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对全清年历史分作文化演变、文化自信和文化纠结三个板块进行论述。其一,就清朝兴盛衰亡的文化演变做出简要分析和简明阐述;其二,从文化史视野肯定清朝在版图、民族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功绩———阐析盛清时对万平方公里版图,尤其是对满、蒙、疆、藏、台地域,实行长期有效稳定巩固的管辖,论析清朝民族与宗教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剖析清朝文化政策的成败得失。其三,论述清朝内在的文化纠结,其主要表现是:未对八旗制度进行深入有效的改革,未对满汉权益做出根本性政策调整,未对海洋文化短板给以足够的重视。清朝之结局:于外,败在外敌海上侵入;于内,失在民族关系纠结;于心,衰在制度运转失灵———导致大清帝国的覆亡。清朝历史的殷鉴,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全球化潮流的必然。

清代的历史演变

清朝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兴、盛、衰、亡”四个时期。清朝十二帝,三帝一阶段,对应清朝兴、盛、衰、亡四个时期。关于清朝历史的起始时间,学界现有三种算法:

第一种,从天命元年(年)到宣统三年(年),共年,全清史就是清朝年兴盛衰亡的历史。

二是60年说,就是从明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起兵,到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年),共60年(—年)。

三是80年说,就是从明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年1月22日)南明永历帝被俘,“永历既获,疆圉底定”,共80年(—年)。

四是年说,就是从明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康熙二十二年(年)统一台湾,共年(—年)。

我主张是60年,因为从努尔哈赤起兵,创建八旗、建立政权,到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共60年,取得全国政权,基本稳定下来,标志清朝兴起。

盛,“康雍乾”,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合计一百三十四年(~年)。清朝经过开国六十年的兴起、奠基,进入巩固、强盛的时期。康熙朝是处在清朝历史承前启后的关节点上。康熙帝之前,清朝实际上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四代,康熙帝实际是大清帝国的第五代君主。康熙帝重大历史贡献是开启了清朝强盛的局面。

清朝强盛的主要标志是:(1)国家空前统一,(2)疆域空前广大,(3)民族空前协合,(4)文化空前融合,(5)人口空前众多,(6)经济空前发展,(7)社会空前安定,(8)万国空前来朝。

衰,“嘉道咸”,就是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嘉庆二十五年、道光三十年、咸丰十一年,合计六十六年(~年)。嘉道咸三朝清朝由盛转衰的主要标志是:嘉庆朝的民变,外有五省白莲教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内有天理教民攻入紫禁城;道光朝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侵略者第一次从海上叩开中华帝国的大门,中国第一次同外国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咸丰朝内有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外有英法联军攻入中华帝国首都北京。这些都足以表明大清帝国衰落了!

亡,“同光宣”,就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同治十三年、光绪三十四年、宣统三年,合计五十年(~年)。且这三位幼帝继位之时,同治6岁,光绪4岁,宣统3岁,一个比一个年幼,这也是大清帝国日薄西山,后继无人的哀象。其间,虽有短暂“同治中兴”,但载淳早亡、“叔嫂”不和,而昙花一现,未扭转颓势。在此期间,外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甲午海战失败,内有戊戌变法破产、辛亥革命成功———大清帝国覆亡,中华民国建立。

清朝历史也有其文化自信的一面。

清朝历史的文化自信

清朝经过开国六十年的历史积累,到康雍乾,臻于鼎盛。清朝历史的文化自信,主要标志是版图统合、民族协合、文化融合。

第一,版图统合。我国自秦始皇到宣统帝的帝制时期,共年。其中皇朝国祚满年的大一统皇朝,只有西汉(年)、唐(年)、明(年)、清(年)四个朝代。中国版图,在上述四朝中,哪朝年最大?有说汉,有说唐,有说明,也有说清。汉、唐虽大,但稳固控制、实际管辖的时间较短;明朝虽大,但对新疆、蒙古地区基本不能实行完全有效长期稳固的控制,如《明史》将《鞑靼传》和《瓦剌传》列为外国传。这并不表明鞑靼和瓦剌是属于外国,而是表征明朝不能完全对其控制。在这里,皇朝版图与中华版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将皇朝版图与中华版图加以区别。清朝的疆域,既继承元明版图,又进行实际管辖。清朝的一大贡献是将满、蒙、疆、藏、台地域,完全有效地置于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清朝盛时版图,同历代相比,列入版籍、实际控制、长期管辖、有效统治之面积为最大。康雍乾强盛时期的版图,北部自库页岛、庙街(今尼古拉耶夫斯克)、外兴安岭山脊、贝加尔湖、唐努乌梁海、铿格尔图喇等一线,东起大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西至到帕米尔高原,西南到喜马拉雅山,南达曾母暗沙群岛,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因此,就纵向来说,在上述四个大一统皇朝中清朝版图是最大的;就横向来说,在当时世界上中华版图是最大的。康熙朝时,俄国并没有完全控制西伯利亚,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诞生,大英不列颠不是“日不落帝国”,法国没有发生大革命,德意志也没有实现统一,日本更没有出现明治维新,且其国土面积都不算大。

清朝强盛时的版图,仅新疆面积就约有万平方公里,而现在英国(24.4万平方公里)、法国(55.1万平方公里)、德国(35.6万平方公里)、意大利(30.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8.3万平方公里)、西班牙(50.4万平方公里)、葡萄牙(9.2万平方公里)七国面积的总和为.1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新疆面积比今英、法、德、意、奥、西、葡七国面积之总和还要大一些。清朝,森林文化的东北满洲地域等约多万平方公里,草原文化的西北地域等约多万平方公里,高原文化的西部藏区等约多万平方公里,以上森林、草原、高原文化面积就有约多万平方公里。清朝盛时国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大统一皇朝中版图最大的,而且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

康熙时有一项文化工程,就是测量并编绘《皇舆全览图》。先在各地进行实测,按照近代方法,进行绘图,再做全省,最后整合,成为全国的地图,名《皇舆全览图》。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份经过实测绘制出来的全中国疆域地图,雍正、乾隆加以调整、订补。后来亚洲地图的基础、世界地图绘制中国部分都是以《皇舆全览图》为基础,并用铜版印刷,一直传承至今。中国今天南海那些问题,有大量的文献证据、档案证据、舆图证据、考古证据,表明那些岛屿都是中国的。清朝盛时的版图,以北京为中心,往北到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今尼古拉耶夫斯克)约公里,往南到曾母暗沙群岛也约公里,中华版图南北距离是00公里。东西的距离,仅从今江苏连云港到今新疆霍尔果斯是公里,还有其迤西一段。清朝鼎盛时期出现了一个万国来朝的局面。

版图属于国家核心利益,尺土不让,寸土必争。早在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叶赫向建州索要土地,清太祖努尔哈赤回答叶赫贝勒纳林布禄说:“土地非牛马比,岂可割裂分给?”康熙朝,清朝全权代表索额图在赴尼布楚与俄国议和代表谈判行前,康熙帝在御门听政时指示:“朕以为尼布潮(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然而,后来清朝衰落,列强枪炮威逼,道、咸、光三朝,割给俄国土地约万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失去外蒙古.65万平方公里。这些历史教训,后人应当铭记。

第二,民族协合。清朝一个巨大的文化成就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在帝制时代,清朝的民族问题之处理,可以说是皇朝历史上最好的。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继承了从周朝以来0多年民族问题的经验,满洲既是主体民族、又是少数民族,从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调整,集其大成。清朝盛时新疆面积包括:今新疆面积万平方公里,加上同治三年(年)被割去44万平方公里,再加上光绪七年(年)被割去11万平方公里,共万平方公里,但需减去今阿勒泰地区原属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约平方公里,所以其时新疆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并将其划为省,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贡献。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以纵向考察,从时间来看,非常之重要。从秦始皇到清朝,历朝兴衰分合的一个关键就是民族问题。秦朝灭亡的原因,历史教科书说是陈胜、吴广起义。这没有错。研究历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演变的原因,还要研究其原因之原因。秦始皇连接六国长城而为万里长城,命蒙恬带领三十万军队戍守长城,又派公子扶苏前去监蒙恬守长城之军,结果他自己在东巡途中死了。如果公子扶苏当时在场,胡亥就不能即位,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也就乌有;如果没有修长城等繁苛徭役,陈胜、吴广可能不会揭竿而起,即使发生,秦有蒙恬指挥的三十万正规军在咸阳附近,集中对付揭竿而起的农民,陈胜、吴广难以取胜。所以,秦朝灭亡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匈奴问题。这也应了《图书》的谶言:“亡秦者胡也!”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还是这个问题。汉高祖刘邦之平城(今山西大同境内)被围七天七夜,汉武帝刘彻派卫青、霍去病出征西域,都是因匈奴问题。唐朝之衰落,开始是突厥,后来是安禄山(胡人)攻陷长安,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就是五代十国。至于宋朝,北宋与契丹建立的辽朝,南宋与女真建立的金朝,南北对峙,半壁山河。灭了南宋的蒙古,还是民族问题。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就是明证。明朝灭亡最根本的问题,既是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也是满洲崛起———六十年的战争消耗,把它掏空、拖垮。所以,从秦始皇算起,到清朝的二千年间,中国最重要、中央政权最头疼的政治难题之一,就是处理民族问题。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以横向考察,从空间来看,非常之重要。以地理而言,举满、蒙、疆、藏、台五个地域为例。清朝盛时之疆域,满洲发祥地的东北地区,约多万平方公里;蒙古,今内蒙古万平方公里、今外蒙古.65万平方公里、共.65万平方公里,还有天山以北、唐努乌梁海地域的蒙古地区,贝加尔湖以南布里亚特蒙古地区,总数也约多万平方公里;新疆在清朝盛时版图约万平方公里;今西藏万平方公里,以上共约万平方公里。还有青海的海南、甘肃的甘南等地的藏区,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以上总面积近0万平方公里。在清代盛时,中原农耕文化核心地域约多万平方公里,满、蒙、疆、藏、台五地约0万平方公里,其他地域约万平方公里。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清代的民族问题,非同小可,极其重要!

由上可见,民族地域的管理,历史经验,值得重视。所以,中国历代,尤其是清代的民族经验值得研究。

新中国成立66年,从历史长河看,时间还不算长。清朝民族经验积累,从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年)台湾统一,花了年的时间,才把国家真正稳定下来。从康熙二十二年(年)开始,到乾隆80岁时,大致算来又是年,清朝边疆民族宗教管理经验的积累,花了近年时间。所以,新中国还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完善民族的理论、民族的政策、民族的管理、民族的协合。

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是今天应当认真研究、酌情参考的。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提供的文物和史例,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范本。总的说来,清朝处理民族关系,实行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分特点的管理,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册封、赐爵、俸禄、赏赉、联姻、编旗、朝觐、围猎、划地、年班、建寺、兴学、赈济、优恤等等。清廷颁布《蒙古律例》《回部则例》《番部则例》等,礼法并行,恩威兼施,加强了对各民族的管理。清朝管理民族工作的政策、经验,有六点值得重视、思考和借鉴。

一是重教尊俗。重视宗教信仰,尊重民族风习。在清朝,藏族、蒙古族都是全族信奉喇嘛教的,维吾尔族、回族都是全族信奉伊斯兰教的,既有久远历史,又有深厚根基。世界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宗教信仰,应当尊重,既不要盲目干预,更不要强加于人。清朝满洲信奉萨满教。清入关之后,如何对待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怎样处理其间的关系?清廷在宗教问题上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并采取了二元政策:其一,在皇宫里尊奉萨满教,如坤宁宫设萨满煮肉大锅,每天宰猪祭祀,完全是萨满教典礼;满洲贵族,在北京设堂子,按萨满教祭祀;在满洲八旗家庭,庭院东南角设立索罗杆子,进行萨满祭祀。整个满洲———从皇室到贵族再到平民,都信奉萨满教。同时,在旗人中强调“国语骑射”,保持满洲的语言、文字、骑射、服饰、宗教、习俗,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二,对其他民族,尊重其原有的宗教信仰。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是直接关联的,比如汉族信奉佛教、道教,藏族、蒙古族信奉喇嘛教,维吾尔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等等。历史表明,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帝,首要的就是重教,就是尊重其宗教信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御制文集、谕旨,表明清朝皇帝既尊崇又敬奉喇嘛教。

重教,举一个例证。孝庄太皇太后要修《龙藏经》,钱从哪里来?当时国库拮据,太皇太后用私房钱、变卖陪嫁品;不够,就跟娘家兄弟、侄子等筹集,他们捐出牛羊卖了资助;还不够,康熙帝把私房钱捐出来,后妃宫眷也捐出私房钱;仍不够,有一部分王公大臣主动捐一点,钱凑够了,书修成了,名《内府泥金写本藏文龙藏经》,简称《龙藏经》,是藏传佛教三宝之一,在僧人和信众中有崇高的地位。它每函~叶,共函,五万叶,十万面,重约50公斤。全书分为十层:一是磁青笺经叶,二是内护经板,三是外护经板,四是黄、红、绿、蓝、白五层五色经帘,五是哈达,六是黄绢经衣,七是黄布经衣,八是七彩捆经带,九是五彩捆经绳,十是保护全函的黄棉袱包。每函镶嵌宝石颗,共颗,有彩绘佛像尊。这部《龙藏经》充分体现出了皇家气派,富丽辉煌,精美极致,书籍之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世上或没有比此书更漂亮的书了。这部《龙藏经》修成之后,对西藏、蒙古影响巨大。雍正帝学过佛经,编著《御选语录》,是费了大心思的,在台湾佛光山图书馆可以看到。乾隆帝通满文、蒙古文、藏文、汉文,不是一般的懂,而是精深的通。乾隆帝更是亲自逐字逐句逐段斟酌,审定佛经满、蒙、藏文的翻译,所以乾隆帝精通佛经文义。

年我曾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特意看了达赖喇嘛坐像对面的牌位,汉字书写“大清皇帝万万岁”。这不是个简单口号,而是个政治性标志。这说明西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都是大清国的臣民,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完全属于清朝。清朝满洲信奉萨满教,但是也尊重别人的宗教,藏族、蒙古族的喇嘛教也好,维吾尔族、回族的伊斯兰教也好,汉族的佛教、道教也好,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一点,值得体察,认真反思。

尊俗,就是尊重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如伊斯兰教,雍正帝时,署安徽按察使鲁国华,上奏说伊斯兰教戴白帽、做礼拜、还把斋,请“严行禁革”。雍正帝御批:“回民之在中国,其来已久。伊既为国家编氓,即皆为国家赤子也。朕临御天下,一视同仁,岂忍令回民独处德化之外?……至回民之自为一教,乃其先代相沿之土俗,亦犹中国之大,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各异,其来久矣。历观前代,亦未通行禁约,强其画一也。”雍正帝藉以鲁国华此奏,“欲惑乱国政,著将鲁国华交部严加议处。”但在此前,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占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尊重汉族习俗,强力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历史乱象,演出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历史悲剧,留下无穷的后患。不仅在民国,而且在当代,提及此事,民众之情,溢于言表。

二是多元管理。清朝盛时,民族管理,不一刀切,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清朝十八个省所辖府、州、县归中央政府直接治理。这是清朝最主要、最基本的行政区。但是,在边疆民族地区或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则由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既统一,又多元,因为“一个国家实行多种体制制度,有益于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治理和疆域的稳定,有益于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落实,它的前提是承认、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与习惯,这是它的历史意义之所在。”有清一代,于民族地区的管辖,如满、蒙、疆、藏、台等地域的管理,列举史例,分析如下。于满洲等地区,东北地区是满洲的崛兴之地,实行军府、八旗、民政、部落等多元管理制。如盛京,既有将军、副都统、协领的军事驻防系统,又在部分地区有府、州、县、厅等民事管理系统。吉林、黑龙江则不设州、县,由将军下辖的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兼管民事。在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以及库页岛等地区,实行部落酋长、族长、姓长、屯长制。光绪三十三年(年),分别设奉天、吉林、黑龙江省,行政区划与内地统一。

于蒙古地区,漠南蒙古(内蒙古)四十九旗,其东部如科尔沁等部,分别编入八旗蒙古,实行八旗制,管理如同八旗满洲;其西部如“六盟”地区,多实行盟旗制,由理藩院直接管辖。漠南蒙古(内蒙古)的察哈尔部,编为八旗,黄红白蓝,各分正镶,进行管理。喀尔喀蒙古(外蒙古)设立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维护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各部的安定。实行扎萨克制,盟长、旗扎萨克由皇帝任命,直属于理藩院。厄鲁特(卫拉特)蒙古(西蒙古),另行管理,详见下文。

于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下辖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协办大臣、领队大臣等,但又实行多元体制:有北疆伊犁地区八旗制(如满洲营、锡伯营、索伦营、厄鲁特营和察哈尔营);有厄鲁特蒙古(西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和扎萨克制;有混合地区的军府制;有东疆巴里坤等地区的府厅州县制;有南疆地区的伯克制,任命维吾尔族大小首领为伯克(官名),不能世袭,政教分离,“各率其属,不相兼并”,各地伯克的任职,分别照例回避;并制定《回疆条例》。到清光绪十年(年),清廷颁布谕旨,设立新疆省,授刘锦棠为第一任新疆巡抚。从此,实现了天山南北行政体制的画一,也实现了新疆同内地省份行政体制的画一。

于西藏地区,在前藏(卫)、后藏(藏)、康(喀木)、拉里(喇里)等地区的管理,既一元,又区别。如前藏册封达赖喇嘛、后藏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共同管理:凡涉外事、活佛转世等由驻藏大臣报朝廷决策;其内部事务实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为政教首领的政教合一制,驻藏大臣不加干涉前藏和后藏的相关事务,管理有所区别。

于台湾地区,对台湾实行府县制,但对“生番”和“熟番”区别对待,如对“熟番”设土官,由朝廷任命。光绪十一年(年)九月,正式建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于青海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区别管理:青海厄鲁特蒙古等二十九旗,与内蒙古的盟旗制相同;玉树等四十土司,与西南土司制大体相同。

于西南地区,对云、贵、川、湘西等民族地区也不一样,用土司制和流官制两种办法:有的实行土司制,有的实行流官制。

总之,清朝对边疆民族实行统一多元的管理,包括八旗制、府县制、军府制、盟旗制、扎萨克制、政教合一制、伯克制、流官制、土司制、土官制、部落制等,至少有11种管理形式。这种多元管理体制的根本因素在于,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加以文化损益———因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地域、习俗的不同,而实行的管理体制也不同。在清代,一个满洲,不同管理;一个蒙古,区别对待;一个新疆,多元管辖;一个西藏,也有区别。蒙古的漠南蒙古(内蒙古)、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厄鲁特蒙古(西蒙古)管理不一样,就是漠南蒙古(内蒙古)的东部与西部、东部的各部也不完全一样,新疆的蒙古又不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辩证法的灵魂。对待民族地区管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一刀切,忌单一化,这样才有利于民族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三是借力平衡。如西藏的前藏和后藏,新疆的南疆和北疆,蒙古的漠南蒙古(内蒙古)、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和厄鲁特蒙古(西蒙古)等,都是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管理。在满、蒙、疆、藏四个区域,清廷怎么去平衡利益?西藏有问题了,借助蒙古和维吾尔来平衡;维吾尔有问题了,这边是藏,那边是蒙,互相制约,控制平衡;蒙古有问题了,用藏、维、蒙(其他部)来平衡;喀尔喀蒙古的四个部中一个部有问题了,用其他三个部去平衡,总体上保持一个地域权力与利益的平衡,也保持此地域与彼地域之间的平衡。蒙古更是如此。漠南蒙古(内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外蒙古)要保持一个平衡,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是三个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后析置赛因诺颜部),三四个部之间,不采取一部独大的办法,如土谢图汗部过大而分其为两个部,并用另几个部去平衡。那么,新疆的厄鲁特蒙古(西蒙古)和喀尔喀(外蒙古)之间又不平衡了,就在彼此间,再进行平衡。朝廷职责是调动各个方面力量、运用相关策略,保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部门之间权力与利益的平衡。不平衡的地方要力求平衡,朝廷在必要时,派出八旗军队,平息地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四是分枝直属。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先有三个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雍正三年(年),从土谢图汗部中析分出赛因诺颜部,成为四个部,“喀尔喀有四部,自此始”。在其四部之间,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隶中央。明朝治理东北女真族的策略是“分其枝,离其势,各自雄长,不相统属”,清朝治理蒙古也借鉴了这条经验,又加以变通。这样做有利于分别管理,有利于各部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

五是恩待“双首”。就是施恩善待政、教的首领。有句俗话叫“头头抓,抓头头”。当时,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是“头头抓、抓头头”,皇帝亲自抓,让大头头再去抓小头头。蒙古、新疆、西藏历史上问题太复杂了,康熙、雍正、乾隆诸帝怎么解决?于喇嘛教四大活佛: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既恩待,又善处:其一,前藏达赖喇嘛。通过各个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处理好中央与达赖喇嘛的关系,通过达赖喇嘛,还有驻藏大臣、驻军等其他元素,来处理西藏的问题,保持西藏的稳定。其二,后藏班禅额尔德尼。乾隆帝对六世班禅到避暑山庄给自己70岁生日祝釐之重视,是因为通过处理和六世班禅的关系———一块念经、一起修行,三天三夜,促膝探讨,既谈佛经,又谈管理,促使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心悦诚服地归附清朝,维护一片国土,保护一方平安。其三,章嘉呼图克图。青海地区(包括海南、甘南地区)等的活佛首领就是章嘉呼图克图。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是亦君亦臣、亦师亦友、亦僧亦俗的关系,正式朝觐时朕是君王、尔是臣工,私下里章嘉呼图克图是乾隆帝的禅师,教他佛法、佛典,又是师友,喝茶、作诗,关系非同一般。乾隆帝给章嘉呼图克图以奏事权,使其成为参议、顾问。通过章嘉呼图克图控制、管理青海、海南、甘南等藏区,及内蒙古等。善用别人智慧,化为自己智慧,这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处。其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关系到解决喀尔喀蒙古四部之间的问题。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受笼络了,就有利于解决喀尔喀蒙古问题。

清朝用了很大的精力、财力、物力、时间和智慧,来处理皇帝与四大活佛的关系,这四大活佛就是抓头头,抓住了,基本上或有助于稳定前藏、后藏、青海、喀尔喀蒙古、内蒙古的问题。抓几大活佛、几大首领就是抓头头,再依靠几大活佛、几大首领这些“头头”去抓下面。牵牛不去牵牛鼻子,而去牵牛尾巴,这不是高明的办法。总之,清帝对各地民族行政首领,也是一个首领、一个首领地做工作。清廷处理民族首领的关系,从下面康熙帝对蒙古土谢图汗“棋看四步”的事例中可见一斑。

六是棋看四步。举一个史例。当时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有三个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三个部之间闹矛盾,其中扎萨克图汗将车臣汗部之汗杀了,两部战争,一触即发。康熙帝没有采取谁正义支持谁的做法,而是把三部首领请到内蒙古多伦诺尔(今多伦)会盟。康熙帝带领理藩院尚书等官员、八旗官兵前去赴盟。康熙帝跟扎萨克图汗说,你把车臣汗部首领杀了,对吗?扎萨克图汗说我不对。康熙帝说你写个《认罪书》,我会妥善处理的。扎萨克图汗书写的《认罪书》既诚恳,又认真。康熙帝看了后,给被杀车臣汗部首领之弟阅,他觉得虽写得诚恳,但人被杀了,写个检讨怎能了事,要赔偿。康熙帝说,我赐封你继承你兄长的汗位,还给你赏赐。他自然高兴,气也就消了。之前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细致,然后大家坐在一块盟会。在会上,扎萨克图汗部首领先念检讨书,言辞诚恳,双方和解。接着就宴会喝酒,封赐颁赏,文艺表演,骑马射箭。康熙帝亲自骑射,九射九中,威武风采。康熙帝让各王骑射,那些蒙古王多年不打仗了,吃得肥胖,扶着上马,几王骑射都一箭没中,惭愧地给康熙帝叩头。而后是八旗军大检阅,阵容整齐,气势昂扬。通过多伦会盟,喀尔喀蒙古诸部都诚心诚意地归附清朝,一直到清朝结束,喀尔喀蒙古没闹独立。从此,喀尔喀蒙古和平相处一百五十年,和平安定,牧民高兴。

“棋看四步”是说康熙帝颇有远见,在选择政教“双首”时,不是看一步、两步,而是看三步、四步。他认为喀尔喀蒙古三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关键是位置居中、实力最强的土谢图汗部。为此,着手解决喀尔喀蒙古三部政教首领事宜,既要解决该部汗位传承,又要解决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康熙帝在会盟时看到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年老,他的儿子噶勒丹多尔济岁数较大,便着眼培养他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再寄望于其重孙子。这就是四代!怎么培养呢?康熙帝把自己亲生女儿四公主(恪靖公主),下嫁给察珲多尔济汗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时额驸16岁、公主13岁。公主府建在今呼和浩特(今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址),这是清朝仅存一座完整的公主府。后察珲多尔济病逝,其子噶勒丹多尔济也病逝,孙子敦多布多尔济继承汗位。敦多布多尔济是康熙帝的额驸。这位额驸的儿子后来做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由是,土谢图汗是康熙帝的额驸,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则是康熙帝的外孙,政和教巧妙地黏合在一起。康熙帝棋看四步,即爷爷、儿子、孙子、重孙四代。其时,在喀尔喀蒙古,康熙帝的政治布局:一个是土谢图汗部的行政首领,一个是喀尔喀蒙古的宗教首领,将其政、教两个首领选定抓住,就在总体上稳定了喀尔喀蒙古的大局,并影响到新疆和西藏的军政大局。

此外,清廷,特别是康雍乾三帝,在抚绥民族地区之时,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个别分裂分子,勾结境外势力,挑起武装叛乱,扰害社会安定,破坏居民生存,则先行招抚,继之以武力,措施果断,加以平定,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部民生计。

总之,中国二千年来帝制时代没有解决的匈奴、突厥、蒙古难题,在清朝得到解决。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民谚说:“明修长城清修庙。”在清朝,由原来长城是防御蒙古的,变为以蒙古作为中国北部防御外来侵略的长城。可以说,从秦始皇以降两千多年没有解决的匈奴、蒙古问题,清朝解决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功绩,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表明,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原皇朝最伤脑筋、最为头痛的一道难题。近千年来,唐玄宗的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发生“安史之乱”。唐朝虽然将变乱平息,却从此一蹶不振,后裂变为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相继出现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大宋皇朝始终是半壁山河,而没有金瓯一统。元朝灭亡金和南宋统一天下之后,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被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所推翻。明朝又是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最后取代明朝。清朝虽然满洲同其他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较好,但同汉族的关系没有处理妥帖,重满抑汉、地域封禁、旗民隔离、分城居住等举措,凸显民族问题,最终被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所推翻。历史启示:中国民族问题是国家与民族兴衰分合的一大枢机。

第三,文化融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印度文明中断了,古埃及文明中断了,古巴比伦文明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从甲骨文到现在没间断过,一直延续下来。我们国内保存的公藏古籍善本就达万册,为全世界古籍最丰富、最繁多、最系统、最完整的国家。中国编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年到现在,近三千年不间断,全世界只有中国。

清朝建立,满洲入关,成为主体民族,其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对待其他文化采取什么政策?清廷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完全满化,排斥儒家文化。强调“国语骑射”即满语满文、骑马射箭唯一、独大,排斥、限制其他文化。如果他们一代不行两代,两代不行三代,三代不行四代,这样会产生严重的文化断裂。第二种选择是,完全汉化,放弃“国语骑射”。这样做的结果是满洲文化完全被溶化,满洲八旗丧失森林文化渔猎民族的进取锐气,就难以出现后来疆域大一统的康雍乾强盛局面。第三种选择是,实行“一主多元”的文化政策,就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融合。满洲的语言是满语,文字是满文。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的汉语不是一个语系。清朝规定:官方语言文字是满语满文、汉语汉文。在其他民族聚居地区,还兼行以该民族的语言或文字。

首先,清朝从努尔哈赤就开始了满汉文化融合的过程。努尔哈赤的师傅是浙江绍兴汉人龚正陆,用汉文起草文书,别人再翻译成蒙古文。努尔哈赤让这个汉人老师给他的儿子们教汉语。努尔哈赤创制满文,是满、蒙、汉文化融合的一大贡献。皇太极就更明确了,皇子既要学满语满文,又要学汉语汉文。开始举行科举考试,凡是汉人儒生给八旗贝勒家为奴的,一律可以参加考试,合格者给官做。皇太极规定,考取的汉人,再给该贝勒家补上一人。这样考取了一批秀才、举人,后来又考进士,成立了内秘书院(翰林院)。

其次,清入关之后加快了文化融合的进程。范文程给睿亲王多尔衮上书:“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多尔衮采纳,实行科举考试。康熙时开博学弘词科,山西傅山(字青主)很有名望,不来应试,抬着他来,抬到大清门前,躺在地上不走。后来送回去,给他一个官员待遇,让他有饭吃、有尊严。康熙帝开始自己带头读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去曲阜祭孔,去绍兴祭大禹。

康熙帝祭孔不只是个仪式、是个姿态,而是国家政策的转变,所以他写了“万世师表”匾,全国、全世界孔庙里面的“万世师表”匾都是康熙帝御笔。在台湾台南、台北的孔庙一律悬挂康熙帝的御匾。

满族比较虚心地吸纳了汉族文化,自己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提升,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经验。康熙帝有虚心学习、勤奋读书的习惯,使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没有在清朝中断。应当说,康熙朝在这个文化融合问题上,决策正确,执行有力。康熙大帝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满汉文化融合问题上算是英明!

再次,清朝文化融合的文化工程。康熙帝及其以后诸帝,汉文化修养都不错。康熙帝写诗首,乾隆帝写诗40多首。尽管诗的水平不算太高,人人能记住的诗几乎一首也没有,但表明其是融合满汉文化的。有人认为乾隆帝的诗是别人代笔的。最近在故宫博物院仓库里,发现乾隆帝诗作的朱笔手稿若干箱。

这说明乾隆御制诗是他亲力亲为的。清朝巨大的文化工程《全唐诗》卷,《全唐文》0卷,《古今图书集成》00卷,《四库全书》00余卷,《皇舆全览图》《十三经刻石》等都是中华文化融合的实证。

复次,清朝对汉、蒙、藏、维、回等族的语言文字、民族文化,一律尊重。乾隆时纂修了《五体清文鉴》、《满文大藏经》等都是例证。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在清朝不仅没有中断,而且吸收国内各族、域外多国的文化营养———农耕文化的仁义智略、草原文化的博大高远、森林文化的勇敢进取、高原文化的吃苦耐劳等,出现中华文明大融合的新时期,从而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

清朝历史的文化纠结

清朝由兴起到覆亡年的历史,有些什么文化纠结,值得后人思考和鉴戒呢?清朝值得鉴戒的文化症结很多,择其要,举三点。

第一,八旗制度,虽是创造,但不改革,终成顽疾。清朝能够取代明朝,又能够巩固统治,主要原因,列举三条:一是八旗制度,二是满蒙联盟,三是文化融合。在这里简析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前世未有,后世也无。八旗制度是亦兵亦猎、且耕且战的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制度。八旗制度创立于战争时期,适合于战争需要。清朝在全国确立统治后,如何使八旗制度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并具有可持续性,既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又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八旗制度像一把双刃剑———清朝兴也八旗,清朝亡也八旗。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说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这个基因主要是八旗制度。清朝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倡廉反贪、处理大案,做了许多工作,也颇有成效,但对八旗制度的弊端———如定旗分、定土地、定钱粮、定世袭,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等,坚持“首崇满洲”的祖制,没有进行大胆切实的改革,以至于积重难返,终成顽疾,结果异化八旗子弟,出现大清覆亡悲剧。

第二,民族协和,卓有成效,也有问题,后成死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对汉族君主来说,主要是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少数民族君主来说,主要是处理同汉族的关系。清朝的民族问题,一方面是满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满族同汉族的关系,前者虽有成效(也有问题),后者却有问题(也有成效)———“按下葫芦,浮起了瓢”。清朝的民族问题,关键在于处理满汉关系,特别是清朝在对待汉族问题上,没有处理好。诸如“首崇满洲”、地域封禁、旗民分居、优待八旗等,都逐渐加剧了民族矛盾。以清廷核心人员组成来说,我做过统计,康熙朝有一段时间大学士全是满人,汉人一个没有;满人里全属上三旗、下五旗的一个也没有;领侍卫内大臣六人,全属满洲上三旗,处理满汉关系没有摆平。后来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大体上说,三人时满洲人占其二,五人时满洲人占其三,七人时满洲人占其四,九人时满洲人占其五,且首辅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都是满洲人。有清一代,皇帝之下,位最高、权最重的“五大臣”———首辅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全是满洲人。最后,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号召,在民族问题上大做文章,把清朝推翻了。

第三,海洋文化,是条短板,大清之败,败在海上。中国帝制时代,有五种基本经济文化类型,即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及岛屿海洋文化,其发展并不平衡。农耕、草原、森林三种文化,都或长或短地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高原文化只建立过地区性政权(如南诏、吐蕃),海洋文化则连区域性政权也没有建立过。中国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文化的执政集团,都缺乏海洋文化的基因。他们既不懂、也不重视海洋文化。近世以来,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甲午海战、日军侵华,都是从海上打来的,中国力不能敌,结果吃了大亏。研究清史、近代史的学者,多从清朝统治腐败等方面去找原因,这是对的,但不全面。我们或可变换一下视角,从文化上去探究原因。康熙帝晚年说过:“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他告诫:“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康熙帝的预见很可贵,但遗憾的是他既没有在理论上、制度上做出创新思考,也没有在政策上、措施上做出具体安排。有人惋惜地说:如果康熙帝再往前走一步,像彼得大帝一样,中国就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康熙帝不可能在海洋文化的路上再往前走,因为历史时代的局限,更因为海洋文化基因的缺失,决定了他迈不出走向海洋文化这一步。

其实,中国古代历朝的执政君主,都缺乏海洋文化的基因。以元、明、清三朝为例。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八年(年)派右丞范文虎等统帅10万大军,不识风候,乘船航海,进攻日本。八月初一日,遭遇飓风,暴风破舟。“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明朝君主也缺乏海洋文化基因。有人以郑和为例作反证。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然而,郑和下西洋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宣扬大明皇威,为进口香料等物品,而不是打通海道,进行贸易,建立基地,御守海权。清朝君主更缺乏海洋文化基因,既没有海洋意识,也没有海权观念。清朝盛时东北地区有三个出海口,即黑龙江入海口、图们江入海口、鸭绿江入海口,后来全都丢了。到了民国时期,虽建立海军,但不够强大,无法在海上同日本侵略军相抗衡。著名的淞沪决战,本来国民军占优势,但日军从海上增援,在杭州湾登陆,海陆夹攻,国民军失利。淞沪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军队还是输在海上。

人类历史开始了在天上和海上开拓与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短板的启示是:发展海洋文化,建立强大海军,建设海上强国,制定海洋方略,这既是中国历史的教训,又是清朝历史的殷鉴,也是中华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奔腾的潮流。

本文原载于《辽宁大学学报》年第6期。

Hello,伙伴们长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