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6/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曲阜市沿国道向南约12公里,就到了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凫村。村落形成于春秋战国,孟母三迁即由此而始。相传,当年孟母在白马河畔洗衣,见凫鸟落于水中,视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为凫村。村口路西,有一座四柱三楹三楼木牌坊,木斗拱承托歇山灰筒瓦顶,顶上装饰有五脊六兽,坊柱有石雕夹杆石保护,坊额“孟子故里”四个贴金大字显得熠熠生辉。坊南北长7.5米、东西宽2.2米、高约12米,古朴典雅,为后来重建。过牌坊向西走百多米,路北有一座筒瓦墙脊灰砖院墙的宅院,这就是孟子故宅。因殿中以孟子父母像为主,而孟子配享,故又称孟母故宅,也是孟子故里祠。孟子故宅东西23.4米、南北26米。宅院坐北朝南,古柏围绕,外围高墙,东西两进院落。院墙西南有筒瓦歇山顶门楼,门楼顶上有鸱吻、戗兽、跑兽,门楣上有四个彩绘木雕门簪,檐下悬挂一块写着“孟子故宅”的红底金边金字竖匾。门楼外是四级垂带踏跺,西侧摆放着一个石碾。相传,孟子故宅前有一个大约三亩方圆、四季不涸的池塘,古称“孟母池”,现如今池塘早已没了踪影。进入孟子故宅,大门里有一座影壁墙,旁边有一间焚纸楼。院内有五棵古柏,正殿三间,东西阔11米、南北进深6.73米,前厦后座,四梁八柱,上饰木雕斗拱。前廊下一门两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二攒,三踩单昂,上有天花,灰瓦罩顶,两山及后墙皆用砖砌。正殿内正中木雕神龛楼一座,内塑孟子父母像各一尊。左像孟父神牌刻“启圣祖邾国公神位”,塑像头戴冕旒,双手抱圭,身穿青袍,绘五彩云龙,粉红脸,双膝前曲端坐,下穿云勾鞋,像高1.32米、宽52厘米。右为孟母塑像,像前神牌刻“端范宣献夫人神位”,塑像头戴凤冠,上饰金翅凤鸟,身穿五彩龙凤霞披,下穿彩绿百褶裙,云勾鞋,粉红脸,抱圭端坐,像高1.40米、宽48厘米。两侍童位于孟子父母左右站立,东侍童子男头戴黄毡帽,身穿蓝坎肩,腰束红蓝褶围裙,足穿白底快靴,左手下垂,右手托一圆盒,粉色白脸;西侍童子女头挽发髻,身穿青绿坎肩,下穿粉红花筒裙,粉色白脸,双手捧书一卷。两侍童各身高1.23米、宽42厘米。正殿内东山墙神龛一座,内塑孟子像,高1.42米、宽72厘米。头戴冕旒,身穿蟒袍,绘五彩云龙,粉红脸,抱圭端坐。左侍童头挽发髻,身穿蓝大领袄,下穿青靴,双手托砚台一块;右侍童头挽发髻,身穿绿大领袄,足穿青靴,双手托纸卷。两侍童均高1.05米、宽42厘米。殿内西山墙神龛一座,内塑四十五代中兴祖像,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腰束玉带,足蹬青靴,拱手端坐,像高1.30米、宽40厘米。左侍童头戴黄毡帽,身穿青袄,足穿青靴,手捧文纸一卷;右侍童头挽发髻,身穿蓝袄,足下青靴。侍童均身高1.1米、宽39厘米。院内正中照壁后,砖砌焚纸楼一座。东院有更衣厅三间,坐北朝南。东屋为神厨。院内外有柏树、槐树、杨树等十三棵,明嘉靖、崇祯、清康熙、乾隆、光绪等碑五座。明李化龙谒孟母祠题诗云:“三迁辛苦傍书堂,始信慈亲有义方,一断机丝延圣绪,丈夫空自说刚肠。”此即第一迁居之地。孟子故宅西墙外,就是古白马河河道,现在已经干涸无水。河上有一座石桥,桥身由巨大的长方条石铺成。据说,现在的石桥是“文革”时期用从孟母林拉来的石碑砌成的,站在桥下,还能看到石碑上的碑文。据记载,传为当年孟母汲水处的“孟母故井”在石桥西面的路北,井深约2米,直径约1米,内壁为砖砌,井口有石盖,现在已经被圈在一家村民的院落里。村民介绍说,历史上曾多次重修井台,后来还有清光绪年间在此设立的“重修井台碑”一幢,不过早已遭到破坏,现在下落不明,但井口所覆石盖仍保存完整。凫村的孟子故里多与孟母有关。孟母教子有方,一心希望孟子可以专心学习,然其所居之处,孟子以为有趣,常常分心贪玩,故有孟母三迁之事。此事史书有所记载:“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述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凫村东有孟母林,在马鞍山下,环山而建,山林合为一体,林内松、柏、桧、楷、槲等各类古树郁郁葱葱,数以万计。整个林地占地亩,古木苍翠,浓荫蔽地,墓冢累累。除孟母和丈夫孟激的墓外,历史上孟氏子孙死后也都葬于林内,数得上我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孟子诞生地凫村历史上一直隶属邹县(现邹城市),解放后划给了曲阜管辖。邹城因为历史上就是孟子的诞生地,是名符其实的孟子故里。邹城的孟庙、孟府、孟子墓与凫村的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和孟母林原本是一个“四孟”或“五孟”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体系,现在却被人为的割裂成两个部分。孟子故里,作为孟子思想的寄托载体,更是后世缅怀和瞻仰的重要之地,需要我们更多地走进它保护它。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