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起寒气,我们前去拜访的路上却随处可见夹书而行的学生,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赶去读书。在这个学风浓厚的校园里,学而不厌已然渗入每个同学的灵魂,这更离不开师者春风化雨的栽培,周正宇教授正是这样一个摆渡人。 -?- 青葱年华,且勤且艰,只争朝夕 在周老师家的窗台上,静静摆放着一盆绿萝。她的绿色跳动着勃勃的生机,为朴素的客厅平添了一份新意。 听着老师给我们从十六岁讲起,大家陷入了沉思。十六岁,想想我们十六岁的时候,在哪里,在干什么呢?那时的我们大概是在上高中,大部分还在父母的保护下,懵懵懂懂地经营自己的世界,想着未来,想着看似遥远的高考。然而,那时候的周老读完初中,便不远千里进入山东大学就读。没有高中三年的积累,不论是年龄还是知识,大学这个地方,都给他带来了太多冒险。为了追赶其他同学的步伐,为了把自己塑造得更好,周老在大学中体验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像周老自述中说的那样:“我的大学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教室、宿舍、自习教室,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每天几乎都12点左右休息”。凭着这股执念,周老总能在期终的考试中名列前三,由此足见周老心志之坚。在最好的年华里选择了奋斗,就是选择了与成功同行,这条路周老走得踏实而坚定。 -?- 粗砺岁月,筚路蓝缕,无悔青春 求学的时光倏忽已过,周老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但因60年代那场浩劫,最终周老来到了当时还是“曲阜师范学院”的曲师大。既来之则安之,他的一生从此便与曲师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看来又是何等幸事。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条件确实艰苦,当时校里分配给我了一个八九平米的房子,但是家里没有供水,要用水的话得去外面接…”作为曲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物质条件的匮乏并未使他沮丧。克服了生活的种种不易,工作上的困难便接踵而至,周老接着说:“当时化学系,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物理化学实验都没有开设过,但实验又是非常重要,当时的师资力量也稀缺,于是我就和另一个山大毕业的李道生老师一起筹办物理化学实验室。记得当时一个华南工学院的老师说,‘物理化学实验最多只能作一个实验’,毕竟当时的环境太艰难,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共开设了27个实验。年,我送走了我们的第一批化学本科生。”说到这,周老笑了,多么令人难忘日子啊,虽然很苦,但是一切都是自己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一步步走过来的,看到自己亲自培育出来的学生成材成器,走向社会投入到更广阔的天地,再艰苦也值得,那就是无悔的青春。 然后啊,那十年浩劫周老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熬了过来。到了年左右,风气放开了点儿,这时就开始复课了,当时老师较少,周老跑到岱庄给那些工农兵上课。他一边劳动,一边讲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又教了两届学生,直到年恢复高考。说到这里周老格外激动:“多亏了邓小平同志啊,有了高考,人才选拔制度逐渐合理,真正的人才可以显露出来,学校水平才可以提高。那一年,我们招了80多个学生,之后不断发展步入了正轨。”几乎同时,周老凭借过硬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以及为学院做出的突出贡献,当之无愧地评选上了副教授。 -?- 以师之名,学而优则教 年,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接触世界顶端学术成果,也响应国家将优秀的大学教师送出国门深造的号召,周老参加了教师出国考试,并夺得了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87年周老启程奔赴美国学习,在匹兹堡大学作访问学者。而在回国的前夕,正遇八九年政治风波,当时很多老师都因时局动荡留在了美国。而周先生放弃了美国绿卡及高薪职位,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面对当时国内外的巨大反差,一句“我回来了”,何其淡然。这种淡泊名利的心境与一腔赤子之心令我们肃然起敬。 回来后,他就评上了教授,校领导和化学系老师都很信任他,让他出任化学系主任。化学系在他的领导下,不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取得很大进步,在考研率上一直排在全校第一。高的考研率也成为我们学校受外界重视的名片。九七级的学生考研率更是达到67.3%,至今还没有其他院系打破这一纪录。在科学研究方面,周教授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系里发表至SCI上的论文每年都在百篇以上,几乎占学校各学科总和的一半,仅在年,他就发表了24篇文章,被引述余次,这些也为如今化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到这些经历,周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想到自己的学生如今都有所成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从一名教师到副教授、教授,从系里的副主任、主任到省政协委员,周老以朴实、淡然的作风,为曲师大化学系默默奉献着。在周老心中教学育人是高于一切的,发展学校教育事业的责任大于一切,尤其看到如今化学院化学专业已经成为双一流学科,他无悔当初的坚持与付出。如今退休的周老,依然在搞科研工作,治白癜风的中药方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