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小课堂” 教育志愿服务团 为促进国学经典在青少年群体中焕发新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小课堂”教育志愿服务团于7月28日上午来到邹城市唐村镇,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支教旅程。 国学小课堂项目由曲阜师范大学于年发起,自发起六年来,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章程。本项目以传统文化为主线,采用志愿者国学授课和大学生村官励志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思路;形式上采用快板、历史情景剧、评书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内容上,团队会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确定国学教授的具体内容。五年来,团队不断加强对志愿者的工作培训,确保自身素质过硬,将宣传传统文化与关爱留守儿童完美结合,服务对象人数不断增加,服务范围也逐步扩大。 自“国学小课堂”团队成立至今,累计为不同地市的三十余关爱教育点的孩子们提供了优质课和国学课等不同的课程体验,为社会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思路。近20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累计发表报道文章近百篇。“国学小课堂”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今年受疫情影响,国学小课堂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集中于邹城开展,还将于济南,青岛,潍坊和淄博分散进行。 成语典故妙趣横生 “同学们知道孟母三迁这个成语是什么故事吗?"“知道,是孟子小时候的故事!”孩子们回答道。邹城是亚圣孟子的家乡,志愿者首先从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给同学们讲解成语典故,将每一个成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讲给同学们听,激发同学们对汉字的兴趣,品味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微言大义。课堂上,志愿者让同学们分小组讲述自己了解的成语故事,而后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成语中蕴含的深层含义,通过简单的课堂互动,更多的成语小故事刻进同学们脑海,更深层的成语含义也进行了掌握。 从志愿者层层深入的讲解到孩子们主动分享,让孩子们从聆听者变为讲述者,追溯于历史长河之中,让历史故事带给孩子们新的认识与思考,焕发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邹鲁之风礼乐清风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大家知道是谁说的吗,那大家又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作为亚圣孟子的家乡,邹城市有着深厚的儒家历史文化底蕴。为此,志愿者开展了“儒家文化主题讲解”的专题课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较小,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弱,志愿者特地设计了专业的教学方案,在讲这一部分内容之前通过播放动画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动画片的放映明显激发了孩子们上课的兴趣,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志愿者对儒学经典进行解释,也降低了孩子们理解的难度。 随着课程的进行,孩子们渐渐对儒家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对孔孟之道所阐述的核心思想有了一定掌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孔孟之道,邹鲁之风,培养更多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学子,营造一个礼乐清风的社会氛围,也是作为高等师范学府学子的一份责任与时代担当。 古诗新唱娓娓动听 “《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都会吗?”"会!”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背出了这首古诗。“那又有谁会唱出这首古诗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志愿者考虑到孩子们处于好动好玩的年纪,而相比之下,古诗词的魅力自然不及漫画书吸引人。因此,想到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志愿者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这首古诗的歌唱视频,并带领孩子们学习唱出这首古诗。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的学习,不一会儿就跟着志愿者学会了这首“可以唱的古诗”。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又通过歌唱的方式迅速学会了《苔》、《敕勒歌》、《明日歌》等多首古典诗词。用歌唱的方式让学生去记住诗词的内容领悟诗词的意境,从玩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辛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如何激发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古诗词发展的新道路也是当今社会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烈日炎炎,孩子们热情不减,积极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中来,经过志愿者们教学与帮助,孩子们收获满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力量滋润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更加兴旺与发达。 巧手课堂益智多 折纸,是中华民族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活动,也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为培养孩子们对折纸艺术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耐性,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国学小课堂开展了“趣味折纸”专题课程。志愿者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孩子们播放折纸视频,之后又亲自给孩子们展示折法,手把手的教给孩子们折纸的步骤。并将孩子们分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作品。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思考成功独立完成作品,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眼、手、脑的综合协调能力。同时可以达到培养孩子们观察、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作用。孩子们与老师在课上的双向互动,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增强获得感和体验感,是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党旗国旗记心中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显示着民族的个性和尊严。为了让孩子们深种爱国主义之情,牢固树立爱党爱国之心,志愿者们特地开设了“国旗党旗知多少”的专项课程。课堂上,志愿者向孩子们提问自己对国旗和党旗知识了解多少,志愿者观察发现,大多数孩子对国旗和党旗知识了解并不多。随后,志愿者向孩子们普及了国旗和党旗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对国旗和党旗背后故事的了解,让孩子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单方向的课程输出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无聊,为了提起孩子们上课的兴趣,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在完成授课内容之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课堂上展开了绘制国旗和党旗的动手实践课程。通过孩子们的亲身行动,让孩子们通过老师的启发和自身的思考,真正了解国旗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让孩子们树立对国旗的敬畏之心,在无时无刻都要尊重国旗,保护国旗。通过自身行动,加强对爱国主义的弘扬与传播,也是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红色经典燃壮志 经典永不磨灭,经过历史的淘洗历久弥新。学习红色经典,是深化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的有效方法途径。红色经典形式多样,但如何选取一个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方式学习红色经典是一个难题。针对孩子们年龄段小,活泼爱玩的特点,志愿者们选择了课堂讲解与红色动漫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红色经典。课堂上,孩子们观看地津津有味,每当看到激动之处,孩子们总会慷慨激昂。在潜移默化之中便将红色经典中的那段历史记在了心中,两全其美,既可以实现传道授业的目的,又可以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完成课程。 动漫以其特有的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大量学生的兴趣,红色经典动漫将红色元素融入到动漫中去,让红色经典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红色经典,为当今社会教授红色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志愿者们希望教育从娃娃抓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治孩子们心中,让孩子们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自救逃生课 团队成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阶段特点,开设了科普知识宣讲课,在游戏的过程中把防火知识、地震知识、交通安全知识、还有急救知识等跟孩子们做了分享和介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给孩子们展示一副副生动的图片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志愿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孩子们进行防火、防震的模拟演练,并且在户外向孩子们展示了简单的急救小常识。演示人工呼吸需要一些主动的同学,志愿者们就问孩子们有没有主动参与的?听到这里孩子们显得既兴奋又难为情,终于有一个孩子举手了,她略带羞涩的说:“我想参与但不会做”,志愿者们鼓励她先说出了自己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并手把手的教她简单的急救知识,然后让她展示在同学们面前时,她的脸上还挂着笑容。志愿者们努力将生活中的趣味融入到课堂之中,营造愉快活跃的气氛,寓教于乐,传递知识与正能量。 发掘党员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也是曲阜师范大学党史小课堂团队成立5周年,党史小课堂发起“纪念建党周年专题采访活动”,7月28日,党史小课堂采访团队来到第一站——邹城市唐村镇西颜村,前来拜访抗战老兵李法真。 志愿者到达后,李法真老先生热情的将我们请进屋。李法真老先生满头白发,已有九十多岁高龄,但在他的眉宇之间还是能看出当年的果敢坚毅。坐下后,李法真老先生向我们讲起他抗战的故事。 受党感召成为一名战士 年,15岁的李法真被当时的“老三团”收留,成为了一名战士。“我是受党感召才成为的一名战士”,回忆起74年前参军的那一刻,李法真记忆犹新地说:“当时连长看我年纪小,问我敢开枪不?我回答说,你们敢我就敢!”。 年,跟随部队在邹县(今邹城)周围抵抗日军的李法真,接到了前往潍县(今潍坊)作战的命令。短短一天一夜,战士们一路疾行抵达潍县战场。此时等着他们的,是驻守在潍县的日军及伪军共多人的敌人。攻打潍县是李法真参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他记得,自己身上背的弹药袋里只有三排子弹,“三排才多少子弹?一共就15发。”说着,李法真用手比划了一下。因为弹药匮乏,当时战士们冒着巨大的危险,等敌人靠近后才开枪。那场战斗足足持续了一天一夜,李法真清晰记得自己打死了三名日军。那场战役,李法真所在的部队全歼日军,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 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 抗日战争结束后,李法真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先后参与孟良崮战役、洛阳战役、济南战役等,再后来跟着部队一直打到浙江,在那里等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说:“好日子终于盼来了!” 年5月27日,李法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在同一年,李法真响应精兵简政的号召,退伍回到了老家邹县。“那时候国家经济负担重,养不了这么多军人,我作为一个党员要主动为国家减轻负担。”李法真回忆,党和国家号召复员军人回乡建设农村,大家都想把一身本领使出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寄语青年,对党永怀感恩 听完李法真老先生的故事,我们体会到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今日的和平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李法真老先生少年时代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青年时代在党的号召下投身于当地农村建设,此后便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李法真老先生是我们人生的楷模标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坚韧如松,初心为人民 从李老家中离开,团队成员来到唐村镇西颜村党支部,在这里,志愿者采访了老党员齐如松。团队成员到达的时候,远远地就望到了早早等候的齐老。年过七旬的齐老已有五十多年的党龄,是一位优秀的老党员。齐老向团队成员们聊起了他的党员之路。团队成员了解到,几十年以来,齐老始终坚持用百姓的法儿,办百姓的事儿。尽心尽力服务村民,退休的齐老更是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成为了村民一致认可的“新乡贤",为村民排忧解难,化解大大小小的村民矛盾多起。 齐老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根植在心中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受齐老感染,成员们个个热血澎湃,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儿。尽心尽力服务村民,退休的齐老更是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成为了村民一致认可的“新乡贤",为村民排忧解难,化解大大小小的村谈到齐老入党时的初心,齐老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我入党宣誓,握紧拳头的那一刻起,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坚持为老百姓办事。”与齐老的交谈过程中,团队成员感受到共产党员保持奋斗的初心,将奋斗创造精神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此次三下乡活动 不仅提升了志愿者的自身能力 丰富了志愿者们的教学经历 同时也向支教地点传递了国学价值 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国学的乐趣 为改善乡村教育环境和传承国学经典 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图源/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小课堂”教育志愿服务团 编辑/崔亚齐 审核/薛文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