理,但只靠背诵无法达到品德端正、知行合一。”孔为峰说,有些德育课老师曾坦言自己这门课不重要,让学生背诵教材内容敷衍了事,导致很多学生道德规范背得滚瓜烂熟,却连扫帚拖把怎么用都不会、父母的生日都不记得。

曲阜市实验中学校长张昭军认为,虽然自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始终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但学校层面德育改革推进步伐缓慢,根本原因还是动力不足,德育在不少学校随时要为智育让路、为升学让路。“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升学率关乎学校排名、教职工收入,不仅学校在意,家长更在意。”他说。

德育改革呼唤“新律动”

教育专家分析,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越来越形式化,成为一种对上负责而对下不负责的“应景之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违背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在全国尚未根本改变,德育评价体系、德育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教师的师德和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德育教学与生活游离,呆板的‘道德派发’模式导致不少地方德育效果不显、效用不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副组长、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认为,山东的德育改革现状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德育改革呼唤富有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新律动”。

一方面必须打破学校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发友介绍,我国德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痛点,在于考试制度、社会评价仍偏重文化课成绩、升学率,这种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尤其是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和家庭,“一考定终身”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也不得不“厚分薄德”。因此,提高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势在必行,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另一方面,必须统筹发挥“三大空间”的作用。德育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空间的紧密结合。专家建议,中小学可以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深挖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开设符合地方实际的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庭和学校必须在德育观念、德育举措上达成共识,有些必要的惩戒措施需争取家长认同;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对德育改革贡献力量,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德育的社会实践平台。

民间艺人王景玲(左二)在枣庄市市中区光明路小学向学生传授剪纸技艺。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充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把民间艺人请到各小学校作为第二课堂辅导员,开设面塑、戏曲、剪纸等民间艺术课,辅导学生学习民间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德育改革的“山东式突围”

半月谈记者丁锡国刘宝森魏圣曜

德育要从孩子抓起。教育文化资源大省山东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思品课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积极在部分地市试点,把“孝、诚、爱”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现代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为中小学德育脱困探索出一条“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新路径。

原点出发、价值追问

“1岁婴儿平均体重按15斤算,妈妈每天要抱宝宝20次以上;2到3岁幼儿25斤,每天抱约10次;4岁至10岁时50斤,每天要抱5次。10岁前你在妈妈怀里有多重?”

“一共斤!”数学运算后,小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妈妈的臂弯竟然承受了这么多!

“那么,回家后你会不会试着抱一抱妈妈,表达感激?”“会!”一片整齐的回答声。

这是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德育微课堂《母爱无边孝心最美》的现场。授课教师张孝荣告诉记者,一节课约15分钟,依托《文明基因·孝诚爱》德育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公共场所等情境出发,借助对道德原点的追问,既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又紧密结合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感受养育之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等课标要求。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年起,山东改革教材内容,在部分学校探索推广新德育模式,将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贯穿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空间,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从“我吃了妈妈多少乳汁”,到“这些乳汁有哪些营养成分”,再到“这些营养成分需要多少粮食转化”;从“人撒谎时为什么会脸红”,到“撒谎时心跳加快多少”,再到“撒谎分泌出的肾上腺素分子式如何写、分子量是多少”……在山东淄博、烟台、日照等地,不少幼儿园、中小学依托上述德育新情境,以“孝德、诚德、爱德”为篇章主题,探索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知识讲授的有效切入点,以求破解传统德育“空泛死板”的难题。

学生家长周琳欣喜地发现,正是这些新德育课,让她的女儿逐渐开始自己穿衣服、背书包、盛饭。“没想到女儿还主动记下了全家人的生日,有长辈过生日时,孩子会送上自己动手做的礼物。”

在蒲松龄故里淄博淄川区,“德融数理”新德育课程已全面覆盖70余所中小学、6万余名师生。淄川二中物理教师袁延昭说,在八年级物理第一章《速度》的授课时,自己把“家长步行接送孩子上学”的题目设置为当堂检测题,计算家长送学生上学走过的路程。有的同学算出奶奶从自己上学到现在接送走路近一万里的时候,不禁发出了惊叹声。“那堂课,学生明显学习劲头更足了。”

“一系列看似生活化、故事化的问题,在经过科学化、现代化解答后就变成了有价值的追问。”山东省烟台莱州市文峰中学教师崔燕说。

“德融数理”理念提出者、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林建宁认为,中小学阶段是道德教育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如何适应现代中小学生的特点,使中华传统美德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做好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

个情景教案破解“空泛死板”难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德融数理”是在总结传统青少年德育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现代青少年成长规律,以德为魂、以数理为体,实现“文”与“理”交融、“学”与“习”结合,追寻传统美德的培育与践行,探求心灵塑造与知识、技能传授的内在统一。

据林建宁介绍,所谓“德”,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人类社会文明规范。“融”指将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规范融入各学科知识点,贯穿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引领学生思想和行动。“数”指与学生生命、学习、生活相关的数据,包括自然数据、生命数据、环境数据、社会数据等。“理”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自然之理、生命之理、人伦之理、事业之理、社会之理。

据有关授课教师介绍,这一教育模式所依托的特色教材,分三个教学主题。一是“孝德”,分设知恩篇、感恩篇、报恩篇;二是“诚德”,分设诚实学习篇、重诺守信篇、遵纪守法篇;三是“爱德”,分设爱护环境篇、关爱他人篇、奉献社会篇。

烟台莱州市双语学校教师韩芳介绍说,教材有约个发人深省的情景教案,设置“由景生情-由情发问-由问寻数-由数解理-由理启智-由智成行”六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价值追问、判断和践行。

如“今生我们能见到父母多少回”案例,其呈现效果如下:孩子18岁高中毕业后,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工作,此时父母大多在45岁左右。按照父母平均寿命80岁计算,如果每年回家两次,能与父母相聚不过70次;如果每年多回家两次,见面次数增加一倍,相当于父母寿命延长了35年!

“回家账”打动了不少高中生。许多学生当场表示:下课后就给父母打电话,以后离开家也要多与父母联系。“授课老师更看重的是,这些情景教案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空泛死板的状况,吸引力、感染力大大增强,在老师完成价值追问、学生做出价值判断后,激发了道德的内生动力,促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韩芳说。

为德育脱困探索新路径

教育专家认为,与几十年前的教育环境不同,当下的中小学生面对着一个文化、价值、信息多元的世界,常常产生道德困惑、价值困惑、身份困惑。

“中小学德育改革关键是要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国家督学、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成尚荣分析指出,“德融数理”注重把道德教育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不仅让一句句古语、一个个做人的道理传承下来,还探索出德育改革“知行合一”的新路径。

淄博市淄川区教体局局长牛少健说,“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将德育融进学科教学,将情境、知识、实践教育高度融合,打通了德育与学科、社会实践之间的障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葛新斌认为,“德融数理”教育模式以“道德教育人性化”为导向,以“向上向善”为轴心,既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又注重将其与青少年的数理化教学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文以载道、以德化人、润物无声,做到了真学真信基础上的真用,彰显了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在《中小学德育》编辑部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徐向阳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数学是一把“金钥匙”: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动情的话语、热闹的场景,依靠真实具体、科学严密、亲身得出的数据,就能彰显道德、情感与实践的力量。“德融数理让德育改革闪耀出理性思维之光。”

“实际上,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皆有数、处处可编码,只不过我们日用而不知。”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唐汉卫等专家认为,借助大数据思维,以孝德、诚德、爱德为文明基因的“德融数理”新模式,为德育脱困探索出一条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现代学科有机融合的“山东式突围”之路。

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荆山路小学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亲近国学”活动,学校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余篇经典古诗文编入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小学生亲近国学精粹,传承中华美德。

德育新体系:

中国底蕴中国价值中国精神

半月谈记者丁锡国刘宝森魏圣曜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有哪些可行的路径?专家认为,现代德育新体系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内涵,既要与涵养中国底蕴、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相辅相成,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现代学科、理性思维有机融合,还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新动能。

新体系应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底蕴”

有着80多年校史的曲阜市实验小学,是山东省较早开展传统文化入课程的学校。学校利用孔子故里的人文优势,深入挖掘运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和典籍,形成“诗书启智、和乐育人”的德育模式,牢牢把握小学生蒙童之时这一最佳教育时机,培育“和乐致美”的时代新人。

曲阜市实验小学校长王利民介绍,“和乐”重在涵养和谐、快乐的做人之道,强调的是过程;“致美”则侧重完善、完美的做事之道,突出的是目标。学校把做人与做事、过程与目标紧密结合后,教师们更加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