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 肥水之战的肥水,即东肥河。从合肥西北将军岭发源,西北流至寿县,向北经寿县城东,再向西北至八公山南入淮。忽汗州 唐以粟末韩褐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在其地置忽汗州,治所在今吉林敦化。境内有忽汗河,即今牡丹江;渤海国都称忽汗城(今宁安西南东京城);镜泊湖称忽汗海。鱼复 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春秋庸国邑,秦置县。刘备居此时曾改永安。唐为奉节。京 今河南荥阳东南。春秋郑邑。秦置县。北齐废。京口 即今江苏镇江。—年间孙权自吴移驻此地,因西有京岘山,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京东 宋有京东路、京西路。京东路治宋州(今商丘南)。辖今豫东、江苏西北角及山东大部。熙宁时分京东为二。泰山以北、沂水以东为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益都);余为京东西路,治兖州,移应天府(即宋州);金改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京西 宋京西路治河南府(洛阳),除郑州、许昌、淮阳以西的今河南外,尚兼辖陕南及豫、鄂各一部;熙宁时分京西为南北二路。北路治河南府。金为南京路;南路治襄阳府。京兆 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京江 指流经镇江的一段长江。京畿 一般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唐开元年间置京畿道,宋皇佑年间置京畿路,都辖京师及附近州县,但已变成具体地名。夜郎 古夜郎国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及川、滇、桂各一部。“夜郎自大”的夜郎指此。汉武帝在其地置掸舸郡,又置夜郎县,则在今贵州关岭县境。晋置夜郎郡,即治夜郎县,郡境远比古夜郎国为小。此夜郎至梁而废。唐又有珍州夜郎郡,辖地更小,不过今贵州数县之地;唐夜郎县初在今湖南芷江西南,天宝时改名峨山,与夜郎郡无关。天宝元年(年)改珍州为夜郎郡,以郡治为夜郎县(今正安西北)。李白流夜郎,应指此地。世传桐梓为夜郎,实则桐梓在汉夜郎国界以北,与唐夜郎郡或县更毫无关系。兖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鲁西南及豫东地区。东汉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南朝宋移瑕丘(今兖州)。唐兖州仅有今兖州、济宁等几个县市。明清为兖州府。府治时名滋阳。庙街 在黑龙江口北岸。年,俄筑寨称尼古拉耶夫斯克,年《瑷珲条约》为俄割占。怛罗斯 “怛”作“恒”者误,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唐高仙芝在此为大食所败,被俘士兵传造纸术至中亚细亚。郑 西周末郑国始封,在今陕西华县东,后东迁今河南新郑一带。郑州 隋初置郑州,治成皋,唐迁管城,即今郑州。单父 在今山东单县,春秋属鲁,秦置县。五代后唐为单州治所,明改单县。单于都护府 唐高宗时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统漠南突厥部落。河中 ①唐河中府在今晋西南,原为蒲州,治河东(今永济县蒲州镇)。又为方镇,后期号护国军。 ②西域地名的河中府指今苏联撒马尔罕。河内 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度府,改河内县为沁阳。河东 ①指今山西。 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 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河北 ①唐有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东北),辖古黄河以北地区。 ②宋有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分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东路治大名府,西路治真定府(今正定)。金东路改治河间府(今河间)。 ③S年,国民党政府改直隶为河北省。河外 见“河内”,又秦人以河东为河外,因秦、晋各以自己的一方为内。河西 汉唐以来一般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唐有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武威)。河州 前凉分凉州置河州,治抱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唐后期属吐蕃。宋熙宁复置。明清或为卫,或为州。民国为导河县。河阳 汉河阳县在今河南孟县西。隋移今县南。金移至今县。明初撤销,并入孟州。历代都洛阳者,常以河阳为重镇。北魏筑三城,北中城在北岸,中禅城在黄河中沙洲上,南城在南岸。唐后期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以镇之。河阴 唐在今荥阳北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元明县治屡迁,均在今荥阳东北。清乾隆时并入荥泽。民国复置,后又与荥泽合并为广武县。河间 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河南 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 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 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河桥 古代黄河桥屡见记载。最早为战国秦昭襄王时建筑的蒲津桥,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间。最著名者为晋杜预在富平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西北)所建浮桥。北宋时尚存。河朔 指黄河以北。河源 隋置河源郡,治亦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本吐谷浑地。隋末仍入吐谷浑。唐置河源军,治今西宁东南,后为吐蕃所有。泸水 诸葛亮五月渡泸,即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与雅砻江相会后的一段。泸州 今四川泸州。南朝梁置,治所初名江阳,即今泸州。泗口 即清口,古泅水在此入淮,在今江苏清江西南。泗水 秦有泗水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汉改沛郡。泗州 北周末改安州为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开元移临淮(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即在洪泽湖水下)。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康熙时陷入洪泽湖,乃寄治盱眙.乾隆时移治今泗县。民国度州。现属安徽。泌阳 唐天宝时改上马县为泌阳县,即今河南唐河。泓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败绩。故河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为古涣水支流。泽州 隋改建州为泽州,治所在今山西晋城东北,唐移晋城。唐中叶后置泽潞(昭义军)节度使,潞指潞州,今山西长治。泾原 ①唐后期方镇有泾原(彰义军),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②宋有泾原路,从陕西路析出,治渭州(今甘肃平凉)。金废。宝庆 南宋、明、清以今湖南邵阳为治所的宝庆府(元为路),宋宝庆元年(年)自邵州升置。民国废。定州 北魏改安州为定州,北齐改其治所卢奴为安喜县,即今河北定县。北宋末定州为中山府。明改定州。定襄 汉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隋曾以云州为定襄郡。宕渠 汉末刘备分巴西郡置宕渠郡,治宕渠,在今四川渠县东北。隋宕渠郡即渠州。宜州 ①南朝梁所置,在今鄂西沿江,治夷陵(今宜昌西北)。 ②唐所置,在今广西宜山一带。 ③辽末所置,在今辽宁义县,金改为义州。宜昌 清雍正末升夷陵州为宜昌府,治东湖,即今宜昌。民国废府,以府治为宜昌县。今有宜昌市、宜昌县。官渡 在今河南中牟东北,为古官渡水渡口。宛平 年,辽改幽都县为宛平县,与析津同为辽南京析津府治所。自此北京城垣位置虽有变化,宛平均在城之西部。8年移宛平于芦沟桥。年并入北京丰台区。宛县 本战国楚邑,秦置宛县,在今河南南阳。宛陵 宣城(今属安徽)在隋以前名宛陵。郓州 隋置,治万安(今郓城东)。唐治所在须昌(今东平西北)。宋治须城(今东平),宣和时升为东平府。房陵 秦置县,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房陵郡、曹魏新城郡治所。唐为房州治所。元废房陵县入房州。明降州为县。肃州 今甘肃酒泉旧名肃州,始于隋朝。建业 年孙权始以今南京为建业。西晋灭吴,用旧名株陵,既而分为秣陵、建业。西晋末,避愍帝讳改建康。建宁 ①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南朝梁末废。 ②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治建安(今福建建瓯)。元为路。明又为府。民国废。建州 ①唐置,治建安,辖闽江上游一带。 ②契丹有建州,治永霸(今朝阳西南)。明初废。建安 今福建建瓯,东汉末分侯官县置。孙吴分会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县为治所。福建与浙江分治始此。以后建安郡渐缩小为今福建西北部。隋唐以闽州、建州为建安郡。建昌 ①宋于今江西南城置建昌军。元为路。明清为建昌府。民国废府。 ②今四川西昌一带,南诏蒙氏置建昌府。元为路。明置卫,改军民指挥使司。清雍正改宁远府。建康 ①即今南京,见名城专条。③前凉建康郡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唐武则天时,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地入吐蕃。建州卫 明永乐元年(年)置,在今吉林市东南,以阿哈出(李思诚)为指挥使。八年至十年间,再在今吉林珲春与朝鲜庆源、会宁一带,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以后两部迁至今辽宁新宾县境。正统七年(年),明增置建州右卫,以猛哥弟范察为指挥使,猛哥子董山继左卫任。陕西 作为大行政区,始于北宋陕西路,所辖不包括今秦岭以南的陕南,而包有今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山西、河南各一小部。熙宁时分为永兴军路、秦风路。陕州 北魏置,治陕县(今陕县),包有今三门峡市等地。民国废州,以本州为县。陕西三边 明陕西三边指延绥(榆林)、宁夏、甘肃三镇。主官官名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姑苏 苏州别称,市西南有姑苏山(胥台山),春秋吴王阖闾在山上筑有姑苏台。姑孰 东晋在今安徽当涂筑缄名姑孰,又名南洲。姑臧 即今甘肃武威,汉置。迭为汉武威郡、魏晋凉州治所,前、后、南、北四凉都城,唐凉州及河西节度使治所。始兴 孙吴分桂阳郡置始兴郡,治曲江(今韶关南),辖今粤北地区。隋废。唐为韶州始兴郡。始安 孙吴分零陵置始安郡,治始安县(今桂林,汉置县)。隋废。唐为桂州始安郡。始安县于唐初改临桂。迦师城 唐疏勒镇驻迦师城,在今新疆喀什市。孤竹 商周古国,在今河北卢龙南。细柳 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周亚夫屯兵处。绍兴 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并府治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孟州 唐置,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金移治至今县地。明降孟州为孟县。孟津 今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古为黄河重要渡口。孟渚 古薮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唐时周围尚达五十里。金元后因黄河冲决湮废。孟养 明土司孟养在今缅甸孟养。清乾隆后属缅甸。孟密 明土司,万历间入缅甸,清初一度内属。甾川 西汉吴楚七国之一,治剧(今山东寿光南)。沓中 蜀汉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承天 ①明世宗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治钟祥,清为安陆府。 ②郑成功以今台南市为治所,置承天府,辖台、澎等岛,相当于今台湾省。郑经改东宁省。承德 清有二承德。一为县,即今沈阳,为奉天府治。一即今河北承德。雍正改热河直隶厅为承德直隶州,乾隆初年改热河厅,后期改承德府。民国废府,以府洽为承德县,为热河特别区域、热河省省会。今为河北承德市。 曹 周同姓国,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为宋所灭。曹州 北周改西兖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济阴,在今曹县西北。隋唐或称曹州,或称济阴郡。金因治所受黄河影响,迁至北面的乘氏,亦称济阴,即今菏泽。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泽。清雍正时为曹州府。民国废府。曹国 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以北和东北一带。盛京 清以留都沈阳为盛京,关外东北地区由盛京管辖,故又为大行政区名称。盛乐城 北魏祖先所居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即西汉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东南两次筑新城,均称盛乐城。堂邑 ①古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北,先属楚,称棠邑;后入吴,为堂邑。西晋堂邑郡即以堂邑县为治所。东晋安帝时改名秦郡。堂邑县在隋初并入六合县。②隋于今山东聊城西北设堂邑县。其地今分属聊城、冠县。堂溪 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战国属韩,以造铁兵器著名当时。常山 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汉亦因而改常山郡(国),治元氏(今县西北)。西晋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为今正定)。隋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讳仍改常山。常州 今江苏常州本晋陵郡,隋灭陈,改晋陵郡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为晋陵县,唐分出武进,二县同城。明并晋陵入武进,清又增置阳湖,仍为二县。民国合为武进。今有常州市、武进县。常德 宋孝宗时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略阳 晋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治陇城(今泰安东北)。隋废。野王 今河南沁阳,古名野王。战国韩地,汉置野王县,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为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鄂州 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今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鄂县 秦鄂县即今湖北鄂城。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鄂渚 传古时在今武汉市黄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崖州 史籍所载崖州,均在海南岛,具体位置多变。南朝梁所置,治今儋县西北,在海南岛北面偏西处。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东北部的舍城(今琼山县东南)。宋崖州则以唐振州改置,治宁远(今崖县崖城镇),在岛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处。民国改崖县。今县治在旧崖县东。参见“朱崖”、“琼州”。崇 商代有崇国,为周文王所灭,在今河南嵩县北。悬瓠 在今河南汝南。东晋南北朝时兵争要地。南朝宋移上蔡县治此。隋唐为蔡州治所。逻些 即逻娑,吐蕃国都,即今西藏拉萨。铜堤 春秋晋有铜堤,在今山西沁县南,后置县。历代多有,宋移治今沁县。明与沁州合并。铜瓦厢 在今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年黄河大决处,地已坍入河中。银州 北周置。唐银州治儒林(今陕西榆林东南),有今榆林、米脂、佳县之地。以后为党项拓跋氏所有。符离 秦符离县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唐移至今宿县北符离集,后期移至今宿县。元初并入宿州。猗氏 春秋鲁猗顿经营盐业致富,地在今山西临猗南。象林 汉日南郡属县,在今越南岘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东汉末区连起兵建林邑国。后西晋复置,北移寄治卢容(今越南顺化附近)。东晋后为林邑所有。象郡 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商於 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在今河南西峡县境,两地一带即商於。商山 汉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商丘 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商州 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县。历代多有,辖境伸缩不定。民国为商县。章武 西汉黄河人海处,在今河北黄骅西南。北齐废此县。竟陵 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东晋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今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麻沙镇 在福建建阳西。南宋至明以刻印书籍著名,称为“麻沙本”。麻六甲 南洋古国,即满刺加,见该条。康 西藏四部之一。大体即今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康居 西域古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康国 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阏与 在今山西和顺。马服君赵奢破秦处。盖州 唐贞观时置,本为盖牟城,即今辽宁盖县。清口 ①即泗口,见该条。②古汶水入济水之口亦称清口,在今山东梁山东南,从此以下的济水亦称清水.清州 宋大观间置清州,即今河北青县。明改青县。清河 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 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淮阴市、淮阴县。清源军 五代南唐所置军号,治泉州(今属福建),领闽南地区,即留从鸿沟 战国魏(梁)惠王所开中原运河。从今河南荥阳以北引黄河水,向东流经开封以北(当时的开封离黄河有相当大的距离),再折而南流到淮阳东南入颍水。颍水南流入淮,济、汴、睢、泗等水都可与鸿沟相通,故以鸿沟为中心,黄淮大平原上水道到处可通。开凿时间约在(或约始于)公元前年。涿州 唐大历时分幽州置。民国改涿县。涿郡 汉涿郡治涿县,即今县。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则为范阳郡。淮西 ①唐方镇,全称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据淮西的吴元济。 ②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简称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风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治扬州。淮安 ①今江苏淮安县,汉置射阳县,晋为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又为山阳。民国为淮安。 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军,治淮安,即今县。后改州。元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国废府。③隋以显州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阳(今河南泌阳)。淮阳 今河南淮阳,周为陈国都城宛丘。汉于此置淮阳国,后为淮阳郡。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民国改原陈州府治淮宁县为淮阳县。淮阴 东魏置淮阴郡,辖今清江市及淮阴等县。唐有楚州淮阴郡。东魏时郡治怀恩在今淮阴西南。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今淮安),淮阴县为其属县。以后亦为淮安府属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淮南 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 ③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凤阳、和县一带。渔阳 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涪州 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为合州,治石镜(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县),地在隋涪州之东。元省县入州。清涪州不辖县。涪县 西汉置县,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北岸。涪陵 西汉涪陵县在今彭水,刘备在此置涪陵郡。后废。隋于此置彭水县。其地在隋唐涪陵县东南。隋唐涪陵县即今涪陵。淡水 台湾岛西北部沪尾为淡水河口,本为港口,因淤浅衰落。从淡水河口循台湾岛西岸而南,今新竹县,雍正时设淡水厅,光绪元 年(年)改为新竹县。是年,又于沪尾东南的艋舯,设淡水县,为台北府治所。日占时改为台北。深州 隋深州治安平(今属河北)。唐先天时治陆泽(今深县西)。宋治静安(今深县南)。明移治今县,省静安不设。淄青 唐宝应元年(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南迁青州(今山东益都)。唐授为淄青节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莱、齐、棣等州。密州 隋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诸城。明废。梁门 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后周置梁门口寨。宋为静戎军(澶渊之盟以前名)、安肃军(盟后改)治所,仍有梁门之称。梁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辖地除陕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后世多仅有陕南。魏治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治南郑(今汉中)。唐后期升为兴元府。梁郡 汉建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梁溪 江苏无锡有梁溪,发源惠山,流入太湖,传东汉梁鸿曾居其旁。今以梁溪为无锡的别称。隋 周时的姬姓国,在今湖北隋县。春秋后期为楚附庸。隆兴 宋孝宗升洪州为隆兴府,治今南昌。参见“洪州”。隆中山 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东汉末诸葛亮隐此。或传隆中在今河南南阳。南阳汉时为宛,汉末在曹操手中,诸葛亮若在南阳,决非刘备所能罗致。维州 唐维州在今四川理番县。州治薛城在今县东北。入吐蕃为无忧城。宋为威州。维扬 《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语,“惟”通“维”,遂以维扬为扬州别称。明初曾称扬州府为维扬府,后改。绵山 传晋介之推隐绵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亦称介休山、介山。绵州 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绵阳东)。元废巴西县入本州。清绵州辖有绵竹、德阳、梓潼等县。民国废,以州为绵阳县。绿林山 新莽末绿林军起义处,在今湖北当阳东北。近人又有为大洪山之说。琼州 明清琼州府包括海南岛全部,治琼山(今海口市)。明以前建置甚复杂。汉有珠崖、儋耳二郡,均在岛之北部,旋撤销。吴置珠崖于徐闻,对海南岛不过遥控而已。晋并珠崖而省。南朝梁在海南恢复珠崖郡。隋置珠崖(东部)、儋耳(西部)、临振(南部)三郡。唐始从崖州分出琼州,领今海口市、琼山等地。又设儋州(隋儋耳)、振州(隋临振)、万安州(东南部、从崖州分出)。宋置琼州(大体包括唐琼州、崖州)、昌化军(相当儋州)、朱崖军(相当振州)、万安军。元于琼州置乾宁安抚司,另设南宁军(今儋县西北)、吉阳军(相当宋朱崖军)、万安军(名仍旧而地减)。明始以全岛为琼州府。琴川 江苏常熟的别称。以旧有七港注运河(一作五浦注海),状似琴弦而名。博州 隋唐宋金博州均治聊城,惟隋唐在今县东北,五代后晋在今县东,宋始在今县。元改名东昌。博陵 东汉博陵在今河北蠡县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县。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县为博陆县。西晋置博陵国,治安平(今属河北)。北魏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并非晋博陵旧地(旧地在瀛州、深州境)。博望 汉至南朝宋有博望县,在今河南方城西南。博浪沙 在今河南原阳东南。棣州 隋置。地在黄河下游出海之处。初置时在阳信(今山东阳信南),唐迁厌次(今惠民东南)。宋治今惠民。韩州 辽金韩州在今辽宁昌图,治所在今县北。朝歌 商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散关 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彭城 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彭蠡 指今鄱阳湖。彭郎矶 江西彭泽县西北沿江有一石矶,名彭郎矶,与江中小孤山相对。蒋山 即南京钟山,因汉末秣陵尉蒋子文葬此得名。蒋州 隋文帝在今南京置蒋州,炀帝改丹阳郡。葭萌 古蜀王弟葭萌为苴侯,秦用人名为地名,置县于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为汉寿。葵丘 齐桓公会诸侯处,宋地,在今河南兰考县境。惠州 宋改祯州为惠州,治归善(今广东惠阳东)。明清有惠州府。民国废府,府治为惠阳县。今有惠州市、惠阳县。越州 隋炀帝时改吴州为越州,治会稽(今绍兴)。参见“绍兴”。雄州 周世宗取契丹瓦桥关置。明改雄县。辋川 唐诗人王维有别业在辋川。即辋谷水,在今陕西蓝田南。雅州 隋雅州以严道(今四川雅安)为治所。清雍正时设雅州府。民国废府。雅克萨 在今黑龙江呼玛县西北漠河东黑龙江北岸。景德镇 本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年)因烧瓷作贡品闻名,乃改称景德镇。本属浮梁县,解放后分出置景德镇市。鼎州 宋真宗时改朗州为鼎州,参见“常德”。黑水都督府 唐在黑水靺鞨地置,辖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治所今为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犍为 汉犍为郡初置时治所在今贵州遵义西,后迁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地有今川南及滇黔各一部。南朝梁废。隋有戎州键为郡。犍陀罗 古国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富汗东部。犍陀罗佛教艺术,吸收古希腊的影响,自具特色。筑 今贵州贵阳简称“筑”。明有贵筑司、贵筑乡,清为贵筑县(清贵筑与新贵二县同处府治,旋省新贵。民国以府治为县。贵筑后移息烽城,即今息烽)。皖 安徽天柱山即皖山,安徽因而简称为皖。集庆 年,元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年朱元璋取集庆,改为应天府。街亭 在今甘肃庄浪东南。马谡失街亭即此。他处颇多假托,不可信。循州 隋循州(龙化郡)治归善(今广东惠州东)。南汉移于今龙川,以惠州为祯州,循州所辖仅循江(东江)上游之地。明废。舒县 古舒县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南朝梁废。颍川 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禹县)。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颍州 北魏始置。唐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宋政和中为顺昌府。金为颍州。清雍正时为颍州府。民国废府。颍昌 宋元丰中升许州为颍昌府,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鲁阳 汉以旧楚邑鲁阳为县,在今河南鲁山。北魏改为山北县,旋置鲁阳郡,以山北为治所。隋废。鲁郡 汉改薛郡为鲁国,治鲁县(秦以曲阜为鲁县)。晋为鲁郡。北齐为任城郡。又隋有鲁州鲁郡,唐有兖州鲁郡,虽辖有曲阜(隋改鲁县为汶阳,继又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普洱 清雍正时在云南置普洱府,治宁洱(今普洱),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亦在府境。民国废府。善化 宋元符时置善化县,与长沙同城。民国始合并。善阐 南诏所筑,在今昆明旧城南关外。道州 唐改南营州为道州,治营道(今湖南道县)。遂城 隋改新昌为遂城,在今河北徐水西。北宋为威勇军,澶渊之盟后改为广信军。金为遂州治所。元省。湘州 晋湘州治临湘(今长沙),除湖南湘、资二水流域外,兼有粤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改潭州时,仅有今湖南中部。湖广 元置湖广行省,辖今湖北东南部、湖南、广西全部,广东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及贵州大部。治武昌路。明仍称湖广,辖区大体为今湘鄂二省清遂分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广总督正式名称为湖北湖南总督。湖州 今浙江湖州,隋文帝始置。参见“吴兴”。湖南 唐后期所置方镇,先治衡州(今衡阳),继治潭州(今长沙)。宋时荆湖南路简称湖南,北路简称湖北。渤海 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年,为契丹所灭。温州 今浙江温州,唐高宗时分括州始置,以温峤岭得名。渭州 北魏置,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北)。唐时曾属吐蕃,收复后复置,治平凉(今属甘肃)。参见“平凉”。渭桥 汉唐时长安附近有渭桥。①中渭桥,在秦咸阳正南,即今咸阳东二十里处。唐向东移十里。②东渭桥在今西安东北灞水、沪水与渭水会合处东侧。③西渭桥在今咸阳南,唐称咸阳桥。诸桥都屡建屡废。唐末后毁。滑台 东晋南北朝兵争要地之一,即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城。滑州 隋置,治白马,即古滑台城。明初撤销白马县,又改州为县。今县治在旧治西,原为道口镇。湟中 指今青海省湟水两岸,汉为羌族等族聚居处。渝州 隋初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即今重庆。后遂以渝为重庆的简称。湓口城 即湓城。西汉初灌婴筑,以在湓水(今龙开河)入江处得名。隋为寻阳,唐改“寻”为“浔”,即今江西九江。搂中 古指今湖南搂水流域。滁州 隋改南谯州为滁州,治所新昌,后改清流,即今安徽滁县。富平 ①秦汉富平县在今宁夏吴忠西南。汉末废。②今关中有富平县,曹魏始置。县治屡迁,均不离本县范围。唐宋时在今县北。金废。元复置,在今县。南宋初宋金有富平之战。富春 今浙江富阳。秦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五代吴越为富舂。宋复为富阳。傲 商代曾为都城,在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疏勒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喀什市。唐在此置都督府,又为军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婺州 隋置婺州,治金华。朱元璋改宁越府,不久改金华府。登州 唐武则天时置,治牟平(今属山东),神龙年间迁蓬莱。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莱。民国废府。缑氏 春秋周地,秦置县,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唐移治今缑氏镇。宋熙宁时废。彘 西周国人起义时,厉王避难处,在今山西霍县东北。瑞州 宋理宗时改筠州为瑞州,治高安(今属江西)。元为路。明清为瑞州府。民国废府。槐里 后秦姚兴称帝处。汉改废丘县置,在今陕西兴平东南。榆林 隋唐榆林郡治榆林县,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榆林郡,隋唐时即胜州。五代后废。今陕西榆林,明本为榆林堡。明成化七年(年)移延绥镇治此,延绥后称榆林,遂为重镇。清雍正置榆林府。民国废府。世传有榆林为沙患三次迁城之说,实无其事。楼烦 ①古部落楼烦,春秋末居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战国赵武灵王攻占今宁武附近后,建楼烦县。西晋末废。 ②隋置楼烦郡,治静乐(今属山西)。唐为岚州楼烦郡。鄢、鄢陵 鄢本坛姓古国,春秋初年为郑武公所灭,改称鄢陵,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蓟 先秦燕国国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蓟县 古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秦置,辽改为析津。今天津市蓟县本为蓟州治所,名渔阳,明省入本州。民国改为蓟县。蓟州 唐开元时置,治所见“蓟县”条。蓟州在明为九边之一,辖地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总兵官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西北)。蓬州 北周置,治安固(今四川营山东北)。唐治大寅(今仪陇南)。元移相如(今蓬安)。蒲子 汉蒲子县在今山西隰县。刘渊曾以为都城。蒲州 北周改泰州置,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唐升河中府。明仍为蒲州。清雍正时为蒲州府。民国废府。蒲坂 秦置县。曹魏至北周为河东郡治所,隋大业中并入河东县。蒲姑 即毫姑、薄姑,古国,在今山东博兴东南。被周公所灭。周封吕尚于此。蒲类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东部巴里坤湖附近。曾属姑师,汉破姑师,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东汉时仅存蒲类前国。以后为鲜卑、突厥属地。蒙舍城 公元年蒙舍诏的细奴逻建大蒙政权,建都此处,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楚州 隋曾置,治所先在今淮阴西南,后移山阳(今江苏淮安)。后废。唐再置楚州,仍治山阳。南宋后期改淮安军。碎叶 今中亚楚河,古有碎叶水、素叶水、吹河等名。碎叶城在水畔,今地在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在此设军镇,为安西四镇之一。雷池 东晋庾亮疑温峤,命“无过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南,从黄梅、宿松流来的雪水,在此积而成池。零阳 今湖南慈利,汉初置县名零阳。隋改零陵,再改慈利。零陵 ①传舜南巡而死,葬于九疑,是为零陵,在今湖南宁远东南。 ②秦在今广西全州西南置零陵县。汉武帝置零陵郡,以零陵县为治所,辖今湘南桂北。东汉移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隋唐有永州零陵郡。肆州 北魏置。北周时治广武(今代县)。隋改为代州。督亢 荆轲入秦,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县东,中有陂泽,周围五十余里。睦州 隋置,治雉山(今浙江淳安西南),唐治建德(今县)。宋宣和时,于镇压方腊起义后,改为严州。睢州 今河南睢县,民国以前为睢州,金始置。睢阳 秦置睢阳县,隋、唐、宋为宋城,金恢复原名。明废入归德州。在今河南商丘南。自汉梁国、南朝梁郡至宋金应天府,归德府,均治睢阳。唐天宝以宋州为睢阳郡,安史乱时,张巡、许远守睢阳,即此地。蜀郡 秦蜀郡北至今松潘,西至今天全、荥经西,南面包括今宜宾,东面则今南充已在巴郡境。汉蜀郡的东界更西,郡治成都处于本郡东边。以后在今四川省之地分郡益多,蜀郡辖境更加缩小。隋唐益州蜀郡仅辖成都平原各县。雉河集 即今安徽涡阳县治,在雉河入涡水之口。锦州 清改广宁府置,治锦县,即今锦州市。民国废州,州治仍为锦县。年由锦县析置锦州市。锦城 即锦官城,在成都南,蜀汉管理织锦的官吏的衙署所在。锦江流经此地,这一带号为锦里。后入遂将锦城、锦官城、锦里作为成都的别称。筠州 唐置筠州,治高安(今属江西)。南宋避理宗讳,改瑞州。简州 隋置简州,在今四川简阳地。原治所在今县西北,明迁今县。腾冲 今云南腾冲,南诏时先名软化府,后改腾冲府。元腾冲麻。明为州。清为厅。民国改县。解州 五代后汉置,治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民国以州为县。年,解县与虞乡并为解虞。年,解虞与安邑合并为运城。以后又将原虞乡部分划归永济县。解梁 春秋晋有解梁,在今山西临猗西南。新丰 汉置新丰县,高帝仿丰邑而作,以慰其父思乡之情,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新安 ①今安徽歙县一带,晋为新安郡,详见“歙州”。 ②今河北安新县,元分容城置新安,清道光时废入安州。 ③明万历时分东莞县置,即今广东深圳。新阳 清雍正时分江苏昆山县置,与昆山同城。民国仍合。新城 曹魏得蜀孟达所献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三郡仍分,房陵为新城,西城为魏兴,上庸仍旧名。新亭 孙吴时建造,在今南京南。新息 春秋息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汉于今县地置县,故名新息,元初废入息州。新野 古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新蔡 即今河南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齐改广宁郡。新秦中 指蒙恬击匈奴所得河套地。雍丘 春秋属宋,战国属魏,秦置县,在今河南杞县。雍州 《禹贡》九州之一。东汉末始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唐时仅有关中的一部。开元时升京兆府。东晋南朝时雍州以襄阳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与河南的一小部。雍县 秦秋秦国故都,后为县。在今凤翔南。唐肃宗时改凤翔。廓州 北周以吐谷浑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南)置,唐治化隆(今化隆西)宋曾置,后废。廉州 唐改越州置,治合浦。明清有廉州府。民国废府。滦州 契丹分平州地置,治义丰,即今河北滦县。滦阳 今承德在滦河之北,因以滦阳为别称。金曾置滦阳县,在今河北迁西西北,明废。滨州 今山东滨县,自五代后周至清为滨州。清中叶滨州已不辖县。满刺加 国名。14—16世纪立国于今马六甲州。郑和曾至其国。十六世纪初葡萄牙殖民势力侵入后衰亡。福宁 元分福州置福宁州。明为县。清雍正时设府。治霞浦。今为霞浦县。福州 本闽州,唐开元中改。别称榕城。福建 今福建省,秦为闽中郡,汉属扬州,唐属江南东道。宋置福建路。元先置行中书省,后改属江浙行省。明复为行省。福陵 亦称东陵。清太祖墓,在沈阳东郊天柱山上。静宁 今甘肃静宁,元以前为德顺。赫图阿拉 在今辽宁新宾西老城。酸枣 秦酸枣县在今河南延津西南。隋移至今延津,北宋末改名。嘉州 北周置,治平羌(今四川乐山)。隋大业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嘉州有今乐山、峨眉等地。南宋庆元时升嘉定府。嘉兴 南宋庆元中升秀州为嘉兴府。明清都有嘉兴府。孙吴时有嘉禾生此,宋以“嘉禾”为郡额,故别称嘉禾。嘉定 ①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今尚称乐山为嘉定。 ②今上海市嘉定,南宋嘉定千年(年)置县,故名。蔡 蔡在春秋时先从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迁新蔡(今属河南),再迁州来(今安徽风台),为下蔡。蔡州 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阴,即今河南汝南。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阳,在今湖北枣阳西南。磁州 隋置慈州,唐改磁州,治滏阳,今为河北磁县。熙河 宋熙宁时置,治熙州(今甘肃临洮),辖熙、河、洮、岷等州。鄱阳 秦于今江西波阳东置鄱阳县。孙权移今波阳。又置鄱阳郡,治鄱阳。隋唐为饶州鄱阳郡。雒邑 周公筑雏邑二城,后即为洛阳。雒县 汉雒县在今四川广元北。后移今广元。元省入汉州。端州 今广东肇庆一带,古为端州,隋置,治高要(今肇庆),境内有端溪,产砚名端砚。宋徽宗时升为肇庆府。韶州 隋置,治曲江,本在今韶关北,南汉移今韶关。明清有韶州府。民国度府。彰德 金改相州为彰德府,治安阳(今属河南)。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鄯州 从北魏至唐,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后属吐蕃。北宋元符再置,治青唐城。后改为西宁州,即今西宁。漳州 今福建漳州,唐则天后时分泉州置,初治漳浦今云霄,后移今漳浦),后移龙溪。明清有漳州府。民国度府后,以府治为龙溪县。解放后分龙溪置漳州市,其余部分今属龙海县。漳南 窦建德起义之地,在今河北故城东北。谯县 秦置县,在今安徽亳县。明废入毫州。谯郡 汉建安末置,治谯县。隋唐为毫州谯郡。 春明 都城的别称,因唐长安城东面正门春明门得名。春申江 即申江,指上海市境的黄浦江。旧传楚春申君黄歇疏浚此江,其实并无其事,上海亦非黄歇封地。贰师城 古大宛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城父 古城父在今安徽毫县东南。亦称“夷”,先为陈地,后入楚,汉置县。南朝宋并入浚仪,隋改浚仪为城父。五代曾名焦夷、夷父,旋复原名。明废。城阳 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城颍 春秋郑城颍在今河南襄城东北。城濮 晋文公破楚子玉处,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旧陈留附近。垓下 在今安徽灵璧以南的沱河北岸。项县 在今河南沈丘。古项国,秦置县。隋改名项城。明移项城于沈丘西南,仍以故地为沈丘县。今项城则在沈丘西北。胡里改 金代地名,在今黑龙江依兰。徽、钦二宗囚处。柘县 秦汉魏有此县,在今河南柘城北。柘林 ①西魏北周有柘林,先为郡,后为县,在今河南唐河西南。②上海市奉贤县南有柘林镇,明倭寇曾屯此。相 在今河南内黄东南,曾为商代国都。相州 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都邺,以相州为司州。北周再为相州。北周末,杨坚毁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移今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金为彰德府。柏人 汉柏人县在今河北隆尧西。柏举 楚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境,吴破楚军于此。柏海 青海扎陵湖古名。松赞干布至此迎文成公主。柳中 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东汉班勇驻此。柳州 唐改南昆州置,治马平(今柳州)。明清有柳州府。柳林 在今北京市通县南。元末毛贵军进至此地。柳城 西汉柳城县在今辽宁朝阳南。北魏并入龙城县。隋改龙城为龙山,再改为柳城,在今朝阳。辽为兴中县。抱罕 古袍罕在今甘肃临夏东北,北魏迁今临夏。向为河州洽所。隋有河州袍罕郡。栎阳 秦汉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荆 古楚国别称。因楚初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得名。荆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两湖全部及豫、黔、两广各一部。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汉末刘表移治襄阳。三国吴魏各据一部,吴荆州治江陵,魏治襄阳。东晋定治江陵。辖境远小于汉。实仅荆州南部,唐沿隋称,后为江陵府、江陵郡。明改元中兴路为荆州府。民国废府。荆南 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改江陵府),辖区比行政区的江陵府大,常兼有川东及湘西北各一部。十国的南平高氏,本后梁所任荆南节度使,国号亦有荆南之称。荆湖 宋荆湖路治江陵,辖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及桂北一部。后分南北两路,南治潭州(今长沙),北治江陵,因有湖南、湖北的名称。荆溪 清雍正分宜兴置荆溪,同城而治。民国合并。勃海郡 汉勃(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辖今天津市及冀、鲁一部。东汉治南皮(今县东北)。隋为沧州勃海郡。治阳信(今山东阳信西南)。今沧州市所在地在汉勃海郡中,而在隋沧州勃海郡界外。勃利州 唐以黑水靺鞨一部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勃律 古西域有大小勃律,均在今克什米尔。大勃律在今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吉尔吉特。两国与唐有交往。南宁 唐南宁州在今云南曲靖一带,元亦曾以曲靖为南宁州。今广西南宁,唐为邕州宜化县。元后期改邕州路为南宁路。明为南宁府。民国废府,以府城为邕宁县。今有南宁市、邕宁县。南安 ①汉末曾改汉阳郡(公元74年以前为天水郡)为南安郡。隋废。②宋分虔州置南安军,治大庾(今为大余)。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南阳 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南京 ①唐肃宗时一度号成都为南京. ②渤海有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境内。 ③辽先以辽阳为南京,后改为东京,而以幽州为南京析津府。 ④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 ⑤金先以平州为南京,旋废。后以开封为南京。 ⑥明成祖迁都北京,乃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清为江宁府,习称南京。民国亦然。7年始以南京为正式地名。南都 ①东汉称南阳郡治宛为南都。 ②唐肃宗时曾以江陵府为南都。 ③南唐在北宋初曾以南昌为南都。 ④明人常称南京为南都。南徐 南朝宋在京口(今镇江)置南徐州,辖地本在江北,后改为江南。南笼 今贵州安龙,清代曾名南笼。南康 晋南康郡治雩都(今江西于都东北),后移赣县(今赣州)。隋唐为虔州南康郡。此为赣南之南康。宋于赣北置南康军,治星子。元为路,明曾称西宁府,后仍为南康府。民国废府。南剑 宋于福建置南剑州,治南平。元为延牢路。南兖 南朝宋改东晋侨置的兖州为南兖州,先治京口,后移广陵(今扬州西北),辖地在淮南。北魏也有南兖州,治涡阳(今安徽蒙城)。后郡境变动,治小黄(今毫县),在旧南兖的西北面。北周改为毫州。南郡 秦以所占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西晋旧治江陵。隋南郡即荆州。南海 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南越 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越”亦作“粤”。秦在其地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汉之际,龙川令赵佗据其地,为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灭南越。南兰陵 南朝宋有南兰陵郡,治今江苏常州西北。荥阳 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荥泽 今郑州西北有旧荣泽县,隋改广武县置,明中叶曾稍南移。年废。赵州 北齐改殷州置,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唐移平棘,即今赵县。明省平棘入州。民国以本州为赵县。赵城 隋置赵城县。年与洪洞合并。今为山西洪洞县北的赵城镇。赵郡 汉赵国在今河北邯郸一带。魏赵郡在今赵县一带,不包括邯郸等地。以后北魏赵郡、隋栾州赵郡、唐赵州赵郡均同。硐州 今作硇洲或匈州,广东雷州湾外东海岛东南海中的岛屿。宋末,帝昰、帝昺曾驻此。咸平 辽置咸平县,在今辽宁开原东北。辽咸州,金咸州路、咸平府,均以此为治所。元复为咸平县。明改开原。咸阳 秦咸阳在今咸阳东北二十里。唐再置咸阳县,在今咸阳东,明移至今县。临川 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设临川郡。本治南城(今南城东南),晋治临汝(今抚州西)。隋唐为抚州临川郡。临邛 秦置县,在今四川邛崃。西魏在其地置临邛郡。隋有雅州临邛郡。唐析雅州,另置邛州临邛郡(雅州为卢山郡),宋为邛州,治所在临邛。临江 ①今四川忠县,汉为临江县。明初将县并入忠州。 ②东晋曾在今江苏如皋南置临江县,北周废。 ③今江西清江县西临江镇,宋于此设临江军,辖今清江等县。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临安 宋建炎三年(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临汾 汉置临汾县,在今山西新绛东北,北齐并人太平县。隋再置临汾,在今市。隋为晋州临汾郡治所。唐改临汾郡为平阳郡。临泾 西汉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南,从东汉到北魏,为安定郡、泾州治所。西魏废县。隋复置,在今镇原。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为原州治所。蒙古并入镇原州。临城 在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发生土匪孙美瑶劫火车巨案。临洮 今甘肃岷县,古名临洮,秦置,西魏与隋末都曾暂改溢乐。秦长城西端在此。临晋 战国秦汉的临晋在今陕西大荔东旧朝邑县东南。东汉末移今大荔。晋改大荔。北魏仍为临晋,又改华阴。西魏为华州(改同州)治所。临海 孙吴分会稽所置郡,治临海(今属浙江)。隋唐为台州临海郡。临茁 “茁”亦作“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西周、春秋、战国齐都。初名营丘。子城周十里,大城四十里。临湘 从秦至隋,今长沙为临湘县。隋改长沙。临潢 西拉木伦河古名潢水,契丹上京临潢府即因而得名。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临濠 元曾改濠州为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明初为中都,旋改凤阳府,治凤阳。哈拉和卓 约元明之际所建城堡,在今吐鲁番东南六十里,堡之西南有汉唐高昌城故址。峡州 北周改拓州置,在长江三峡之口,治夷陵,辖今宜昌等地。明为夷陵州,即今宜昌。峡路 宋分西川路置,治兴元府(今汉中)。后又分为利州、夔州二路。峥嵘洲 在今湖北黄冈西北长江中的沙洲。东晋刘毅破桓玄处。昭义 唐昭义军领泽、潞、磁、邢、铭等州,参“泽州”。昭文 清雍正分江苏常热置昭文,取昭明太子读书处之意,民国仍并入常熟。昭莫多 蒙古语树木。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清军破噶尔丹处。毗沙 唐在于阗国置毗沙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毗陵 春秋吴季札封地延陵,汉置毗陵县(今江苏常州)。晋置毗陵郡,治丹徒(今镇江东丹徒镇)。后郡与县均改名晋陵。隋唐为常州毗障郡。郢 公元前年,楚文王都郢,即今江陵西北纪南城,至前年,秦白起破郢,为楚都四百余年。中间昭王一度迁若,惠王迁鄢,均暂时性质。但二地因而亦称为郢,江陵之郢亦称纪郢,以相区别。其后楚迁陈,迁巨阳,迁寿春,均称为郢。郢州 隋以前的郢州一般指后来的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南朝宋从荆、湘、江、豫四州析置。隋灭陈,改为鄂州。另一郢州以今钟祥为治所,西魏始置。故在隋统一前的数十年间,两郢州并存,相去亦不远。钟祥的郢州,元升安陆府。郧 春秋时有郧国,在湖北安陆或郧县,为楚所灭。郧阳 明成化时分襄阳府置郧阳府,治郧县。时在荆襄流民起义失败后,明政府在流民群集处增设府县,以加强统治。民国废府。贵乡 前燕曾置贵乡郡,东魏于其地分馆陶县置贵乡县,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五伏后唐改广晋,后汉改大名。贵阳 明隆庆间改程番府置贵阳府。民国废府。贵德 辽有贵德州,治贵德,在今辽宁抚顺北。蒙古废。贵霜王国 大月氏贵霜翕侯丘就劫于公元一世纪上半期创立,至二世纪前期迦腻色迦时,成为中亚大国,北起花刺子模,东南有印度半岛西北部,都城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其后渐衰,五世纪为恹哒所灭。显州 辽在今辽宁北镇一带置显州,治奉先(今北镇西南)。金升广宁府。昱岭 今浙江临安县西部天日山要隘,有昱岭关。思南 明土司,后置府,治所在今贵州思南。民国废府。思恩 唐有思思州,明置府,治所在今广西武鸣北旧思恩。民国初改武鸣府,旋即废府。幽州 ①《周礼·职方》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海河以北的天津市等。其后缩小。唐又为方镇,见“范阳”。契丹为南京幽都府。幽蓟十六州 北宋末又称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割给契丹之地,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十六州为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科布多 科布多城,原在科布多河畔,年筑成。年迁布扬图河畔,现为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年,乾隆派参赞大臣驻科布多,统辖阿尔泰山南北麓厄鲁特蒙古及阿尔泰、阿尔泰诺尔两乌梁海部落,受驻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将军节制。科布多遂为政区名称。两乌梁海被俄割占大部后,清廷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统率阿尔泰乌梁海的剩余部分(民国并入新疆)。年,科布多厄鲁特亦为受俄国指使的喀尔喀封建主所占。钟离 秦以楚邑置县名钟离,在今凤阳东北。晋于此置郡,亦名钟离。隋唐为濠州钟离郡;参见“临濠”。钦州 今广西钦州,隋始有此名,治钦江,在今钦州东北。宋移治安远,即今钦州。明废安选入州。民国度州,州治为钦县。今为钦 州县。原属广东,年划归广西。复州 ①北周置,治建兴(今湖北沔阳,隋改今名),唐后期移竟陵(今天门)。南末后期再移沔阳。元为沔阳府。 ②辽复州治在今辽宁复县东北,辖今复县地。蒙古废。重庆 南宋淳熙十六年(年)改恭州为重庆府,治巴县(今重庆市)。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府治为巴县。7年设重庆特别市,后改普通市。保宁 元升阆州为保宁府,治阆中(今属四川)。民国废府。保安 宋以延州永康镇置保安军,即今陕西志丹。保定 元改顺天路为保定路,治清苑,即今保定。明仍为府,辖境小于元时。民国废府。府治为清苑县。今为保定市。保德 宋改定羌军为保德军,金为州;即今陕西保德。信州 ①南朝梁置信州,治鱼腹(今奉节东)。唐改夔州。 ②唐乾元时以上饶《今属江西为治所,置信州。元为路;元末,朱元璋升为广信府。民国废府。信安 ①隋改端州为信安郡,治高要(今属广东)。唐仍为端州 ②宋澶渊之盟后;改破虏军为信安军,在今河北霸县东北信安镇。金改为县。信都 ①秦在今河北邢台西南置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 ②汉在今河北冀县置信都县。又置信都国,后改广川国、信都郡。隋唐为冀州信都郡。这些郡(国)都治信都县。明撤销信都县,并入冀州。侯官 福建旧有侯官县,治今福州。“侯”本为“侯”,汉曾在此置候官。西晋因置此县。隋改闽县。唐又分出,后与闽县同城。民国并为闽侯县。顺天 明建都北京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治大兴、宛平(今北京市)。清中叶后辖境略小。年始废。改为京兆地方。顺庆 南宋后期升果州为顺庆府,治南充(今属四川)。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顺昌 宋政和间升颍州为顺昌府,治汝阴,即今安徽阜阳。金仍为颍州。顺德 元初升邢州为顺德府,旋为路,治邢台(今属河北)。明清为府。民国废府。皇都 契丹上京初建时称皇都,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泉州 ①西汉至北魏前期,在今天津武清西南,有泉州县。 ②隋灭陈后,改丰州为泉州,包括今福建全省,以后唐分建数州,辖境缩小。景云二年(年)改原泉州为闽州,辖闽江下游地;而于晋江县(今泉州)另置泉州。宋元泉州辖晋江流域,并及金门、厦门、澎湖群岛等地。明清为府。民国废府。禹州 明万历初改钧州为禹州,即今河南禹县。须昌 秦置县。五代后唐改须城。在今山东东平以东的须城镇西北。叙州 宋政和间改戎州置叙州,治宜宾(今四川宜宾东北)。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剑门 唐武则天时于剑阁东置剑门县。元废。剑外 唐人以剑阁以南蜀地为剑外。剑州 唐先天间改始州置剑州,治昔安(今四川剑阁)。南宋为隆庆府。元仍为州。民国为剑阁县。剑南 唐有剑南道,领今四川大部(不包括东部的南充、重庆等地)及云、贵、甘各一部,治益州(今成都)。又为方镇,从肃宗时起,更分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参见“东川”。独石口 在河北赤城县北,明宣德间移开平卫于此。饶乐 唐在奚族地区设置的都督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老哈河上游与滦河中上游一带。饶州 隋平陈后置,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度府。胜州 隋分云州所置,治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五代废。西夏曾置。施州 今湖北恩施,古为施州,北周始置。清雍正时为恩施县。又设施南府,以恩施为府治。哀牢 今云南保山怒江以西,古有哀牢国。一世纪中叶,与东汉联系,受汉封号。汉于其地置哀牢县,在今云南盈江东。帝丘 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传为颛顼古都。恒山 隋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唐仍恒州,后改镇州常山郡。恒州 ①北魏迁都洛阳后,改旧都平城的司州为恒州。北周废。 ②河北之恒州,北周分定州置。隋唐为恒州恒山郡。后避唐穆宗讳,改“恒”为“镇”。五代先后为真定府、恒州、镇州。恰克图 年中俄订《恰克图条约》于此,原本全在我国境内。订约后,以旧市街归俄,今仍名恰克图;旧市街以南新建之城,清代称买卖城,今属蒙古国,名阿尔丹布拉克。闽中 秦闽中郡治所在冶县(今福州),辖今福建全部和浙江宁海、天台以南。闽县 隋改陈侯官县为原丰县,旋又改原丰为闽县,民国与侯官合并为闽侯县。前藏 清雍正时将西藏的康部宁静山以东划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为前藏。年建立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美稷 西汉置美稷县,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娄江 即今浏河。又为江苏太仓的别称。娄县 秦于今江苏昆山东北置娄县,南朝梁改信义县。清顺治年间,分松江府首县华亭置娄县,民国并入华亭,华亭旋又改名松江县。洪州 隋灭陈后置,治豫章。南昌称洪州始此。唐改豫章为南昌。南宋孝宗年号隆兴,因升洪州为隆兴府。元为路,改名龙兴。洪都 南昌的别称,因系东南都会。洄曲 唐淮西拒命,屯重兵于洄曲。指今河南沙河与澧河会流处下游一带。洙泗 孔子讲学,在洙、泗二水之间。世因以洙泗为孔子教泽之代称。古洙水在今泗水县地合泗水,会流至曲阜北,分为二水,洙在北,泗在南。后世洙水改道入汶水,与泅水隔绝,故道已湮。今洙水在曲阜孔林东,西南流入沂水,其实是另外一条河。铭州 今河北永年,古为铭州地。掐州,北周置,治所广年,隋改永年,但故址在今县东南。洛阳 见名城专条。洮州 今甘肃临潭,古名洮州,北周始置。济州 ①北魏所置济州,治稿嗷(今山东茌平西南)。唐安史之乱以前、州城为河所陷,辖地并入郓州。 ②五代后周分郓州重置济州,治巨野(今县南)。巨野本在北魏济州界之外,所领亦仅一小部分为旧济州地。金移州治于任城(今济宁,在北魏与巨野同属兖州)。元升路,辖境兼有今苏皖各一部。明仍为州,辖境缩小。清济宁州仅济宁、嘉祥、金乡等数县,巨野、郓城都不在州境。民国废州。济阳 汉济阳县在今河南兰考东北,西晋在此曾置济阳郡,南迁后废。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济阴 汉分梁国置济阳国,改郡,治定陶(今县西北)。隋唐为曹州济阴郡。济南 汉有济南国。楚七国乱后为郡,治东平陵(今章丘西)。晋移治历城(今济南)。北魏为齐州。宋政和中升济南府。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浔州 唐分燕州置浔州,治所在今桂平东南。桂平一带有浔州之称始此。贞观即移治桂平(今县西,宋移今治)。清代尚有浔州府。明大藤峡瑶族起义,清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均在浔州府境内。民国废府。浔阳 即寻阳。又唐以今九江市地为浔阳县,又曾以江州为浔阳郡。律门、津沽 均天津别称。称门,因系北京门户;称沽,因天津本名直沽。宣大 明宣府、大同的合称。宣化 清康熙时改宣府镇为宣化府,辖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间地,民国废府。原府治即今宣化县。宣州 今安徽宣城古为宣州治所。隋灭陈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南宋乾道时升宣州为宁国府。宣武 唐汴宋的军号。朱温于唐末为宣武节度使,治开封,后遂以开封为后梁都城。宣府 明九边之一,总兵官驻宣府(今宣化),镇守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间地。宣城 晋有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宣城。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本表于隋唐常说某州某某郡,都属这种情形。)祖州 辽有祖州,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原为耶律氏世居之地。神州 中国的别称。祝阿 今山东禹城,唐天宝以前名祝阿。冠军 汉以霍去病封地为冠军县(今河南邓县西北)。唐废。眉山 今四川眉山一带,南朝梁置齐通县(今眉山),又有青州。西魏为眉州。隋改眉州为眉山郡。唐有嘉州眉山郡(天宝为犍为郡)与眉州通义郡。今眉山县名通义县,属眉州。宋有嘉州、眉州、通义县改为眉山县,自此眉山之名与嘉州无涉。三苏即眉山人。元废眉山县入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眉山县。昼 孟子去齐,宿于昼,地在今淄博市临淄西北。姚州 唐于今云南姚安一带置姚州。后归南诏,为弄栋府。元再置姚州。民国为姚安县。姚江 浙江余姚县别称,因有姚江得名。勇士川 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又称苑川。汉曾在此置勇士县,汉末废。十六国时期乞伏国仁在此筑勇士城。柔玄 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柔佛 年,满刺加王子阿拉乌丁在柔佛建都抗葡。年成为英国殖民地。绛 春秋晋国都城。本在今山西翼城东。公元前年迁新田,即今曲沃西南,亦称绛,即新绛,而以故都为故绛。绛州 北周改东雍州置绛州,治龙头城(今山西闻喜东北)。唐时治正平(今新绛)。金为晋安府。元又为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新绛县。绛县 汉周勃封绛侯,封地在今山西侯马东北。统万城 公元年赫连勃勃筑,在今陕西靖边县红搀界公社白城子。北魏至唐,均以此城为夏州治所。宋初赵保吉(即李继迁)据此,淳化五年(年),宋破夏州,城毁。珠崖 “珠”亦作“朱”,“崖”亦作“厓”。汉武帝于海南岛东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县东南。元帝时废。孙吴所置名朱崖,治徐闻(今县西),在雷州半岛,称海南岛为朱崖洲。晋废。隋再在海南岛置郡(珠崖、儋耳、临振),珠崖治所在今琼山东南。唐改崖州,废州存郡时又曾称珠崖郡。敖仓 秦在中原的重要粮仓,在今郑州西北邙山上。秦 ①秦城(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北,秦始封之地。②陕西省的简称。秦川 指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川为平川。秦中 指关中平原。秦凤 宋置秦凤路,秦指秦州(今甘肃夭水市),凤指凤翔府(今陕西凤翔),治秦州。金废。秦州 晋置,初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旋移上邦(今天水市)。民国度州,以州治为天水县。泰宁 明有兀良哈三卫(泰宁、朵颜、福余),泰宁在西拉木伦河以北至洮儿河流域。永乐后南迁至今朝阳、阜新西至辽河一带,后入蒙古土默特部。泰州 ①辽泰州辖今洮儿河上游地。金中叶曾废,旋又复置,领地扩至下游地区,金末废。治所均在今吉林白城市东南,惟金治所位置更偏东南。 ②今江苏泰州,汉为海陵县。南唐置泰州,以海陵为治所。清泰州不辖县。民国为泰县。今有泰州市、泰县。泰安 今山东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起儿漫 西辽耶律大石即帝位处,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克儿米涅。桂州 南朝梁置桂州,治始安(唐为临桂,即今桂林)。隋唐为桂州始安郡。南宋升为静江府。桂阳 汉桂阳郡治郴县,辖今湘南、粤北。郡内有桂阳县,即今广东连县,西晋已别属始兴郡。桂阳郡在隋唐时即郴州。郡内之平阳县即今湖南桂阳县,五代后晋置桂阳监,始有桂阳之名。郴州也从此和桂阳之名脱离关系。宋郴州治郴县,邻境桂阳监(南宋为军)治平阳。平阳自明省县入州,从此只有桂阳州,民国为县。此外,宋又在今汝城县地置桂阳县,属郴州。民国改汝城。桂林 秦桂林郡治所在今桂平西南,今桂林市在郡境北端偏东处,尚未置县。汉改为郁林郡。而以今桂林市为零陵郡始安县。三国分郁林郡置桂林郡,以今柳州为中心。隋桂州始安郡辖境较大,今桂林、柳州均在郡境,并即以始安县为治所。唐有桂州始安郡,又以马平等地置柳州龙城郡,桂柳又为二州(郡)。南宋、元为静江府(路)。明改静江路为桂林府,治临桂。民国废府,改府治临桂县为桂林县。今为桂林市。桂陵 田忌、孙膑破魏军处,在今河南长垣西,一说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桓州 辽桓州以高句丽故丸都城为治所,在今吉林集安西北。金桓州治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两桓州非一地,郴州 隋置郴州,即洽郴县(今郴州市)。明为府,后降为州。民国郴县。都畿道 唐有都畿道,治洛阳,辖伏牛山以北、中条以北,崤山、熊耳山以东,中牟、叶县等地以西之地。真州 宋以建安军为真州,治扬子(今江苏仪征)。明初废。真定 汉置真定县,在今河北正定南,唐移今正定。清避雍正讳为正定。汉常山郡、真定国,隋唐恒州,镇州,五代后唐真定府,宋真定府路,元真定路,明真定府均治此。民国废府。索 古有索城,在今河南荥阳,为楚汉战处。袁州 隋置,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莱州 隋改光州为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属县有莱阳(本昌阳,五代后唐改)等。明清为府。民国废。莫州 唐景云中置,本郑州,旋改莫州。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宋移治任丘。明属河间府。莋都 汉一度置此县,在今四川汉源北。盐州 西魏置,治五原(今陕西定边)。后入西夏。蒙古废。晋 今为山西省的简称。晋州 ①北魏以唐州为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宋政和中升为平阳府。 ②成吉思汗所置晋州在河北,即今晋县。晋安 晋在今福建东部与南部置晋安郡,治侯官(今福州),隋废。又有晋安县,本名东安,晋改,在今福建南安东晋江北岸。隋改为南安。晋阳 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晋昌 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晋陵 西晋末改毗陵县为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同时,又改毗陵郡为晋陵郡,治丹徒(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东晋时移治京口,又移晋 陵县。唐曾以常州为晋陵郡。晋陵县于明初并入武进县。栗里 晋陶潜曾居处,在江西九江南陶村西。夏口 汉水入长江之口,亦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于黄鹄山(今蛇山)上筑城,在夏口对岸,号夏口城,实在今武汉市武昌。清光 绪二十四年(年)在汉水以北置夏口厅。民国为夏口县。汉口本为镇名,原为汉阳县地,夏口厅即以镇为治所。国民党政府于汉口、武昌分别置市,汉阳为县。今合三镇为武汉市。夏州 北魏改统万城置。见“统万城”条。夏阳 战国时,秦改少梁邑为夏阳,后为县,在今陕西韩城南。西魏废。又唐曾于今陕西合阳东置夏阳县,宋时并入邰阳。今改合阳。夏绥 唐后期在夏州置方镇,领夏、绥、银、宥等州。后号定难军。原州 北魏始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今固原、平凉一带。唐后期曾属吐蕃,唐收复后移治临泾(今镇原)。元为镇原州。明为镇原县。振武 唐后期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所置方镇。后地入契丹。辽置振武县。金降为镇。顿丘 汉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热河 热河本河名,即武列河,在承德境有温泉注入,故名。康熙四十二年(年)在其西岸建避暑山庄。五十二年筑城。雍正置厅,雍正十一年(年)为承德州。乾隆四十三年(年)置承德府。乾隆时置热河副都统,嘉庆时设都统。年置热河特别区。8年置热河省,辖今河北东北郎,辽宁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年撤销。柴市 宋文天祥就义处,今北京府学胡同西口,即文丞相祠所在地。一说在明清刑场所在的菜市口,又有在菜市口西旧柴炭市之说。柴桑 西汉柴桑县在今九江市西南。隋改寻阳县。虔州 隋灭陈后置,治赣县(今江西赣州)。南宋绍兴年间改为赣州。消遥津 在今安徽合肥东北隅,相传为张辽败孙权处。息 周代姬姓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约在公元前年左右为楚所灭。钱塘 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秣陵 南京旧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年)改金陵邑置秣陵县,在今南京市南的秣陵关。孙权改建业。晋分置秣陵、建邺二县。隋并秣陵入江宁。造阳 在今河北独石口附近,一说即今怀来。燕长城西面的起点。徐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郯(今山东郯城)。汉末陶谦为刺史,治所尚在郯(见《通鉴》卷六十,初平四年胡三省注)。曹魏移彭城(今徐州)。东晋南朝若有淮北,则徐州在彭城,否则在京口。十六国及南朝置郡以徐州为名者颇多。均在今鲁豫皖境内。隋唐为徐州彭城郡,辖境不过丰、沛、宿迁等地。元为徐州路。明仍为州。清雍正时为徐州府,于府治置铜山县。民国废府。原府治仍为铜山县。今置徐州市、铜山县。爱州 南朝梁分交州置。从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后属交趾(指越南吴朝)。爱珲 清末后作“瑷珲”。有二城,一在今黑龙江爱辉县(黑河镇)南七十里爱辉乡,亦称黑龙江城。另一城在黑龙江东岸。根据年《中俄瑷珲条约》,此城在江东六十四屯内,仍归中国管辖。年,俄国以武力强占。狼居胥山 霍去病击匈奴至此,所在地或云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或云系今蒙古国肯特山。留县 汉张良封地,在今江苏沛县东南。胶东 秦郡,汉为郡,亦为国,治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胶西 ①汉郡(国),治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后改高密国。②宋以高密县板桥镇置胶西县。元为胶州治所。今为胶县。高平 ①指今宁夏固原。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汉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北周改名平高郡。 ②从东汉到东魏,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也有高平县,晋又改山阳郡为高平郡,南朝宋曾以高平县为郡治。北齐废此县。隋废郡。 ③北周改高都郡为高平郡。唐为泽州高平郡。郡治在今晋城东北。泽州有高平县,北魏置,本在今县西北,北齐迁至今县。周世宗在此破北汉军。高奴 秦置县,在今延安东北延河北岸。《汉书·地理志》谓洧水(即延河)可燃,即关于石油的最早记载。高州 南朝梁置,治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唐移良德(今高州东北)。元有高州路,移治茂名(今高州,唐时属潘州)。明为府。年废。高凉 汉末孙权分合浦郡置,治安宁(今阳江西)。南朝宋移恩平(今恩平北)。齐还治安宁,梁改安宁为高凉县。隋唐均曾以高州为高凉郡。高阳 ①古有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秦末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即指此路。 ②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今河北高阳东)。晋曾置高阳国,治博陆(今蠡县南)。北魏只有高阳郡,仍治高阳。隋废。高邮 宋分扬州置高邮军,即在今县。高昌 古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二十余公里哈拉和卓堡西南,亦称亦都护城,城周约五公里。公元前48年至公元年,为汉魏晋戊己校尉驻地。年,前凉张骏建高昌郡于此。年,阚伯周为高昌王,遂为高昌国。以后,张孟明、马儒相继为高昌王。年,麴嘉为王。高昌麴氏立国年,年为唐所灭。唐于此建西州,以其都城为高昌县,为西州治所。高密 汉高密郡治高密,即在今高密西南。东汉并入北海国。晋复置。南朝宋曾移治桑犊(今维坊东)。北魏仍治高密。隋唐为密州高密郡。高阙 阴山山脉在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有一缺口,状如门阙,古有此名。毫 商代故都。今河南商丘东南为南毫,商丘以北为北毫,偃师以西为西毫。又偃师二里头发现商代宫殿基址。一说以为郑州商城即汤都毫。毫州 今安徽毫县为古毫州治所。毫州始置于北周末。唐古特 “特”亦作“忒”。蒙古语称青藏地区及该地藏族为唐古特。清代文献常用此称。唐努乌梁海 清乌梁海三部之一,以唐努山得名。年中俄签订《塔城界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西北部被割给俄,即今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州和克麦罗沃州的南部。年,俄占中部地,受俄指使的喀尔喀封建主占东部。东部地后属蒙古国库苏古勒省。4年,中部俄占地成立“乌梁海共和国”。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年并入苏联,先为图瓦自治共和国,又改图瓦自治州。朔方 ①汉武帝时卫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辖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东汉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磴口北)。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南至陕西宜川、宁县一带。东汉并入并州。③唐初改岩绿县为朔方县,在今陕西靖边县红络界公社白城子。后为夏州治所。 ③唐方镇有朔方,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朔州 即今山西朔县,北齐置。治所先在今县西南,后迁今县。县名北齐为招远,隋唐为善阳,唐尉迟恭即善阳人。剡县 ①即今浙江嵊县。北宋宣和时改今名。 ②郯本古国,在今山东郯城北,战国初亡于越。秦在其地置郯县,唐并入下邳,一度另置郯城县。元末重置郯城县,即今县。益州 ①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四川(除折多山以西)、陕南、甘肃一小部、鄂西北隅、云贵大部。东汉治雒(今四川广汉北),末年先移绵竹(今德阳东北),继移成都。以后今四川以外之辖境既逐渐他属川境之内,置州亦多。北周益州仅辖成都及附近各县。隋以益州为蜀郡。唐为益州蜀郡。宋太宗又曾以成都府为益州。 ②宋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此则为大行政区。 ③汉在今云南境内置益州郡,治滇池(今晋宁东)。蜀汉改为建宁郡。凉州 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今宁夏、甘肃及青、陕、内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武威),乃仅辖河西地区。曾属吐蕃。五代西夏为西凉府。元西凉州。明凉州卫。清雍正时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废府。酒泉 即今甘肃酒泉。汉武帝时置。隋置肃州,以州治为酒泉。民国废州。浙江东道 唐后期所建方镇,治越州(今绍兴),领浙东各地。唐末先后有义胜军、威胜军、镇东军之号。浙江西道 唐后期所建方镇,号镇海军,治所先后为舁州(今南京)、苏州、宣州(今安徽宣城)、润州(今镇江)、杭州;领长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地。涡阳 即今安徽蒙城,南北朝常为兵争要地。涅阳 在今河南邓县东北。汉置县,隋改课阳,唐废。海门 ①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县北,本为镇,唐咸通间,安南都护府与交州曾暂移治于此。 ②五代后周在今扛苏启东东北置海门县。后以县境土地坍入海中,明代一再迁治,终于康熙十一年(年)撤销。乾隆三十三年(年)以通州(南通)与崇明县新涨沙地建海门厅。民国改海门县。 ③浙江黄岩县东北有海门镇,在椒江入海口南岸。年建椒江市。海曲 西汉海曲县在今山东日照西。县境吕母崮传为新莽时吕母起义之地。海州 ①东魏在今江苏东北角置海州,治龙沮(今灌云西南),北齐移朐县(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北周改朐山)。明并朐山入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东海县。 ②辽于今辽宁海城置海州。金曾改澄州。明置海州卫。清为海城县。海阳 即今广东潮安。东晋置,时为义安郡治所。海陵 即今江苏泰州。西汉置县时为海边高地。海陵县于明初撤销。海兰泡 今黑龙江爱辉县治旧名黑河屯,一作海兰泡。黑河屯北面隔江亦为海兰泡。先被俄国强占,继于年《瑷珲条约》中划归俄国。俄名布拉图维申斯克。海参崴 年《北京条约》划归俄国。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浮梁 唐天宝改新昌为浮梁县,在今江西景德镇北。年移治景德镇。今已并入景德镇市。浮图城 即可汗浮图城。突厥所建。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唐庭州与北庭都护府治所在此。流求 隋唐宋元时称台湾为流求。润州 隋置,治延陵(今江苏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浚仪 西汉置县,在今河南开封市。宋真宗大中祥符间改为祥符县。浩罕 十八世纪乌兹别克人所建汗国,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年亡于俄国。宽城子 吉林长春市旧称。宾州 ①唐在今广西宾阳县地置宾州。宋以后州境有所扩大。清雍正时一度领四县,旋又不辖县。民国为宾阳县。 ②辽在今吉林农安东北之东小城子置宾州。资州 今四川资中、资阳两县均古资州地。西魏初置资阳,治阳安(今简阳西北)。北周治资阳,即今县所在。隋移盘石,在今资中北。元末明玉珍时则治今资中。明以资中为资县。清复为州。民国废州,州治为资中县。诸罗 康熙二十三年(年)在台湾置诸罗县,治佳里兴堡(今台南市佳里镇)。四十三年移治今嘉义市。乾隆晚年改名嘉义。祥符 即今开封,参“浚义”。朗州 隋改嵩州置朗州,治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宋真宗时改为鼎州。冤句 秦置冤句县,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宋时改宛亭、金时城为黄河洪水冲毁,遂废。剧县 汉剧县在今山东寿光南。陬 孔子生于昌平乡陬邑,“陬”,在今曲阜东南。陶 古陶邑在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末属宋,战国属齐。范蠡居此经商,号陶朱公。通州 ①今北京通县,习称北通州。金始置通州,治潞县,即今通县。 ②今江苏南通,五代后周改静海军为通州,治静海,即今南通市。因与北方的通州同名,故习称南通州。民国废州,遂以南通为县名。绥定 伊犁九城之一。新疆建省后伊犁府、绥定县治所在此。绥远 清乾隆初在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绥远将军治此。二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民国合并为归绥县。国民党统治时期置绥远省,归绥为绥远省会。解放后,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市。邕州 今广西南宁旧为邕州治所。邕州,唐改南晋州置。治宣化,即今南宁市。元为邕州路,后改南宁路。明清有南宁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邕宁县。解放后有南宁市、邕宁县。南宁为广西壮族自区首府。掸国 古国,在今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者来中国。理番 今名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庆时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民国先改理番县,后于年改为理县。琅邪 春秋齐有琅邪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舂陵 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这一带地方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语。 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梧州 今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梅李 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苏无锡东南。传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年诸樊迁吴前,此为吴都。又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传为五代吴越梅、李二将戍地,渐成市集,即以为地名。梓州 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梓潼 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乾州 ①今陕西乾县一带,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国以本州为乾县。 ②清康熙时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旋为乾城镇,属吉首县。鄄城 本春秋卫邑鄄,汉置县名鄄城,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明并入濮州。营丘 周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后改临淄。见该条。营州 北魏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又为契丹所取。萨尔浒 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亦破明军处。努尔哈赤战胜后在山下筑城,名萨尔浒城。黄 春秋时楚所灭嬴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西。黄州 今湖北黄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黄冈县。隋置黄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黄州府。民国废府。黄池 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与中原诸侯会盟处。黄龙城 契丹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宋岳飞“痛饮黄龙”之语,论者或以为岳飞误以燕京为黄龙城。黄金台 燕昭王招贤所筑,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满城、定兴均有黄金台,乃后人依托。黄陵冈 在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元明时最为黄河险工所在。焉耆 西域古焉耆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羁縻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四年(年)曾建焉耆府。民国废府。 横海 唐方镇沧景的军号,后改义昌军。治沧州今沧州东南),常领沧、景、德、棣等州。蕲水、蕲春 今湖北有浠水、蕲春二县,都在长江北岸。浠水,唐天宝时改兰溪县置蕲水县,年始改浠水,南朝本有蕲水县,在今浠水东,唐初已并入蕲春。古蕲春,汉末置,在今蕲春蕲州镇西北,常为蕲州(北周始置)治所。南宋移县治于今蕲州镇。民国废州,州治为蕲春县。高嗷 东晋南北朝时军事重地,与滑台、洛阳、虎牢号为北魏河南四镇,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唐天宝毁于河水。播州 唐置,治今贵州遵义,后废。北宋曾置,治今桐梓西南,又废。理宗嘉熙时置土司播州安抚司,治今遵义。元为宣抚司。明为宣慰司。年,土司杨应龙败死。次年,明置遵义府。杨氏在年已入居播州,传29代。墨山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库尔勒县东库鲁克山区。墨尔根 清康熙时所筑城。今为黑龙江嫩江县。镇戎 宋镇戎军在今宁夏固原。镇州 即恒州。唐元和间改名。后晋仍称恒州。汉又改镇州。宋庆历间升真定府。镇江 宋政和间升润州为镇江府。镐 丰、镐并为西周都城,见“丰”。稷下 战国时的学术活动中心,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稷门以在稷山下得名。黎阳 古为重镇。西汉置县,在今河南浚县东。县南有黎阳津(即今浚县东南),位于古黄河北岸,对岸为白马津。这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隋于此置黎阳仓(今浚县西南)。德化 五代南唐改浔阳县为德化县(今江西九江)。民国初年改为九江。德安 北宋宣和时升安州为德安府,治安陆(今属湖北)。民国废府。德胜城 即德胜寨。五代晋王李存助在德胜渡黄河两岸各筑一城。北城即今河南濮阳。参见“澶州”。虢 周姬姓国;有三。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秦所灭。北虢在今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为晋所并,虢州 隋、唐、宋时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卢氏,唐移今灵宝。元并入陕州。滕 西周姬姓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后亡于宋。遵义 今贵州遵义,汉置蹩县,后废。唐置恭水县,改罗蒙,再改为遵义。宋曾置遵义军。明平杨应龙后,改播州为遵义府。民国废府。潮州 隋分循州置,治海阳(今潮安),明清为潮州府。潭州 隋改湘州为潭州,治长沙。元为天临路。明改长沙府。潼川 宋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今三台)。又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辖地在今四川中部。元废路存府。明改为潼川州,清雍正时又为府,民国废府。豫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豫东、皖北。东汉治谯(今安徽亳县)。魏晋南北朝都有豫州,辖区治所常有改变。隋曾以洛州为豫州。今河南省古为豫州地,故简称为豫。豫章 汉豫章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槜李 即醉李,春秋时地名,在今浙江嘉兴西南。翰海 霍去病击匈奴,登临翰海而还。翰海,或云当是今呼伦湖、贝尔湖;或云系山,当即今杭爱山。《北史》所云瀚海,所指非一,或即上述翰海,或系今贝加尔湖。唐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准噶尔盆地的地区。元指今阿尔泰山。明指戈壁沙漠,现代沿用。薛 任姓古国。先居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时居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后为齐邑。薛郡 秦有薛郡,治鲁县(今曲阜)。西汉为鲁国。薄骨律 北魏军镇,在今宁夏灵武西北。后改灵州。燕 古有两燕国,一为周同姓(姬)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另一为姑姓国,在今河南延律东北,后人称南燕。燕山 宋宣和时赎得燕京,置燕山府及燕山府路。旋为金所得,恢复燕山府原名析津府,改路名为燕京路。燕京 北京为燕国故都,故有此称。辽南京一称燕京。金初以为路名(见“燕山”)。忽必烈初年亦称燕京。燕然 指今杭爱山。唐有燕然都护府,治西受降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辖河套以北广大地区。燕云十六州 详见“幽云十六州”。冀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冀中、冀南及鲁、豫各一小部。东汉先治高邑(今河北柏乡北),后治邺(今临漳西南)。历代均置,治所辖区多变。清冀州辖今冀县等数县地。民国废州,以治所为冀县。黔中 战国楚置黔中郡。秦时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鄂、川、黔各一部。西汉改为武陵郡。唐曾以黔州为黔中郡。又唐分江南道置黔中道,治黔州(治今四川彭水),辖地比秦黔中郡,东境减今湖南方面部分地区,西则包有今贵州大部。后世遂以黔为贵州的别称。黔州 北周改奉州为黔州,南宋升绍庆府。衡山 ①即今南岳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时亦名衡山。 ②秦汉有衡山郡,汉或为国,辖今江淮之间皖西及毗连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内。汉武帝时改六安国,辖地仅今安徽六安、安丰等数县地,天柱山已不在辖区之中。隋唐衡山郡即衡州。衡州 隋平陈,置衡州,治衡阳(今市)。大业改州为郡,为衡山郡。唐武德废郡设州,又为衡州。天宝改州为郡,改衡阳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国废府。歙州 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带,孙吴始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晋改新安郡。隋为歙州,先治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歙县。大业复为新安郡。唐仍为歙州新安郡。宋宣和间改徽州。潞州 北周置。唐时治上党(今山西长治),辖今晋东南。明嘉靖时为潞安府。民国废府。澧州 隋置,治澧阳(今湖南澧县)。民国废州。澶州 唐置,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因澶渊(今濮阳西,古有湖名澶渊)得名。五代后晋移濮阳(今濮阳南)。宋熙宁移今濮阳(见“德胜城”)。后升开德府。金仍为澶州,旋改开州。宋有黄河浮桥,以通濮阳南北二城。寇准、高琼催宋真宗过桥入北城,即此地。濂溪 宋周敦颐号为“濂溪先生”。濂溪有二,一为原名,在湖南道县一带,为周氏世居之地。一在庐山莲花峰下一带,因周敦颐居此得名。壕镜 澳门的旧称。檀州 隋分幽州置。唐治密云。石晋割给契丹。明改密云县。轩辕 河南偃师东南有山名轩辕,山路迂回曲折,号为绝险。东汉末筑关。豳州 “豳”同“邡”,在今陕西彬县东北,周公刘迁居此地。西魏在这一带置豳州。隋治新平,即今彬县。唐改“豳”为“分”。魏 周姬姓国魏在今山西芮城北。晋献公灭魏,封给毕万。毕万遂为晋魏氏始祖。其子孙世为晋卿,后建魏国。魏州 北周置。治所贵乡在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隋为魏州武阳郡,唐为魏州魏郡。五代后唐升为兴唐府。魏郡 汉置,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北周末迁安阳。隋为相州魏郡。至唐,为相州邺郡(此邺即安阳,非北周末年以前之邺),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魏博 唐河朔三镇之一,治魏州,常领有魏、博、贝、卫、澶、相等州。徽州 宋宣和间改歙州置。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参见“歙州”。襄平 秦置襄平县,在今辽宁辽阳。东晋时地入高句丽。襄州 北魏所置在今河南方城;舞阳、叶县一带。西魏改雍州为襄州,即襄阳一带。襄阳 东汉置襄阳郡。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襄国 项羽置襄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隋改龙冈。濡须 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濡须,水名,从巢湖经今无为东南流入长江。濮阳 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濠州 隋置,治钟离(今安徽风阳东)。明初为临濠府。瀛州 北魏置。治所在今河间(隋置)。宋升河间府。霸上 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霸州 后周以益津关及分莫、瀛二州地置,在今河北霸县及附近一带。赣州 今江西赣州本名虔州,宋绍兴间改。夔州 唐改信州为夔州,治奉节。宋又有夔州路,治夔州,辖今川鄂黔各一部。元废宋夔州路,而以夔州为夔州路(相当于府)。明清为府。民国废府。懿州 辽懿州治所在今辽宁阜新东北。明废。麟州 唐置,治新秦(今陕西神木北)。末移吴儿堡(今绥德西北)。金废。衢州 今浙江衢州,唐置,治信安,即今衢县。元为路。明清为衢州府。民国废府。 企业与阴、阳宅布局方案从此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