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要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说起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不谈到儒家文化,不能不谈到周公、孔子、曾子、颜子、子思、孟子等古代先贤,这些被称为圣人的先贤,都与曲阜有关。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石、是魂,那么中华民族的根,也就是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紧紧相连。

中华民族习惯上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先祖称“三皇五帝”。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炎黄都与曲阜有关,“三皇五帝”全部与曲阜有关。不可否认,几千年来,人们对先古和史前文化的研究很多,争议也很多,几乎没有多少真正能定论的东西。古史和典籍的记载各种各样,偏差很大,许多地方均证其城其地为某一人一帝之郡望,孤立存在,既无所启,又无所承,缺乏内在联系,在古代原始文明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下,一个家族、部族相隔于千里甚至数千里之遥是不可能的。

先古时期,既无人名、亦无地名,也无族名,随着父系社会部落的迁徙和整合,不断的扩张与分离,所迁之地,均与原名相沿,兼有八千年北辛文化和五千年大汶口文化重要特征的曲阜及周围地域,所有原始始祖文化互相联系、互相印证、形成系统,唯有曲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夏、商、周、秦、汉考古文化,连续承传,从未缺环,这种由传说和考古资料证实和建立起来的完整的、系统的文化谱系,就全国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与之比肩。历史发展到大汶口文化中期,以曲阜为中心的汶泗流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率先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证据可分为两大线索:一是大汶口文化遗存提供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转变的佐证;二是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人文祖先在汶泗流域的崛起,曲阜及周围地区大量的史前遗迹、遗址,多与文献资料吻合,而且涉及到了绝大多数的史前英雄人物,这在全国来说,又是唯一聚集所有史前传说人物为一体的密集区域。传统文化的形成,必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因此,研究和探索曲阜文化现象,对于揭示史前文化发展源流、夏、商、周文化的承启关系,进一步揭示孔子思想诞生于鲁国(曲阜)的必然性,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分“三皇”和“五帝”两部分概述三皇五帝与曲阜的关系。

一、三皇:通常说法为伏羲、神农、黄帝

伏羲,传说中的史前人物,东夷族首领,凤姓,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日出东方,故又称太昊,传说他是人首蛇身,也称龙身,相传他与女娲是兄妹,后成婚创造了人,故中华民族叫“龙的传人”。伏羲又作包牺、庖羲、宓羲、伏戏、伏希、青帝等,主要功绩是创立了太极八卦、文字,渔猎和婚姻等。《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易·系辞传》疏引《帝王世纪》说:“有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牺。”《尚书·正义》亦称“包羲氏,凤姓,母曰华胥。”还有很多记载,内容差不许多,这就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伏羲的母亲叫华胥氏,二是诞生于一个叫雷泽的地方,三是凤姓。大迹就是雷神之迹,即伏羲是雷神的儿子。清代王子襄在《泗志钩沉》中载:“华胥氏之国,今泗水治东五十里有华胥山,其西麓有华胥村,为汉华县故治,”古《河图》说:“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东六十里有雷泽,亦名伏泽,北有伏山,南有扶犁山,亦曰抛犁,有浮来,亦曰包来,”古代很多字互通,因转意不转,“伏”音即伏羲。现在泗水东北的大黄沟乡自古以来就有华胥村,由于村面积大,一分为四,分别叫东南西北华胥村,村依华山,即古华胥山,山环华胥水库,就是古代的华胥池,附近有伏羲庙,庙东南有女娲庙,存元代立碑《重修伏羲庙碑》,始建年代不详。其南泉林镇东有雷泽湖,现虽然干涸,,当地百姓仍然呼其雷泽湖,即古雷泽。《史记集解》引郑玄曰:“雷泽即雷夏,兖州泽,”《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淮南子·地形篇》说“雷泽有神,龙身人头,”当地出土的许多汉画像石以及后来的远古传说,都将伏羲描绘为龙身人头,这就是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的起源。《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泗志钩沉》亦考“古代当地有居龙氏之国,今泗水县治南十五里有居龙山。”《竹书记年》记载说太昊系统内有黄龙氏、黑龙氏、白龙氏、赤龙氏、潜龙氏、降龙氏等,居龙山东十五里有苍龙溪,又名青龙溪,使人感觉到远古时期伏羲太昊的确在这里有一个庞大的龙氏集团。龙就是太昊集团东夷族的图腾。

华胥山、华胥村、雷泽湖往东几十里就是曲阜,曲阜和泗水同属于汶泗流域,周代以后,泗水一直是鲁国所属。《通监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大庭即曲阜,大庭氏又是后来炎帝的另一族号,因为炎帝自陈迁于此,《郡国志》载:“神农自陈徙于此,昔大庭阪”。太昊伏羲离开曲阜(泗水)后,周围留下四个凤姓后裔国,西是任国(济宁),《济宁直隶州志》记载:“任,青帝之墟”,青帝即伏羲的一个分支。曲阜(泗水)周围的邹城、微山一带,有着大量的伏羲、女娲遗迹和传说,邹城有东凫山、西凫山、亦称伏山,即伏羲之山,《兖州府志》记载:“其上有伏羲庙,庙前双柏可数千年物”。凫山及附近有三座伏羲庙,庙虽不存,遗迹十分古老,山上有八卦台,女娲炼石台,邹城的峄山,传为女娲补天遗留之石形成。传说伏羲和女娲为兄妹,想结为夫妻,又觉尴尬,便向上天祈祷:若两山云烟聚拢便结为夫妻,两山云烟聚拢了,女娲又提出条件:滚磨成亲,两扇从两山下来的石磨果然合在一起,凫山的一峰就叫老磨台山,古代石磨即有龙的含义,龙粮、龙面、二月二龙抬头、老磨台山当地百姓又称老龙台。老磨台山东就是凤凰山,山上也有伏羲庙,附近微山县两城(古称山阳高平)也有伏羲庙、女娲陵等许多伏羲的传说和遗迹,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太昊“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东。”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女娲陵在古任城东南39里”,即现微山两城的伏羲庙和女娲陵。宋熙宁十年(年)出土的一块石碑中记载:“鱼台新兴里有伏羲陵,陵上有庙”,鱼台即现在的鱼台县,属于济宁下辖县。明朝万历年间的《兖州府志》记载:“曲阜城内有伏羲庙,”曲阜《阙里志》:“伏羲庙在曲阜城内东北隅,今为三皇庙。”《路史》记载:“曲阜为太昊之墟,又号曰春皇。太昊氏其王于东方也”。伏羲的另外三个凤姓后裔国为须句(两山县北与东平县交界处)、宿(东平南部)、颛臾(泗水以东的蒙山以南),这四个伏羲凤姓后裔国全部在曲阜(泗水)周围不远。无论太昊和少昊,昊即太阳,太阳日出东方,太昊和少昊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夷族首领,而东夷族最初的活动区域即山东东部。近代史学泰斗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运用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训诂学、地名学、考古学等,从各方面严密考证,伏羲太昊(女娲)源于汶泗流域的曲阜、泗水。

炎帝:炎帝为传说和典籍记载中的“三皇”之一,由于炎帝发明农耕、历法、医药等,又被称为神农氏,由于其诞生或者活动区域也被称为烈山氏、连山氏、厉山氏、大庭氏等。从文献资料分析,炎帝活动的区域范围较大。《史记·索引·补遗·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神农氏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厉山氏。”《帝王世纪》中记载:“炎帝都于陈,又徙鲁”,陈是河南淮阳,鲁即山东曲阜。《春秋命历序》:“炎帝号大庭氏。”《通记》:“大庭为炎帝之号,鲁有大庭之库在曲阜。”《后汉书》载:“鲁县有牛首亭”,因为传说炎帝出生时为牛首人身,故以牛首亭纪念炎帝。清修《阙里志》载:“神农祠在鲁城归德门外,今村名为犁铧店,神农试耕之处,汉代有坊曰粒食之源,炎帝居大庭”。《寰宇记》载:“曲阜,炎帝之墟,故多神农之迹”。

《晋书》:“神农都陈,又营曲阜。”关于炎帝生地,一说是陕西骊山,一说是湖北随州烈山,各有史籍记载和遗迹证明。清代史学家王子襄通过对泗水人名、地名和传说考证,在《泗志钩沉》中说到自己的观点:“伏羲庙残碑有‘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又神农、黄帝,史皆以为少典子,皋陶(曲阜人)亦娶于少典氏,神农生于历山,都于曲阜,黄帝生于寿丘,育于姬水,‘姬‘亦作于‘洍’’’’即‘泗’。皋陶偃人,偃通奄,则少典为国,包有历山、曲阜、寿丘、姬水之地,而与偃(奄,即古奄国)临近,曰东迁颛臾,则未迁之前,今(泗水)县境实在少典邦域之中矣”,根据王子襄先生的考证,伏羲太昊、女娲源起于泗水华胥山、华胥湖和华胥村,而炎帝和黄帝同为少典之子,关系十分紧密,同出于这个被称为少典邦域就是解释的通了。《周易·系辞下》说:‘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看来伏羲与炎帝有一定的承袭关系,炎帝是继太昊伏羲而作的,古籍之中太昊和炎帝都在河南的陈为都,而又都在曲阜为都,这样就容易解释的通了。

黄帝:黄帝又称轩辕黄帝,是继炎帝后或与炎帝基本同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为三皇之一。关于黄帝的传说,散见于先秦诸子及其以后的多种典籍。关于黄帝的诞生地,一说黄帝生于曲阜寿丘,一说河南新郑,一说甘肃天水,如果从考古资料、互相印证,黄帝生于曲阜寿丘具有更加可信的程度。《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为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索引》曰:“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帝王世纪》:“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曰轩辕丘。”《周易·正义》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娶炎帝母家有蹻氏之女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宋书·符瑞志》记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于寿丘,按: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乃黄帝所生之地。”《兖州府志·古迹志》载:“寿丘,《路史》:‘在曲阜东六里‘’’”;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更以大量的史籍印证、地名、人名考证,从各个方面印证黄帝的生地就是曲阜寿丘,由于文字过于繁多,就不再重复引证。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二十年刻本《兖州府志·沿革志》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以轩辕降于延恩殿,谓曲阜有寿丘,改名轩辕,属袭庆府。”《曲阜县志·古迹》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闰十月,宋真宗以始祖黄帝生于寿丘之故,下诏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并徙治所于寿丘。诏建景灵宫于寿丘,以奉祀黄帝。”根据元代至正十年周伯琦《重修景灵宫记》石碑记载:“帝建宫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殿祠其配曰圣母。越四年而宫成,总千百二十楹,其崇宏壮丽无比。”又进一步详细记载:”琢玉石为像龛于中殿,以表尊严,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命学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领之。大碑四通,谚云:‘万人愁’者是也,其中两碑广二十三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三尺,阔半之,厚四尺,龟趺十有八尺。另两碑广二十有四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八尺,阔十有六尺,厚四尺,龟趺十有九尺,无文字,意者未成而金兵至也。陵曰寿陵”。现在,黄帝诞生地寿丘景灵宫遗址仍立有巨碑两座,高约18米,宽3·76米,厚1·2米,,重约吨,可算中国独立石碑之冠,周围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下,稍有动土,地基石块砖瓦便大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宫廷皇帝在确定一案之前,需做大量论证,否则具体负责之人便有欺君之罪而被斩杀,甚至被灭九族,此案确定必须事实清楚,而宋代的国都就是在距离新郑不远的开封,当时为什么舍近求远,把轩辕黄帝的生地确定为远在八百里之外的曲阜,并兴巨资建设了占地余亩、有房间的景灵宫,还把曲阜之名改为仙源,把县治也迁到寿丘,现在曲阜以东的旧县就是当年的仙源县城。

二、五帝:通常说法为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少昊:五帝之一,又称金天氏,名挚,字青阳,一曰玄嚣,传为轩辕黄帝的第二子,其兄为昌意,已姓。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延伏羲之故,故称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生产力,同时还正度量,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以鸟为图腾。《帝王世纪》载:“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崩葬云阳。”穷桑、大庭、寿丘几个古地名都在曲阜,古代桑田基本上都在曲阜,穷桑即以产桑为名。《世本》和《春秋纬》都说青阳就是少昊,黄帝之子。《史记·周本纪·集解》载:“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尚书·正义》:“少昊金天氏,名挚,字青阳,一曰玄嚣,已姓,黄帝之子,母曰女节,以金德王,五帝最先。”曲阜城北的石门山,古称云门山、云云山,山南有山叫黄山,有黄土崖即古禅台,现在有古村叫桑庄,《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为得名”,《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说:“黄帝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如果将大汶口文化遗址、大庭、寿丘、云阳、云云山、穷桑、黄山、黄土崖、古禅台等都联系起来,曲阜以北的石门山亦是黄帝、炎帝、少昊等帝王重点活动的区域。少昊死后葬在云阳山,即现在黄帝诞生地寿丘祭坛之后,后人所建少昊陵以纪念。少昊陵墓以南的金字塔式祭坛,原来一度被有意误认为少昊陵墓,其实是纪念轩辕黄帝的祭坛,祭坛以北的大土台为少昊陵墓。关于少昊的古史记载大同小异,基本没有争议。通过对没有争议的少昊的记载,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轩辕黄帝诞生在曲阜的说法。

颛顼:五帝之一,排在少昊之后的帝王,属于轩辕黄帝世系。《帝王世纪》载:“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有大豁,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世纪·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世本·帝系》载:“少昊与颛顼为叔侄”。《初学记》:“颛顼二十登帝位,承少昊金宫之政,以水德宝历。”《吕氏春秋》记载:“帝颛顼生在若水,实处穷桑(曲阜),乃登为帝。”清修《阙里志》记载:“颛顼祠在曲阜城外东北,今为玄帝庙,为古颛顼祠。考颛顼城在曲阜东南山中。”清代史学家王子襄在《泗志钩沉》中考证:“泗水境内有姑幕氏之国,颛顼封其庶子穷蝉于姑幕,徙封少典于颛臾。而以故地益姑幕”。由“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穷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登帝位”、“承少昊金宫之政”、“徙都帝丘”、“卫,颛顼之墟也”,基本勾勒出颛顼一生的活动路线,同时也证实了汶泗流域父系社会氏族向中原及其它流域扩展的过程。几千年以来,中国就流传一句古语:“人往高处走”,其实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从汶泗流域不断向中原、黄土高原不断迁徙征战扩展的过程。颛顼是三皇五帝中承上启下,并开始由父系文明向国家文明转变的重要时期,标志着东夷文化由东方、北方逐渐向西方和南方扩大,《史记·楚世家》说:“颛顼,楚之先。”《史记·秦本纪》又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

帝喾:按照《史记》世系排列,颛顼之后为帝喾。《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蹻极,蹻极父曰玄嚣(少昊),玄嚣父曰黄帝。高辛于颛顼族子。”《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帝喾高辛,姬姓,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帝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帝喾首先出现于《国语·鲁语》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祖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商人之祖出自少昊祖系,那么帝喾为商之祖,也就是少昊之后。《五帝本纪》中说:“高辛于颛顼为族子”与《山海经·大漠东经》:“少昊孺帝颛顼”相比较来分析,前者言帝喾是颛顼之族子,后者言颛顼是为少昊的孺养之子,《尚书正义》记载:“高辛帝喾为黄帝曾孙,玄嚣(少昊)孙,”《史记索隐》说:“玄嚣青阳是为少昊,”帝喾就是少昊的孙子,再从帝喾尚鸟上分析,少昊族的图腾是鸟,就不难解释了。根据诸多史籍记载,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王朝之祖,均源于少昊族系。帝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山东父系居民向中原和再向西扩展以后,其后人追认祖先的心态。

尧:是出现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帝王,开创禅让制,设立诽谤木,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与舜基本同时期,尧舜以后为禹,禹接下去就是夏。尧,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又称唐尧,相传为帝喾之子。尧的踪迹比较广泛,有关地名记载也比较多,如《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案“《皇览》曰尧冢在济阴城阳。”《吕氏春秋》:尧葬谷林,晋皇甫谧说谷林即城阳。《括地志》载:“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述征记》也说:“城阳县东有尧冢,亦曰尧陵,有碑是也”,史籍说的这些地名即今山东巨野西、定陶以北。尧在曲阜和曲阜周围区域亦有较多遗迹记载。《泗水县志》、《泗水地名志》均载泗水有尧山,又名无影山,“世传为尧王之坟墓”;曲阜北有石门山,上古曰云云山,山前有古墓,世传为尧王坟。此三墓的位置,其一在曲阜东域,其二在济宁西邻,其三在曲阜城北。在曲阜与兖州中间,古时候有尧祠,相传为尧王故地。《元和郡县志》记:“尧祠,在兖州瑕丘南,洙水(曲阜)之右。”《滋阳县志》说:“尧祠在县城东七里,今属曲阜县。”《滋阳乡土志》记载:“尧祠在郭家村,汉熹平四年建,宋治平元年重修。”清修《兖州府志·祠庙志》:“尧祠在城东七里。”同在兖州、曲阜活动过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尧祠的诗,宋代学士李昉有尧祠碑记,均称尧祠在兖州曲阜之间。根据文献记载,尧帝为颛顼之子,颛顼的都城由曲阜迁往濮阳,濮阳周围的陶丘、巨野、甄城等地有不少尧帝的遗迹比较合乎活动和地名常识。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这一记载比《史记》等要早很多。诸冯,山东境内有两处,一是潍坊市的诸城,一是泗水以东不远的平邑,现在仍然叫诸冯村。负夏,周代为鲁邑,汉代改为瑕丘县属山阳郡,即今曲阜西邻的兖州。鸣条,古史记载也有两处,其一是山西运城安邑镇,其二是河南长桓西南,寿丘即是轩辕黄帝生地曲阜寿丘。根据司马迁《史记》列出的帝舜世系: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勾望—桥牛—瞽叟—虞舜,黄帝、颛顼、穷蝉、勾望均与曲阜、泗水有关系,所以舜帝源于泗水可信度较高。清代史学家王子襄《泗志钩沉》考证和记载,泗水境内有历山、舜庙、舜井、诸冯、姚墟(桃墟)、雷泽等全部地名,元代《舜帝庙碑》记载:“泗邑东去封内七十里,有历山,山之左有民舍千于家,自古为集。村依山名焉,为先帝大舜耕、陶、渔之处也。”《水经注》曰:“泗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桃姚古代字相通,桃墟即姚墟。泗水北有著名制陶处“陶河滨”,就是现在的柘沟,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再以先古圣贤皋陶、伯益父子为证。《正义》引《帝王纪》:“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尧禅舜,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曲阜偃人皋陶曾经是舜的助手,奉命与禹治理水患,如果不先禹而死,舜可能就要把帝位禅让给皋陶。远古时期,先是伏羲太昊的迁徙,后来炎黄与蚩尤逐鹿中原后,父系部落又继续沿河济(黄河)向中上游迁徙,颛顼自曲阜迁徙曹濮,帝尧迁徙陶丘,随着迁徙,原有的地名也被带到当地。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均与曲阜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无论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迹的考古挖掘,还是从母系始祖文明到父系始祖文明的发展转变,还是从诸多史籍、传说、地名、人名、世系的承启吻合上,曲阜这种完整的、系统的始祖文化谱系,是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不能比拟的。

作者:孔祥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